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從工業革命以來,世界范圍內經濟發展與環境質量之間的矛盾逐漸被激化放大,如何協調經濟發展與環境這對辯證統一的矛盾體已經成為世界經濟發展必須直面的問題。黃岡市地理位置優越,面朝武漢,地處長江北岸,經濟總量在近十幾年有了飛速的增長,然而在以第二產業為主導的經濟發展過程中,環境質量也在逐漸惡化。本文主要選取了黃岡市2000-2015年的經濟指標和環境指標,建立了關于人均GDP和工業二氧化硫、工業廢水的環境庫茲涅茨曲線(EKC),得出了黃岡市經濟發展處于“N”型環境庫茲涅茲上升階段的結論。此外,還選取包括人口總量、工業總產值在內的其他經濟指標,將其與工業二氧化硫排放量進行相關性分析,找到影響黃岡市環境質量的其他因素,并在此基礎上給出了針對黃岡可持續發展的可行性建議。
關鍵詞:黃岡市 經濟發展 環境污染 環境庫茲涅茨
一、引言
自工業革命以來,世界主要發達國家開始進入機器生產的工業化時代,在生產效率提高和經濟效益的刺激下,發達國家過分掠奪自然資源,過分追求高產的同時也帶來了嚴重的環境污染。而隨著工業化在全球的不斷拓展,資源消耗與環境破壞的進程被進一步加速,全球范圍內經濟發展與自然環境之間的矛盾也進一步激化。雖然后期發達國家逐漸意識到環境的重要性并著手治理環境,但是占主體的發展中國家仍然在走著發達國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二、黃岡市經濟發展概況
黃岡市地理位置十分優越,面朝武漢,地處長江北岸的區位因素為黃岡的經濟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環境。下面我將從黃岡市經濟總量,經濟結構,經濟增長中的拉動因素等角度對黃岡市的發展概況做出簡要介紹,文中所用數據均來自于《黃岡年鑒》和《湖北年鑒》。
2.1黃岡市經濟總量發展狀況
1.黃岡市自2000年以來經濟發展形勢總體而言較為樂觀,GDP總量逐年遞增,GDP增速在2003年以后基本上保持在9%以上,保持了較快的增速,創造了較為良好的經濟效益。與此同時,黃岡市人均GDP也實現了較大的增長,從2000年至2015年上漲了將近6倍,更在2009年突破了10000元的大關。
2.黃岡市經濟發展雖整體態勢良好,但仍然面臨較大的經濟下行壓力,主要表現在GDP增長率和對湖北省GDP的貢獻率上面。
首先從黃岡的GDP增長率來看,大體上呈現先增后降的這個趨勢,增速自2001年的6.9%逐漸攀升至2009年的15%,而近幾年則呈現了從15%下降到2015年8.9%的趨勢。這種趨勢和我國經濟總量的增長率趨勢大體上是相同的,雖然黃岡目前的GDP增速仍然高于我國經濟總量的增速,但是這樣的經濟下行壓力對于黃岡發展的前景來看還是堪憂的。
其次從黃岡市和湖北省GDP的對比來看,黃岡市與湖北省GDP之間差距的擴大,這表明黃岡市對湖北省經濟發展的貢獻程度在逐漸的下降,據測算,黃岡市對湖北省經濟發展的貢獻率從2000年的7.5%下降到2015年的5.4%,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黃岡市的發展水平低于全省的整體發展水平,經濟面臨著一定的下行壓力。
2.2黃岡市產業結構狀況
黃岡市的產業結構相對于其他地區而言呈現出較大的特殊性,這主要表現在其第一產業占比較大,第二、三產業對GDP貢獻率差距不大,且存在一定的波動,經濟發展缺乏重點產業(2000-2004年統計口徑不一致,此處分析將其忽略考慮)。其主要特點如下:
其一是黃岡市的第一產業對全市總的GDP貢獻率遠遠高高于全省的平均水平(湖北省2015年第一產業貢獻率為11.61%),從2000年至今一直在25%左右波動,甚至在2005年到2009年一度超過30%。而我國一直貫徹執行著工業化和城市化的道路與方針,全國的第一產業對GDP的貢獻率普遍呈現出下降的趨勢,而黃岡地區卻一直居高不下,在我看來一方面在于其處在特殊的地理環境,在全市總面積中,平原占12.2%,崗地占10.3%,丘陵占43.3%,山地占34.2%,導致城市化和工業化難以拓展,非平原地區的民眾還是以農業種植為主;另一方面則在于黃岡地區積極引進伊利奶業,大力發展畜牧業,這對當地的農業經濟產生了較大的影響。
其二是黃岡市的第三產業的貢獻率整體上呈現增加的趨勢,但是增加比例相對來說不多,只從29%增加到了37%,并且呈現出波動性。但是考慮黃岡地區具有豐富的文化遺產和自然風光,由此我們可以做出一定的預估,黃岡市的第三產業未來發展應該具有較為良好的勢頭,對GDP的貢獻率也會隨之有一定的增長。
其三是第一、第二、第三產業整體比例不甚合理,第二、第三產業發展中第三產業貢獻率較低,同時第二、第三產業相比較于第一產業而言缺少絕對的優勢,沒有達到我國對于經濟第三、第二、第一產業協同拉動的和諧局面,反而呈現出一種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優劣勢不明顯,沒有重點產業的現象,容易使得未來的發展缺乏重點方向和重點突破口。
三、黃岡市經濟發展與環境質量的實證研究
3.1 指標的選取
常用的表征環境質量的指標類型有:污染物排放總量、污染物排放濃度、污染物排放密度等。總量控制考慮了環境容量因素,明確了凈化污染物的環境容量資源的有限性,能夠對污染源進行整體控制。而且本文主要研究黃岡市工業化進程中經濟發展與環境的關系,同時黃岡市的工業對GDP的貢獻也大于其他兩個產業,因此本文主要選取工業廢水排放量和工業廢氣排放量的統計數據來表明黃岡市的環境質量,這其中也考慮到廢氣的種類較多,便在此基礎上選取了對黃岡空氣質量影響第二大、與工業關聯度最高的工業二氧化硫排放量作為廢氣排放量。環境指標時間序列來自于2000-2015年的《黃岡年鑒》和《湖北年鑒》等資料。
3.2黃岡市工業二氧化硫EKC曲線擬合模型設計
本節選取黃岡市工業二氧化硫排放量作為因變量(Y),人均GDP作為自變量(X),分別選取二次、三次、對數模型,利用SPSS統計分析工具,進行曲線擬合,并從中選取最優模型作為最終結果。
在國內外文獻中,常用的EKC曲線模型有多種形式。此處僅對以下三種簡化的模型進行分析。
二次模型:
三次模型:
對數模型:
借助SPSS統計分析工具,運用以上模型進行曲線回歸,其中各回歸方程的回歸系數以及統計學意義檢驗值如下表所示:
統計檢驗結果表明,三種模型均通過了F檢驗,三次模型的擬合優度0.790最大,因此選擇三次模型作為最終擬合模型。因此黃岡市工業二氧化硫EKC曲線回歸方程為 。擬合曲線如下圖所示:
從圖中來看,我們可以得到幾個結論:
一是黃岡市經濟發展與工業二氧化硫排放量的環境庫茲涅茨不符合發達國家典型的倒“U”型EKC曲線,而是大體上呈現“N”型EKC,因此我們初步認為在處理黃岡市經濟發展和環境問題的時候,除了借鑒其他地區的經驗,關鍵還是在于找到自身經濟發展過程中的特點,有針對性的處理這對辯證統一的矛盾體。
二是黃岡市經濟發展和工業二氧化硫排放量的環境庫茲涅茨曲線處在“N”型曲線的上升處而且工業二氧化硫的增幅明顯,工業廢氣污染處于加劇趨勢。我們可以對此作出合理預計,隨著黃岡市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工業二氧化硫的排放量會在接下來的很長一段時間內有進一步上升的趨勢。
而存在這樣的人均GDP和工業二氧化硫排放量EKC曲線的主要原因在于黃岡市在不斷擴大招商引資,促進當地經濟發展,而主要引進的產業是化工醫療,機械電子等產業,本身污染較大;另一方面政府對環境保護的措施和監管方面仍然處在起步階段,很多措施不到位,難以適應經濟的發展。
四、結論與建議
4.1政策法規層面
在發展過程中要堅持將“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共舉,不能走發達國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而要做到這些,首先關鍵在于政策層面對綠色發展的堅持,制定符合黃岡市經濟發展特征的可持續發展戰略,并將之貫徹到經濟發展的各個環節中去。
其次在于各類法律法規的完善,其一,健全排污許可審查機制,從而加大對黃岡市市內生產排污企業的監管,加重對違反規定的排污企業的懲罰力度。對排污企業征收按層次征收排污費用,一般超標實施罰款、嚴重超標實施限期整改、整改不合格停止生產;其二,健全環境稅征收制度,加大重污染企業的違規成本,從而促使其規范生產,減少排污。
4.2 政府層面
1.加大執法力度,加強對污染企業的審核與篩查。這個針對的主要兩個環節,一個是政府在最初進行招商引資的時候,就要對企業的各種資質進行嚴格審查,拒絕重污染高耗能的企業進入黃岡;另一個是在企業日常生產過程中,嚴格遵照有關排污許可審查和環境稅的相關法律法規,加大執法力度,對不合格的企業整改甚至關閉。
2.加大財政環保投入,落實環保資金去向。第一,黃岡市環保局可以結合環保工作的實際情況,構建層次清晰、責任到位、監督有效的環保專項資金管理體系,切實的保障專款專用;第二,加大對生態環保試范基地和環保監管隊伍能力建設的投入,保證治理污染投入增加比例相對不低于地區經濟增長的幅度;第三,建立污染治理的融資體系,探尋多種融資投資渠道;第四,必須對污染治理專項費用進行嚴格的監管及后續管理,使其透明化,增加政府相關環保部門的公信力,這樣才能形成環境治理融資的長效機制。
3.加強環保宣傳,提升公眾環保意識。政府可以加強和新聞媒體的聯系,制作有關環境保護的宣傳片、海報等,將環境保護逐漸深入民眾的心中。
4.3企業層面
引進新技術和新設備,包括生產設備和污染處理設備,從而一方面降低生產過程中的能耗,間接降低對環境的污染,另一方面,講自身所產的三廢進行有效處理,達到標準以后進行排放。
4.4公眾層面
1.提高環保意識,踐行綠色環保。這個可以體現在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包括低碳出行,優先選擇更符合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產品等。
2.積極舉報反饋有關重污染企業的信息,實現全民監督共管的環境保護體系。
參考文獻:
[1]吳玉萍,董鎖成,宋鍵峰.北京市經濟增長與環境污染水平計量模型研究[J].地理研究,2002(2):239-246.
[2]王瑞玲,陳印軍.我國“三廢”排放的庫茲涅茨曲線特征及其成因的灰色關聯度分析[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9(2):42-47.
作者簡介:徐暉(1997.11-)女,浙江省衢州市人,研究方向:經濟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