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2012年起,我國人工智能領域的專利申請數量及專利授權數量均已超越美國。當研發以及專利布局更趨于完備,對企業而言,下一步便是產業化與商業化,而到那時,人工智能邂逅知識產權便可初見火花。雖然我國人工智能技術的商業應用還處于起步階段,但僅從為數不多的公開報道的專利訴訟案件中,業內外已感受到了人工智能領域知識產權戰爭的硝煙。專利和專利訴訟的數量是判斷產業是否爆發的兩個最重要指標,當人工智能進入全面產業化階段時,一定會產生大量的專利糾紛,這是知識產權制度服務于市場經濟的必然,越到應用階段,知識產權糾紛就會越多。AI時代,會給企業的知識產權保護和運用帶來哪些全新的變化和挑戰?
作為知識產權行業內的盛會,“第八屆中國知識產權新年論壇”自然要聚焦當下熱點領域的知識產權問題,以期為大家梳理、預測即將面臨的人工智能應用時代所要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該分論壇由中山大學法學院教授李揚主持,作為主辦方,《中國知識產權》雜志邀請了目前在國內人工智能領域研發成果較為突出的百度公司專利事務部總經理秦健,從產業角度向大家介紹目前人工智能領域的專利情況。同時,主辦方力邀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民三庭副庭長焦彥,北京知識產權法院審判二庭庭長張曉津,國家知識產權局光電發明審查部副部長湯志明,專利復審委員會信息技術應用申訴處副處長李熙,百度公司專利事務部高級經理吳曉磊,北汽福田法律與知識產權部經理劉雪飛作為討論嘉賓,就“人工智能技術創新的特點”“專利申請策略,面臨哪些專利申請挑戰,算法能不能獲得專利保護”“專利授權標準”“人工智能技術對專利輔助審查,提升專利質量方面有哪些幫助和機會”“人工智能技術創新保護面臨的挑戰,在取證以及舉證上的建議,對司法和行政保護的需求”,從多角度探討了人工智能領域可預見性的相關問題。
討論過程中,主持人與六位嘉賓就大數據算法的專利申請、權利主體、執法、司法保護、行政保護等問題展開了深入探討。與此同時,本場分論壇主辦方還請到了兩位重量級的點評嘉賓:北京知識產權法研究會常務副會長曲三強教授,最高人民法院民三庭審判長秦元明法官。曲三強教授在點評中表示,關于人工智能和知識產權之間的關系,應從法理上把握好方向、原則、立場和標準。
秦元明針對“面臨AI時代的到來,司法能做些什么”表示,AI時代的到來首先是科技進步的問題,其次是哲學倫理的問題,而法律是物質資源的二次分配,是非常滯后的,無論是法條的出現還是司法。知識產權是一種抑制的權利,通過法律造出的權利,造出的權利就有要件,包括專利的三性、作品定義、商標定義,都有嚴格的定義。如林廣海副庭長所講,技術進步帶來的紅利如何分配,是屬于社會、企業、個人?這是價值觀判斷標準,需要法律條文予以最終的分配。任何一個大陸法系、成文法國家,法條的出現都是經過前面不斷的摸索、研討、檢驗,最后才能濃縮成法條那十幾個字,從而對這項權利進行分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