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楊
摘要:《桃花扇》作為一部接近真實歷史的劇作,描寫了南明朝時期人們的悲慘命運以及國家滅亡的始末。是一部具有豐富內涵和卓越藝術技巧的杰出作品,全劇滲透著人生命運的悲劇意識。《桃花扇》悲劇性的來源與時代環境和作家個人經歷是密不可分的,,本文將從《桃花扇》悲劇的來源和侯、李之間的愛情悲劇以及不同人物的悲劇來探討《桃花扇》的悲劇。
關鍵詞:《桃花扇》;悲劇來源;愛情;人物悲劇
孔尚任在《桃花扇.先聲》中“借離合之情,寫興亡之感。”將悲涼的氛圍貫穿全劇,本文將從《桃花扇》悲劇的來源和侯、李之間的愛情悲劇以及不同人物的悲劇來探討《桃花扇》的悲劇。
一、《桃花扇》悲劇的來源
《桃花扇》以南明弘光小王朝的興亡歷史為創作基礎。描寫了南明朝在面對清軍的入侵時,南明皇帝沉迷于聲色;朝中大臣賣官鬻爵,聚斂錢財;軍隊內部矛盾重重,互相打內戰,唯獨史可法帶領三千殘兵在揚州堅守,終究不敵敵軍。最終南明王朝滅亡。面對不過十多萬的清兵,南明弘光小王朝如果積極救國,上下齊心,不至于走向土崩瓦解。
《桃花扇》其悲劇來源與時代背景和作家個人經歷是不能分割開的。清軍擊敗腐敗的南明王朝后,明朝元勛建立了與清朝相抗衡的政權,反清運動此起彼伏。漢族激烈的反抗和滿族殘暴血腥的鎮壓是這一時代“悲”的印記。明朝滅亡之后,前朝遺老感慨興亡、緬懷往事,但他們沒有軍權和政權,面對王朝的滅亡,他們更多的無奈,同時他們的軟弱性和現實的殘酷逼迫下使得他們只能是用消極的方式和清朝抗衡。《桃花扇》的作者孔尚任親身游覽過了明朝遺跡,同時結交了不少前朝遺老,他們對前朝往事和王朝滅亡的沉痛講述刺激了了作者的創作欲望。其次,孔尚香個人命運坎坷,仕途坎坷,始終得不到皇帝重用。官場的失利和淮揚水患治理無望使孔尚任心灰意冷,孔尚任將這種悲劇的心理帶入到《桃花扇》的創作之中。
二、侯、李之間愛情的悲劇
《桃花扇》中男女主人公侯方域和李香君從初識定情到情誼濃郁再到凄涼分離都與桃花扇密切相連。戲曲以扇這一古典意象來象征侯方域和李香君之間的悲歡離合的凄慘愛情,并貫穿整部劇作,為整劇的悲劇性情感奠定了基調。而侯方域和李香君兩人生于動蕩顛沛流離的亂世,因而兩人的愛情故事染上了凄美的悲劇色彩。《訪翠》描述了侯方域和李香君愛情故事的序幕,侯方域用一枚香扇墜作為尋覓佳人的傳情之物。在《眠香》中,侯方域和李香君大婚,侯方域將題詩的扇贈予李香君。而在后面幾出中,阮大鋮誣陷侯方域,使得侯方域面臨牢獄之災,侯方域和李香君兩人不得不分離時,作者同樣用“扇”久別維系來兩人的感情。當兩人重逢后,物是人非,桃花扇仍依舊,而當桃花扇被張道士銷毀時,也即是侯、李二人感情的結束。兩人的愛情起起落落始終貫穿于從寄扇傳情到香君鮮血濺扇再到最后的扇子被道士毀壞的悲劇過程之中,扇子的毀壞是侯、李愛情的破碎,也是那段凄涼滄桑歷史的見證和飄零。
在動蕩流離的時局中他們的愛情是被動無奈的,被打上亂世的痕跡。桃花扇已被毀壞,但李香君“離合悲歡分一瞬,后會期無憑準”的悲涼卻沖擊著讀者的心靈,讓人久久不能平靜。一把桃花扇見證著侯、李悲劇的愛情,也見證著國家土崩瓦解、江山易主的悲痛。
三、人物的悲劇
《桃花扇》描寫的人物眾多,但大都各具特色,性格相差甚大。作者在人物塑造方面,較多地注意到人物類型的多樣化和人物性格的多面化。首先人物多,但雜而不亂,井井有條。其次愛憎分明、并不千篇一律。最后注意從生活實際出發寫出人物性格的復雜性,使形象達到了藝術真實和生活真實的高度統一。
(一)李香君的悲
李香君是《桃花扇》的女主公,即使社會地位地下,身份卑微,卻擁有高尚的理想,她不畏權貴的威逼,敢于斥責朝中達官的腐敗。對愛情敢愛敢恨、忠貞不渝,在與侯方域離別后,一心一意等待侯方域的歸來,并將那把承載兩人愛情的桃花扇深深地藏著,“便等他三年;便等他十年;便等他一百年;只不嫁田仰!”她性格剛烈,面對權貴的壓迫和金錢的利誘,仍能堅定自己的政治理想,當她得知侯方域面對阮大鋮的收買而動搖后,怒斥道:“官人是何說話,阮大鋮趨附權奸,廉恥喪盡,婦人女子,無不唾罵。他人攻之,官人救之,官人自處于何等也。”李香君顛覆了傳統的婦女形象,在經歷了人生百態和對愛情磨難毅然地選擇了入道。其性格的剛烈和人格的高尚有關時造成李香君的種種磨難的原因。她身上具有的高尚人格更讓人產生對社會地位卑微的民間藝人的同情。
(二)侯方域的悲
侯方域作為《桃花扇》中的男主人公,他是個正直的,具有正義感的知識分子。他性格淳厚灑脫有一定的政治理想和才能,同時侯方域出生于封建家庭,是封建地主階級的一份子,是明末封建知識分子的代表,他性格上的動搖和軟弱表現自他與閹黨進行斗爭時。侯方域是個軟弱的知識分子,不夠堅定和果敢,不具備斗爭精神。在動亂的時局中,他意志上的不堅定和性格上的懦弱注定了他不能扛起救亡圖存的大旗和經不起暴風驟雨的襲擊。其雖然代表著正義,有崇高理想理想,但終究無法在與政治、軍事有關的大事上有所成就。同時,在被阮大鋮誣陷,要面臨牢獄之災而不得不與李香君分開時,侯方域的不舍一方面表現他對愛情的忠貞但更多的表現出其性格的軟弱。
(三)阮大鋮、史可法等政客的悲
南明政壇的黑暗腐敗不僅是由亂世造成的,諸家政客的作用也“功不可沒”阮大鋮是明史奸臣,他卑鄙狠毒,先是依附魏忠賢迫害東林黨人士,企圖通過閹黨勢力成就自己。魏忠賢倒臺后逃至江南并向復社文人靠攏以待有朝一日東山再起。當福王建立南明朝時,阮大鋮依附馬士英,結黨營私,濫用權力,打壓迫害名士清官。為了謀取自己的私利,他不顧國家的利益和民族的興亡,他的狂妄是南明朝的不幸。以“阮大鋮”為代表額這一類人手握國家政權,享受著高官俸祿卻不為為國效力,以權謀私,不擇手段的攥取錢財。南明朝覆滅早已成定局。
史可法是“上陣不利,守城。守城不利,巷戰。巷戰不利,短接。短接不利,自盡”的愛國將領,面對清軍的入侵,史可法表現出堅定的愛國情懷和強烈的民族氣節,但馬士英、阮大鋮等人掌握政權,竊權濫為,導致南明朝敗亡。他缺乏權威,即使心系祖國時刻為國家效力,也已無力再挽回國家危機的局面。同時史可法身上也有名將軟弱的一面,他的哭是一種英雄末路的悲戚,一種無可奈何的悲傷。將不聽調,兵不聽令,身為將帥卻無計可施,無法可行。
四、小結
《桃花扇》“借離合之情,寫興亡之感。”反映南明朝的興亡始末,侯方域和李香君愛情的悲劇和南明朝興亡的悲劇結合起來,整體被打上“悲”的氛圍。其結局也改變了以往大團圓的傳統,將“悲”的觀點貫徹全劇,給讀者更多的人生思考,人生的悲劇意識表現得淋漓盡致。
參考文獻:
[1]孔尚任.桃花扇[G].王季思,蘇寰中,楊德評注.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0.05.01
[2]潘繁生.王國維眼中的《桃花扇》的悲劇[J].淮海工學院學報.2010
[3]張天云,楊偉偉.探析《桃花扇》多重悲劇性[J].四川戲劇2008
[4]高小康.《桃花扇》與中國古典悲劇精神的演變[J].2014
[5]江月.《桃花扇》悲劇的蘊含[J].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