F小姐
自從去年 7 月辭職以來,我真是切身體會到了生活中的“綠色小轎車效應”。朋友圈里一波一波接連辭職的就不說了,連出來旅游住個青年旅舍都能遇到同道中人。到底是我體質太奇葩,還是因為我們第一批 90 后已經榮升“全中國最愛辭職的一群人”?
憑我對身邊這些同齡人的觀察和了解,我覺得我們這群人有個非常突出的特點:高度關注自身情緒,而且很容易陷入情緒低谷。暫且不論這點是好是壞,我只能說每一代人的性格一定會忠實于他們所成長的時代。
上世紀90年代,中國剛好確立了市場經濟體制。當時全國被兩股潮流席卷,一個是公務員紛紛扔掉鐵飯碗的“下海潮”,另一個是國有單位職工不幸被搶走鐵飯碗的“下崗潮”。這兩股潮流實際上把整個中國社會的面貌都改變了。或許曾經的“中國夢”是一個穩定的“鐵飯碗”,但是90年代之后人們突然切身意識到:一輩子守著一個碗,格局太小了!盯著鍋里的才是聰明人!“鍋”是什么?說穿了是人們心里的貪欲和幻覺,是經濟發展之后人們對“未知”的美好想象,是中國人新的安全感來源:我們總能換到更好的,我們不是沒有選擇!
選擇一多,人內心就不免被撩撥出一些有的沒的,就會開始焦慮:我現在吃到的這口是不是最好的?鍋里有沒有更好吃的?于是大家就在這樣的情緒推動之下求變。
這十幾年來,中國經濟變得越來越好,商品越來越豐富,機會越來越多。“鍋”已經變得無限大,成為了一片充滿可能性的海洋。90 后活在海里,面臨著各種各樣的誘惑,也就變得非常沒有安全感,擔心自己要是待在原地會分分鐘損失幾個億,所以就不得不游來游去,游向心目中那個水草最豐美的地方。
感覺不對就撤,我們這代真的是靠這種“排除法”活著的。其實對任何事都是,也不只是在職場這樣。因為選擇太多,我們很少會規勸自己“耐心磨合”、“凡事要忍”,我們更愿意相信“只是我們還沒有找到那個‘命中注定”。
我們沒受過什么委屈,所以很容易陷入這樣一種自我催眠:確信自己永遠都配得上更好的,確信自己永遠值得“被世界溫柔相待”。每當這種“確信”受到挑戰,內心的不快樂就累積一些;累積到一定程度,就需要用行動上的“撤退”來安撫情緒。
情緒化的性格,遇上動蕩的創業大潮,催生出一大批辭職的 90 后。
至于辭職后干什么,在我認識的人中,有的換到了符合預期的新工作,在新公司待了下來;有的重新回到學校,決定攻克一個專業上的新臺階;有的干脆自己創業當老板,只找和自己背景類似合作順暢的伙伴;也有的像我這樣,裸辭得非常徹底,辭了之后先去游山玩水一陣子,彌補彌補在職場的精神損失,心情好了再考慮下一步怎么走。
我辭職到現在已經“空窗”半年多。有的時候是自由撰稿人,有的時候是播客制作人。收入當然沒有工作的時候高,而且很不穩定,但反正還夠我花,于是也就維持著這樣一種“半賦閑半 slash”的生活。跟一些朋友交換近況,他們感嘆我的日子過得太爽,我心想,也許未來某一天大部分人類的工作方式都會是這樣。
元旦時一個朋友問我新年目標是什么,我脫口而出:堅持住不去找工作,想辦法在不上班的前提下,讓收入更高一點、更穩定一點。畢竟都破釜沉舟辭職了,不探索些新的想法,實在很對不起自己。
我們粵語里面有個俗語,叫“仔大仔世界”,放到這篇文章的語境來翻譯一下,就是:每代人有每代人的活法兒,請各位前輩不用為 90 后擔心。
(費發云摘自《中國新聞周刊》)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