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樹軍
摘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基因,根植在中國人內心,潛移默化影響著中國人的思想方式和行為方式。今天我們提倡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從中汲取豐富營養。青年的價值取向決定了未來整個社會的價值取向,而青年又處在價值觀形成和確立的時期,抓好這一時期的價值觀的形成十分重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如何把它的合理要素以現代有效的方式用在教育教學中,引領青年學生正確價值觀的養成,需要多方面進行探索和實踐。
關鍵字:中華傳統;文化;實踐;研究
一、合理定位中華傳統文化課程教學目標
對中華傳統文化課程教學目標的準確定位是高職院校進行課程教學內涵建設的基礎。在課題研究過程中我對佳木斯職教集團學前教育學院13高職五年大專一二三班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調查結果顯示:目前,在高職學生中廣泛存在著中國傳統文化認知缺乏,興趣不濃,傳統文化意識淡薄的趨向,按照高職高專學生職業需要的知識、能力、素質要求,我認為中華傳統文化課程教學應定位于民族精神教育、國情教育、人文精神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四個方面,核心應是弘揚中華優秀文化傳統、闡釋和培育民族文化精神,促進大學生對民族文化的認同和傳承。在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的理想人格、提升文化素養,注重學生的情商教育,注重學生可持續發展的職業要求,課程教學以學生為中心,符合學生認知發展規律,為學生今后的職業生涯的可持續發展與終身學習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礎。
二、高職院校開展中華傳統文化教學的有效途徑
(一)構建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相關課程
課程學習是一種有目的、有計劃的教育活動,是系統地向學生傳授文化知識、實現教育目標的基本保證。佳木斯職教集團本著 “弘揚國學傳統、感受經典魅力、傳承文明古風、打造書香校園”的原則。幾年來,承載著學校德育教育主題地位的國學教育不僅是提高學生素質的重要途徑,也融入了集團精神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佳木斯職教集團根據職業院校德育大綱要求和集團精神文化建設的實際需要,選取《三字經》、《弟子規》、《弟子規》易解、《道德經》、《女兒經》、《二十四孝圖》、《千句文》、《大學》《論語》等蒙學篇章以及歷代國學經典等,匯編成具有集團特色的《國學講義》。2010年8月由北京交通大學出版社正式出版編寫了《國學教程(中職版)》(49649字)和《國學教程(高職版)》(182970字)兩套教材。2010年9月,在全校范圍內全面鋪開國學經典教育,在集團一年級(中、高職)全體學生中普遍使用自編教材。
(二)全面提升教師自身文化素養
教師,本身就是一本教科書,其人格魅力所折射出的社會文化價值對學生個體文化價值的建構有著重要的影響。首先,教師要加強對傳統文化的學習和研究,提升自身的傳統文化素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教師只有自己深入理解其中的精髓,才可能在課堂上講得精彩。當前職業院校教師尤其是青年教師缺少對傳統文化的研究意識。因此,這就要求教師在平時的工作中不斷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知識,做好課前備課工作。提升傳統文化素養和科研意識。同時教師還要善于運用不同的教學形式、方法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取向與當今大學生實際相聯系,形成他們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的積極性。
(三)優化校園環境與網絡環境
良好的實踐、宣傳平臺與文化氛圍環境,能夠讓大學生更為豐富生動地感受、體悟、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養分與精髓,深化“文化根植”、“文化塑形”、“文化強校”等文化實踐。首先,高職院校應當注重中華優秀傳統的挖掘、弘揚、建設、創新,使其深度融入校園的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為文化,構筑社會課堂教學、社會實踐、校園文化、育人環境等多位一體的教育格局,切實發揮環境育人、文化育人功能。其次,對00后受教育群體,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與娛樂手法巧妙結合,采取大學生樂于接受、內容豐富、形式生動的主題演講、專題報告、經典誦讀、民俗民風、家訓征集、圖書推薦等文化活動方式,開展寓教于樂、潛移默化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實效性。最后加強網絡社會管理,發揮優秀網絡文化的導向作用,將傳統文化放置微博、微信、校園網等新時空語境下,用好傳統思想智慧,講好文化價值理念,破除網絡文化的快餐化、碎片化、娛樂化等局限,從而提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學生吸引力。
(四)積極開展黨團活動與社會實踐
職業院校在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過程中,要堅持“課堂教學與課外活動、社會實踐相結合”的原則,深化開展黨團活動與社會實踐。首先,把中化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作為黨團建設的重要內容,從入黨積極分子、黨員發展對象、預備黨員、正式黨員、學生會干部、團委干部,班委班干等學生群體入手,通過開展黨員活動,風采展示等系列活動,提升黨團學生干部的傳統文化修養并引領其他學生共同成長。其次,依托團委、學生會、學生社團等組織,采取“讀”“誦”“講”“演”等形式,深入開展感恩教育、志愿服務、社會實踐、文明禮儀、經典誦讀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實踐體驗活動,全力打造“文明、高雅、健康、和諧”的師生形象與校園環境,不斷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最后區域特色文化與文化保護傳承等實際,積極組織開展傳統文化體驗、公益志愿服務、傳統文化調研等社會實踐活動,讓歷史、文化不僅局限于教科書、記錄片、電腦中,而是在活生生的現實社會中去體會、去思考、去踐行,積極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化為學生的價值體系。
(五)實行多樣化的考核方式,完善成績評價機制,注重文化傳承效果
科學的教學評價體系是促進教學活動順利開展的保障,也是形成良好教學效果的重要條件。一方面,學期期末的書面測驗是考核的一種重要手段,教師應該認真命題,既要檢測學生所學知識的廣度與深度,又要檢測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書面表達的能力等等;另一方面,也要注意實行多樣化的考核和激勵方式,注重平時的課堂表現和課后作業。如:佳木斯職業教育集團藝術系老師在講授《民間文學》這門課程時,要求學生課余搜集佳木斯赫哲族當地的民歌、神話、民間故事等內容,將學生做出來的調查報告作為衡量學生成績的重要指標。在此評價機制之下,學生自覺將課堂所學的知識與課外實踐相結合,收到了良好的學習效果。
總之,文以載道,文以化人,在5000多年的文明演進中,中華文化已經成了中國人獨特的精神世界,凝練成百姓日用而不知的價值觀,植根在中國人內心,潛移默化影響著中國人的思想方式和行為方式。今天,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充分發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立德樹人中的獨特優勢,引導青年學生更加全面準確地認識中華民族的歷史傳統、文化積淀、基本國情,認清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然性,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實現中化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理想信念,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歷史意義。在實踐中探索如何將產生于前現代社會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講到生活在現代社會的青年學生心坎里,也顯得尤為重要。
參考文獻:
(1)趙吉普.《中國傳統文化導論》江蘇教育出版社
(2)孟慶含.《關于傳統文化的幾點認識》長春師范學院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