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通過對高校體育課中“野化訓練理念”的探討。認為在高校體育課中,科學合理的增加大學生的運動量,經常組織大學生參加體育競賽,培養大學生的體育角色意識,就能使大學生增強體質,促進健康,培養大學生的健全人格。
關鍵詞:野化訓練;運動量;體育競賽;體育角色
目前我國各高校大學生在測試體質健康標準時,許多男生恐懼測試1000米(女生測800米)跑,有的跑不完全程,有的跑完就嘔吐、甚至昏厥。也有學生在測試中猝死的。因運動不足而引起體質下降、肥胖等疾病都在上升。面對大學生體質下降這一嚴重現實,因此,本文就如應對做以下探究。
1 科學合理的增加大學生的運動量
1.1大學生體育課運動量不足的原因
上大學以前沒有養成體育運動的習慣?,F在的學校教育中,文化課程的學習以應對考試為主,體育課被邊緣化,學生在學校中一切以升學分數高低為主的評價指標,為了實現家長和學校升學的要求,被迫放棄了參加體育鍛煉的時間和機會,體育課被擠占的現象屢見不鮮,學生每天的運動量嚴重不足,其直接結果是學生的身體素質直線下滑,肥胖和近視等疾病增加。
上大學以后部分高校大學體育課重視不足。繼續沿用灌輸式教育模式。學生對體育的興趣不高,所以大學生運動量少。
1.2科學合理增加體育課運動量的依據
參加體育鍛煉必須善于掌握運動量,如果運動量太小,鍛煉效果甚微。相反,如果運動量過大,就會超過人體負荷的界限,不僅達不到增強體質的目的,而且還會對體育鍛煉者的健康產生不良的影響。
在體育鍛煉中怎樣判斷運動量是否合理呢?
一般從客觀生理指標和(自我感覺)主觀感覺兩方面來判斷,首先,客觀生理指標是指,測量脈搏、血壓、肺活量、血紅蛋白、心電圖等指標來判斷運動量是否合理。其中測量脈搏,效果是最簡單最實用(其它方法比較復雜,并且需要許多儀器設備)。那么測量脈搏方法是,運動期間,在手腕或頸部處測10秒鐘脈搏數。一般大學生的脈搏控制在120—150次∕分時,這個運動強度最合理,因為運動生理研究證明,一般青年人心率在150次∕分左右,身體的有氧代謝能力達到最大值,超過150次∕分后,身體無氧代謝成分增加,對身體可能會產生一些負面影響。用120—150次∕分的強度,連續運動時間30—60分鐘,每周鍛煉頻率一般是3至5次,這樣的運動量對多數同學最合理。
其次,是自我感覺方法是當運動量適當時,在運動中,感覺不很累,有點輕微出汗。運動后,雖然有一定疲勞的感覺,但是食欲和睡眠正常(食欲增大睡覺質量提高),表現為學習、工作精力旺盛、體力充沛,有運動欲望。當運動量過大時,運動后感覺很累,不愿運動,吃不下,睡不好,甚至有頭暈、頭痛的現象,這說明運動量過大,應該盡快調整。
1.3體育課控制運動量的原則
大學體育實踐課的上課時間一般為90分鐘,體育的課前半部分一般學習本項目的基本知識、技術、機能,復習練習已經學過動作技術、機能,運動量一般較少。課的后半部分一般安排耐力素質練習,練習的時間一般為20至30分鐘,運動強度為中等(心率為120—150次∕分)。如果體育課有教學比賽,比賽時間在約30分鐘,一般就不安排耐力跑了,以免造成大學生運動量過大。
2 加強體育課的教學比賽
2.1體育課的教學比賽對大學生的教育作用
在競技場上,勝者歡呼雀躍,笑容燦爛;負者垂頭喪氣,精神低落。體育競賽給人們的情感沖擊直接而強烈,這一點在大學生身上表現得更加淋漓盡致。實際上無論輸贏,都是一個人成長的過程,都會有人生的收獲。我們有些遺忘了體育有重要的教育功能。許多人把體育比賽的過程比作濃縮的人生,高潮與低谷、順境與挫折,短時間體驗一遍人生的感受,確實有增加見聞,加深生命厚度的作用。在教育者眼里,體育比賽不僅能強壯筋骨,而且還能調節情感,增強意志,是人格教育的最好方式。毛澤東在《體育之研究》中這樣寫道;“體育一道,配德育與智育,而德智皆寄于體。無體是無德智也”。說的是人的全面發展從體育運動開始。當運動員在比賽場上奮力拼搏時,是對卓越和榮譽的追求,為此付出的艱苦訓練,考驗的是敬業精神和意志力,最后在公平競爭中收獲尊重和友誼,完成自我實現和超越。體育比賽有時可以突破一切障礙,這就是體育比賽的特殊之處和其不可替代的價值。
2.2體育課的教學比賽的實施辦法
現在一般大學的體育課都是分項目上課,如三大球、三小球、武術、跆拳道、輪滑、體育舞蹈、健美、健美操、藝術體操、瑜伽、戶外運動等項目。首先,對上集體對抗項目(如籃球、排球、足球)的體育課,課的前半部分學習體育的基本技術、機能,課的后半部分約30分鐘,應安排集體教學比賽,一個學期至少安排2次與其他同項目班級的對抗友誼賽。其次,對上個人對抗項目(如乒乓球、羽毛球、網球)的體育課,課的前半部分學習體育的基本技術、機能,課的后半部分約30分鐘,應安排分組一對一比賽,一個學期至少安排2次與其他同項目班級的對抗友誼賽,或者安排以籃球、排球、足球集體項目進行比賽。第三,對上個人表演項目(如武術、健美操、藝術體操、瑜伽)的體育課,課的前半部分學習體育的基本技術、機能,課的后半部分約30分鐘,應安排分組個人或者雙人表演賽,一個學期至少安排2次與其他同項目班級的對抗友誼賽,或者安排以籃球、排球、足球集體項目進行比賽。
3 在體育課上,培養大學生的體育角色意識,增強大學生的責任感
所謂體育運動中的角色,是指個人在由體育而結成的社會關系中所處地位。這種地位有其權利、義務和相應的行為。如籃球課上的教學比賽,兩隊各自的中鋒、前鋒、后衛等各個角色,都是在自己所處的位置上,中鋒的職責是籃下進攻與防守、搶籃板球。前鋒的職責是接球突破上籃。后衛的職責是傳球組織全隊進攻,內外場投籃技術要好命中率要高。通過與該位置相適應的角色行為而產生相互的社會關系。再比如,足球守門員和場上隊員,由于承擔 的角色不同,守門員可以在規定的區域內用手觸球,而場上的其他隊員則只能用手和手臂以外的其它部位觸球。場上隊員只要不與守門員交換身份,就沒有在該規定區域內用手觸球的權利。所以,這個權利、義務與行為的總體構成了體育角色。
在體育課上三大球集體運動項目都有位置的體育角色要求,如排球場上六個位置,在前排三個位置可以扣球進攻,在后排三位置只能防守,這些集體運動項目教育大學生在什么崗位就必須做什么工作,培養了學生的崗位意識。三小球和其他運動項目都有準備姿勢、進攻姿勢、防守姿勢等,這是非集體運動項目培養大學生崗位意識的內容。各項目的體育課都學習本運動項目的規則、禮儀。來培養大學生遵守規則、遵守紀律的意識,培養大學生尊重裁判、尊重對手、尊重觀眾的意識。
4、結束語
體育課的“野化訓練理念”一是在體育課中,科學合理加強大學生的運動量。使大學生的運動負荷,既不能太小,也不能太大。二是合理增加體育課的教學比賽及課外比賽的次數。體育比賽既能增加運動量,又能提高大學生對體育的興趣,還能培養學生的意志品質,但學校、體育老師必須加強比賽的安全教育和措施。第三是加強培養大學生的體育角色意識。大學生在體育教學比賽中,通過對體育角色的實踐,來達到培養大學生對社會工作的責任感和尊重師長、尊重他人的生活態度。
參考文獻:
[1]張瑞林 體育與健康 山東大學出版社 2008?7
作者簡介:劉建平(1963-),男,籍貫:山東海陽,副教授。研究方向:體育教學與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