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忠+邱文韜+蔣薇+曹秋傲
摘要:人口增長作為影響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相互作用機制一直作為各國經濟學者研究的重點。本文主要基于對安徽省近二十年的人口數據以及經濟總值情況,通過理論和實例研究人口增長對國民經濟各方面產生的影響,同時為我國的人口政策和經濟發展提供相應的建議
關鍵詞:人口增長;經濟發展;相關分析;回歸分析
一、引言
對于人口增長和經濟發展兩者之間的關系,不同派別的經濟學家一直存在著爭議。研究這一問題最早可以追溯到15世紀,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之父威廉?配第,他認為社會財富的真正來源是土地和勞動,他主張擴大人口可以提高經濟水平。這是人們從經濟學角度研究人口問題的開端。
二、人口增長與經濟發展關系的理論研究
二者之間的相互作用研究,基本可以總結為四種觀點:
(一)人口增長對經濟發展起促進作用
以著名的古典經濟學家威廉?配第和亞當?斯密為代表的經濟學家認為,經濟是否繁榮取決于人口增長的速度。亞當?斯密提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加,使得人們可以獲得更多的生活資料,進而加速人口增長,實現良性循環。
(二)人口增長對經濟發展起抑制作用
英國政治經濟學家馬爾薩斯在其《人口論》中提出,人口增長的能力比土地可提供人類生活資料的能力更為巨大。生活資料以算術水平增加,而人口卻以幾何水平增長,這樣就會造成許多問題,比如人口過剩,饑餓問題、貧困和失業問題等等。他呼吁人們采取措施,遏制人口增長。
(三)人口增長與經濟發展起關系中性
庫茲涅茨通過研究大量歷史數據認為,人口增長并沒有與經濟發展呈現出明顯正相關或負相關。他提出經濟增長與六個方面存在關系:產量和人口的增長;生產效率;經經濟結構的轉變;世界各國之間的溝通和交流;世界經濟的分化跡象。
(四)人口增長與經濟發展是否存在的相關作用,取決于特定的人口規模和經濟階段
這種觀點,是目前主流的研究人口增長與經濟發展的思想。其中包括,英國經濟學家坎南提出的適度人口論:每個國家都應該有一個適度的人口規模和密度,并且不能使人口規模超過該國可提供生產資料的能力。中國經濟學者曹新認為:一方面人口增長推動了科學技術的進步,加速了城市化和工業化的發展;而另一方面,人口規模的失衡導致了一些生產資料分配不均勻,各地區文化教育水平參差不齊等問題,阻礙了社會經濟發展,從而人口增長帶來的促進作用又被其帶來的負面影響所抵消。
三、研究方法
(一)數據選取
本文選取安徽省自1997年至2016年這20年的常住人口與經濟生產總值數據。有關數據來源于安徽省統計局。
(二)理論基礎
運用SPSS軟件進行相關性分析,論證安徽省的人口增長與經濟發展存在相關關系。再對其進行回歸分析,進一步說明人口增長對經濟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
1.相關分析
本文中的相關變量:X為常住人口,Y為經濟生產總值,相關系數為r。r反應了變量的相關性程度,取值介于[-1,1]之間,r的絕對值趨近于1,可認為相關性越來越大;反之若r的絕對值趨近于0,則二者的相關性越小。
2.回歸分析
回歸分析是用來研究變量之間的因果關系,并通過模型來展現其具體關系。并通過實測數據評價回歸模型是否具有良好的擬合度。
四、實證研究
(一)相關分析研究
此處對兩組數據進行正態分布檢驗,檢驗結果為存在偏態,所以相關性分析選用Spearman相關性分析。
由表1可以看出,常住人口與經濟生產總值的相關系數為1,相關系數檢驗的t統計變量的顯著性概率P=0.000<0.01,說明常住人口與經濟生產總值有顯著相關關系,即人口增長與經濟發展存在著顯著相關。
(二)回歸分析研究
對數據進行回歸分析,結果如,表2。
回歸分析顯示可決系數和調整的可決系數分別為0.832和0.823,都接近于1,可認為擬合度較高。
方差分析結果,F=93.93,顯著性水平為0.000<0.05,說明原假設“常住人口不可顯著影響經濟生產總值”不成立,即常住人口影響經濟生產總值效果顯著。
五、結論及建議
通過對安徽省常住人口和經濟生產總值的分析表明,在研究時期內,人口增長對經濟發展有著正向促進作用,二者的關系總體保持良性循環,經濟對人口的承載力較強,并且存在一定的人口容納空間,呈現了相互影響、相互依存、協調發展的關系。
但我們要認識到,人口增長與經濟發展的關系,是根據所處的時期和所處的經濟發展階段來決定的。如果對比西方歐美國家在近代經濟發展初期,適度的人口擴張所帶來的經濟效益的增加,中國的人口經濟增長效果是相對落后的。中國人口水平正處于后期擴張階段,與發達國家的低位靜止或者減退的最后階段相比還是有很大差距。如何實行彈性的人口控制政策,提高科教文衛水平,提高居民素質,都是影響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對此,筆者提出以下三點建議:
(一)合理控制人口增長速率
人口增長過快會致使行業雇傭水平降低,帶來各類完全失業、潛在失業和不完全就業等問題,使得勞動生產力消退,遏制了經濟的增長。應該對人口實行更加彈性的控制政策,特別是對于教育資源落后的鄉鎮、山區等地區。我國最近的一個五年規劃提出的人口政策中明確表示:在2020年前,要將全國人口數量控制在14.2億人,自然增長率為6%。然而安徽省人口自然增長率近年來逐年攀升,更是在2016年突破了7%,筆者認為如果不采取更進一步的人口措施,在2020年很難將自然增長率回落至6%。將人口自然增長率維持在一個合理的水平,是我國在當前的經濟形式下做出的重大經濟戰略,合理的自然增長率水平必定可以使得GDP有較快的增長和較高的積累率,有助于國民經濟發展。
(二)合理提高人口教育質量
安徽省要在控制人口增長速率的同時提高人口的質量。縱觀全國經濟第一梯隊城市: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每年都會有各類人才引進計劃,他們的教育資源也是在全國遙遙領先。安徽省經濟發展始終在全國中游水平,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教育資源的落后培養出的高等人才不如其他地區,而培養出的人才又因為待遇與福利等關系更加青睞于在經濟發展第一梯隊城市工作。安徽省要加大對教育方面的投入,建立更多優質的高等院校,吸引更多的優秀學者,給予高等人才更多的津貼待遇,把安徽省從一個人口大省轉變成為一個人力資本強省。
除了高等教育,還要努力提升人均受教育年限和人均受教育程度,根據統計數據表明,安徽省2016年人均受教育年限只有9.23年,大專及以上學歷的人數僅有12.47%,高中及以下學歷占到73.76%,另有13.77%的人從未有過受教育背景。這與經濟發達強省還有相當大的差距,提高人均素質是目前安徽省經濟發展上亟待解決的問題。
(三) 合理調整人口空間布局
安徽省是一個農村人口占有很大比重的省份,據2016年安徽省統計局統計,城鎮常駐人口為51.99%,而在籍的城鎮人口只有29.52%。實行合理的戶籍制度才能使得勞動力發揮更大的作用,安徽省應當在城市可承受的范圍內,逐步放開戶籍制度,將更多的農村勞動力吸引進城市,同時為他們提供優質的職業技術教育和成人繼續教育,將這些技術型勞動力向創新型勞動力轉變。通過戶籍制度的改革,必將使得安徽省人口可以合理地流動,優化配置生產力,為經濟穩定健康發展提供保障。在放開戶籍制度的同時要加快城鎮化進程,不斷擴大城鎮覆蓋面積,合理疏導人口分布,提高各地市的教育、醫療、科技、交通水平,預防出現“大城市病”,如:堵車、天價房、看病難、看病貴等問題。合理的人口空間布局可以提高人們的居住幸福指數,進而提高人們的勞動效率,這對于經濟發展也是起到了很好的促進作用。
(四)完善居民社保體系
人口增長所帶來一些社會問題也是不容忽視的,與這些問題聯系最緊密的就是社保體系,建立健全社保體系是發揮人口增長對經濟發展積極影響的最有效方法之一。首先,在這個互聯網信息時代,要加速健全社保信息數據庫系統,做到數據信息可以覆蓋到每一家每一戶,杜絕存在因為統計失誤而無法享受社保福利的人群。其次,增強對社保基金的監管力度,避免貪污腐敗、中飽私囊、牟取私利的情況發生,使得社保基金可以發揮最大的作用和價值。最后為城鎮中的流動人口建立專項社保基金,據統計安徽省2017年流動人口占到20%以上,為這些人群制定更加人性化的社保基金申請機制,提供更加高品質的社保福利待遇,能夠使得這些流動人口對省內經濟建設做出更強有力的推動作用。
參考文獻:
[1]王彩霞.人口增長與經濟增長的關系[J].大眾商務,2010(8)
[2]曹新.人口增長與經濟發展[J].重慶社會科學,2001,(3).
[3]國家人口發展戰略研究課題組.國家人口發展戰略研究報告[J].人口研究,2007,(1).
[4]劉毅,張建梅,程慧.人口增長對經濟增長的影響作用分析[J].經濟問題探索,2007(10).
[5]李仲生.人口經濟學(第二版)[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9.
項目基金:安徽省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201710378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