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端陽
摘要:哥窯是明代文獻中記載的宋代汝、官、哥、鈞、定五大名窯之一。哥窯是歷史上唯一的宮庭窯,是北宋朝宮庭制瓷工藝中的稀世珍品,全世界現存唯一孤品一件,北宋牡丹三彩洗。
關鍵詞;哥窯;瓷器;發展;開片;
一、引言
哥窯瓷器很有個性:明明是做壞了的瓷器才會出現的碎裂紋,卻被它發揮到極致,竟也產生了驚人的美感,粗疏的黑色裂紋閃著幽藍之光,細密的黃色裂紋晶瑩透亮。在“金絲鐵線”的縱橫交錯之間,哥瓷以卓爾不群的“缺陷之美”奠定了自己的名窯地位。
二、主要特征
其一,哥窯屬青瓷系列,釉色為青釉,濃淡不一,哥窯釉屬無光釉,猶如“酥油”般的光澤,色調豐富多彩,有米黃、粉青、奶白灰、深灰、杏黃、淺灰等。釉面不光潔,但有一層如酥油之光,釉質較深濁不清透,釉層厚薄不勻,蘸釉立燒之器,底足之釉最厚,有的可達4毫米。
其二、“金絲鐵線”的紋樣,哥窯釉面有網狀開片,或重疊猶如冰裂紋,或成細密小開片(“俗成百圾碎”或“龜子紋”),以“金絲鐵線”為典型,即較粗琉的黑色裂紋交織著細密的紅、黃色裂紋。明代《格古要論》中有這樣的描述:“哥窯紋取冰裂、鱔血為上,梅花片墨紋次之。細碎紋,紋之下也”。
其三、哥窯釉質非常純正濃厚,甚至有氣泡存在與釉內,好似“聚沫攢珠”。釉面呈現一種含蓄的“酥光”,紋片種類繁多,有鱔魚紋、黑藍紋、淺黃紋、魚子紋。“攢珠聚球”般的釉中氣泡,哥窯器通常釉層很厚,最厚處甚至與胎的厚度相等,釉內含有氣泡,如珠隱現。
其四、“紫口鐵足”的風致,哥窯器坯體大都是紫黑色或棕黃色,器皿口部口邊緣釉薄處由于隱紋露出胎色而呈黃褐色,同時在底足未掛釉處呈現鐵黑色,由此,可以概括出故有“紫口鐵足”之說,這也是區別真假哥窯器的傳統方法之一。
三、哥窯發展史及其特征
1、黑胎宋哥窯
2、宋龍泉哥窯
3、非黑胎宋哥窯
4、元哥窯
5、明初仿哥窯
6、明永樂仿哥窯
7、宣德仿哥窯
8、正統至天順年間
9、明成化仿哥窯
10、明嘉靖仿哥窯
11、明萬歷仿哥窯
12、明代民窯仿哥窯
13、康熙仿哥窯
四、巔峰-宋代哥窯
乾隆御制詩中有專門評論哥窯與仿哥器的詩句:“鐵足腰圓冰裂紋,宣成踵此夫華紛,而今景德翻新樣,復古成不易云云。綜觀歷代仿哥窯器,其藝術效果無一能與宋哥窯相媲美,充其量只能作為每朝的代表作而已。宋代哥窯瓷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其琢器造型多以仿青銅器為本,古拙、質樸、渾厚。胎質堅細,可分灰、油灰、黑、赭諸色,其中胎質粗松者叩之聲音沙啞,呈色土黃,似欠火力。釉質凝厚如同堆脂,色澤有粉青、灰青、油灰、月白、灰黃、深淺米黃等多種,釉間均開裂有不同角度的冰裂狀紋片,色淺黃者如金絲,色黑者宛若鐵線,兩者相互交錯如織,故名“金絲鐵線”。
五、千古絕技-冰裂紋
哥窯瓷器主要特點是釉面布滿龜裂的紋片,通常稱之為“開片”。當胎的膨脹系數比釉的膨脹系數小到一定程度時,釉就會在燒成后的冷卻過程中形成裂紋。“冰裂紋”,也就是青瓷哥窯中的開片紋的一種,是古代龍泉青瓷哥窯中的一個極致頂級開片品種,因其紋片如冰破裂,裂片層疊,有立體感而稱之。其紋片如冰碰裂,裂縫深粗,有的裂片如魚鱗,層層疊疊,又稱之為“魚鱗片”。
六、歷史地位及其意義
哥窯是漢族傳統制瓷工藝中的稀世珍品,明代文獻中記載的宋代五大名窯之一,與汝窯并為南北瓷王,哥窯瓷器開片裂紋形成的自然的、大小不一的、疏密相間的塊面分割,具備獨一無二的美學特征。哥瓷的燒制成功,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偉大創造,在我國陶瓷工藝美術發展史上譜寫了光輝的篇章。
參考文獻:
《吳哥窟的保護與管理》,姜懷英《尋找夢中高棉古國》,閱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