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就明確2017年將推動“三去一降一補”取得實質性進展。而作為煤炭大省的山西更是要響應國家號召,積極推動本省煤炭企業或資源型企業順利轉型,以期達到國家“供給側改革”的目標。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適度擴大總需求政策的共同作用下,中國制造迎來了轉型升級的機遇,從低端傳統制造向高技術制造邁進。
關鍵詞:資源型企業;轉型升級
一、現狀分析
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正處于速度換擋、結構優化、動力轉換的關鍵節點,面臨傳統要素優勢減弱和國際競爭加劇雙重壓力,面臨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等多重挑戰,面臨全球新一輪科技產業革命與我國經濟轉型、產業升級的歷史交匯。
山西省屬于資源豐裕地區,主要鑒于煤炭等能源稟賦的污染性,投入了相對更多的資金與人力,從事科技研發與技術改進,采取了相對更嚴的環境規制措施,使高污染產業承擔了相對更高的環境成本,這些內在或外在的動力及壓力,都有形或無形地促使了資源豐裕地區積極從事“減排”型綠色創新活動。
山西經濟增長的傳統動力正逐步衰減,發展面臨著資源瓶頸制約、環境壓力加大的嚴峻挑戰。中國過剩產能的行業,比如說鋼鐵、水泥、煤炭都要去產能,實現“高碳資源低碳發展,黑色煤炭綠色發展”。低碳經濟下發展模式的轉變、能源結構整體格局的調整無疑給煤炭上下游產業鏈上的資源型企業帶來前所未有的威脅與挑戰;同時,新興清潔綠色能源的發展也給資源型企業提出新的要求與機遇。隨著“互聯網+”戰略的深入實施,新興商業模式不斷涌現,這就要求資源型企業能對變化的市場做出迅速、準確、有效的反應,從而贏得競爭優勢,以期實現可持續發展。
科技創新是擺脫資源依賴的迫切需要,是產業轉型升級的迫切需求。經濟發展新常態和嚴峻的現實,決定了我省必須依靠科技創新,尋求新的增長動力,走出資源型經濟困境,使資源型經濟煥發新的生機和活力。
二、政策建議
產業轉型是企業面對環境變化尤其是巨變為謀求持續發展所選擇的一種重要戰略,也是企業的一次戰略創新,資源型企業實施轉型是從資源型產業轉移到其他產業的過程,是一次企業的變革,是復雜的系統工程。
張建平認為,產業轉型實質上就是產業的升級換代,通常是由支柱產業的轉換來表示產業結構的變動,是經濟發展的一種過程和一個質的飛躍。衡量產業轉型的標準可以是三次產業的比例變化,也可以是勞動、資金、技術三者分別在產品中投入的密度和比例。梁啟東認為,產業轉型是一個結構調整的過程,也是一個制度創新和機制再造的過程,同時還是一個觀念轉變的過程。張米爾認為,產業轉型是一個動態的概念,由于城市內部產業在不斷發展,其所面臨的外部環境也在不斷變化,所以需要根據自身條件和外部環境,選擇合適的轉型模式。
山西不能離開煤炭資源優勢談發展,而在于如何把握好山西煤炭產業發展面臨的機遇,克服煤炭產業自身存在的問題,實現煤炭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最大化。山西省資源型企業如何主動實施“綠色創新戰略——挖掘新的利潤源——獲取持續競爭優勢——實現轉型升級”路徑與政策建議。尋求山西資源型企業轉型發展中節能低碳、綠色發展的戰略路徑,構建山西資源型企業綠色發展的運行系統以及制度保障體系,提出切實可行的山西資源型企業綠色發展的實施措施。
1.改造和提升傳統產業,不斷提高產品的科技含量
以煤炭“安全、清潔、高效、低碳”發展為目標,大力實施煤炭技術攻關,推進煤炭及其相關產業向市場主導型、清潔低碳型、集約高效型、延伸循環型、生態環保型、安全保障型轉變,為建設國家新型綜合能源基地提供重要技術支撐。突破復雜地質條件下煤與伴生資源安全高效、資源節約、環境友好開采技術,提升煤炭集約綠色開采水平,開辟煤炭資源利用新空間。發展高精度煤炭洗選和綠色加工技術,實現煤炭深度提質和分質分級。突破煤炭低碳利用技術瓶頸,全面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促進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協調發展。
高起點推進山西轉型綜改示范區等五大科技創新工程建設,圍繞煤基低碳、現代農業、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新能源汽車、電子信息、節能環保、現代物流等重點產業優先部署一批創新鏈,在制約發展的關鍵技術和共性技術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主動對接國家開放發展戰略,加強與國內外發達地區科技創新合作與共享,主動承接產業與技術轉移,通過先進技術的引進、吸收、再創新,快速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和科技成果轉移轉化能力。
2.大力推進戰略性新興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發展,不斷優化經濟結構
突出低碳發展主題,加強技術創新、管理創新和政策創新的有機銜接,實現高碳資源低碳發展、黑色煤炭綠色發展,全面提高生態文明建設水平。以煤炭資源清潔高效利用為主線,圍繞潔凈煤技術、節能技術、新能源技術以及CO2減排、捕集、純化和轉化利用技術開發,實施低碳科技創新專項,實現核心技術重大突破,引領和支撐低碳創新行動。提高產業門檻,在煤、焦、冶、電、化工、水泥等高能耗產業,推廣使用低碳工藝技術裝備。做大做強低碳發展高峰論壇,建立專門機構,籌建永久會址,充分調動社會力量,實行市場化運營,使論壇成為低碳新理念的傳播平臺、低碳新成果的展示平臺、低碳新技術的交易平臺。推動國家低碳試點城市建設,發揮示范引領作用,以低碳技術為支撐,以低碳發展為主題,建設一批省級低碳城市,開展低碳機關、低碳企業、低碳社區示范行動,鼓勵有條件的地區積極申報國家低碳試點城市。
與此同時,我省也應該繼續加大發展第三產業的力度。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加快現代金融業的發展以及信息產業的發展,提高其服務水平,不斷優化經濟結構。在以煤炭為主的能源消費結構未發生實質性改變的情況下,僅從經濟層面努力將難以實現煤炭資源型經濟的轉型。因此,政府應通過供需雙邊創新政策,激勵企業開展能源技術創新、豐富能源供給,最終通過能源供需結構的轉變引導煤炭資源型經濟轉型。
轉型升級不可能一蹴而就,產業興盛需要政策、金融等多方共同努力。開局之年的成功探索,為“中國制造2025”進一步勾勒出清晰的發展路徑,創新求變的發展思路,讓傳統產業和新興產業加速融合。中國制造的發展道路將越走越寬,為激發中國經濟增長增添新動力。
參考文獻:
[1]廖中舉,程華.企業環境創新的影響因素及其績效研究——基于環境政策和企業背景特的視角[J].科學學研究,2014,32(05):792-800+716.
[2]劉章生,宋德勇,弓媛媛等.中國制造業綠色技術創新能力的行業差異與影響因素分析[J].情報雜志,2017,36(1):194-200.
作者簡介:馮嬌龍(1992—),女,山西運城人,山西財經大學2015(企業管理)學術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技術創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