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玉敏
摘要:文學首先必須能提供娛樂和消遣的功能,但閱讀陶淵明的創作,如果只求消遣與娛樂,那么我們可能就白白浪費先賢對人生的見解與意見。歷來人們常為陶淵明山水詩所稱道,而今,我認為陶詩能為人稱道的原因在于它里面的人道主義精神和反映社會、時代,真實體現陶淵明自己獨特的思想。
關鍵詞:陶淵明;人道主義精神;思想
每位作家都有他們對人生的見解與意見,文學在于揭露人生真相,這里的真相包含了作家自己的情感和看法。陶淵明出生在一個沒落的官僚地主家庭,然而他家境日漸衰落,生活較為貧困。面對社會黑暗動蕩,受儒家思想的影響,青年的陶淵明便充滿了建功立業的強烈愿望,希望將來能“大濟于蒼生”。他早年也受到老莊學說的影響,重視自身內心的消散酣暢,視功名利祿為畏途。因此陶淵明在自己的作品中表現出來的情感多是不慕榮利、躬耕自作的高尚節操和對人民苦難、英勇志士的同情、歌頌,體現了陶淵明的人道主義精神。
一、不慕榮利的清高品行
陶淵明自少好學,“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經(《飲酒》)”,但他的才學與一般儒生不同,他是“學不稱師,文取指達”(顏延之《陶徵士誄序》),通大旨,并不鉆求章句。受家庭熏陶,自幼形成高潔品格,“少有高趣”(蕭統《陶淵明序》),自述“少無世俗韻,性本愛丘山”(《歸園田居》),愛好大自然,對于人情世故的交往不放心上。但不能因此否定陶淵明沒有理想。《雜詩》:“億我少壯時,無樂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離。”體現了陶淵明也懷有濟世之志。“少時壯且梨,撫劍獨行游。誰言行游近?張掖至幽州。”(《擬古》)中出現了“行游”、“撫劍”等詞,并揚言去幽州、張掖等北方民族政權管轄之地,非常危險,由此看出陶淵明其濟世之志不凡,多少表露出蕩平中原的意向。然而這種積極從政、入世致用的行動并沒有成為他最后追求的目標,在他的思想中占主導地位的仍然是閑靜、輕視世俗名利而重視精神高潔。對于青年時期的陶淵明來說,他在家庭傳統教育和魏晉以來名士清高的傳統影響下,塑造了自己不與世俗相提并論的生活態度和時代精神。
陶淵明的清高品行還與他受佛理玄學影響和推崇高潔名士有關。魏末玄學勃興,玄學家重視自身內心的夷泰豫適、消散酣暢,視功名及世俗事物為畏途。這道出兩晉時期名士觀念的改變,陶淵明自述“不慕榮貴”,顯然接受了嵇康“高士”“不慕榮貴”的觀念影響;他弱年“不潔去就之跡”(《宋書》本傳),后來隱居在家,皆是“不慕榮利”作風表現。
二、詩歌里的人道主義
(一)苦難動蕩時代里的清高品質——關心民眾
陶淵明生當晉、宋易代之際,政治黑暗,社會斗爭尖銳,民族矛盾激化,都深切地影響著他。他少懷大志,其后與黑暗現實相碰撞,思想發生變化。中年為饑寒所迫,做過幾任小官,晚年自義熙元年至死亡,二十余年完全過著居家躬耕的生活。陶淵明棄官歸里,躬耕自資,日子清苦,而他的詩文亦趨自然。此時期他無心于功名,名聲竟日盛。盛名之下,于是有若干官員來訪。其中有先后任江州刺史的王弘、檀道濟等。與陶淵明有交往者尚有廬山東林寺高僧慧遠,劉宋詩人顏延之曾任劉柳后軍將軍功曹,在潯陽時亦與陶淵明情款;顏延之后為始安太守,臨去留下二萬錢,陶淵明悉數付酒家作為酒資。晚年的陶淵明,生活中所交往的人物以下層人為主,如鄰里農夫等,從詩文《移居》“鄰曲時時來,抗言談在昔”,以及《移居》“過門更相呼,有酒斟酌之”中看出陶淵明和農夫們彼此保持著樸實真誠友好的關系。
動蕩不安的社會使得下層百姓深受折磨,作為隱居人的陶淵明面對這樣的現實,聯系自己艱難一生,以赤子之心表達對社會的不滿和對下層民眾的關心與同情。如《雜詩》十二首、《詠貧士》七首、《移居》、《捥歌詩》等,皆有真情流露。
(二)反映生命中的情調——質樸充實
總體觀看陶淵明的性格,無論處人為事,還是詩歌創作,都表現出率真質樸充實的態度。《五柳先生》所述自我形象,正是以率真態度對待一切:他“不慕榮利”,“好讀書,不求甚解”,“性嗜酒”,“短褐穿結,簞瓢鏤空,晏如也”等等,無不體現陶淵明的質樸充實。中年時期的陶淵明彭澤令棄官一事讓他的人生發生了重要的轉折點,是他思想性格發展標志性事件。對此陶淵明撰文《歸去來兮辭》及序中自明出仕及棄官過程,對當時政治局勢及官僚集團或官員的不悅,加之文中最后點到“何則?質行自然,非嬌厲所得;饑凍雖切,違己交病。嘗從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悵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自上述來看,陶淵明棄官基本上是人生觀問題,或稱性格問題,因為他“自然”、“質性”和官場“嬌厲”生活無法適應的結果。
陶淵明利用自己歸隱閑暇,自述人生感慨,“憶我少壯時”、“求我盛年歡”、“氣力漸衰損”等青、壯、老年時期,或回顧出仕一段路的風波,一面堅持君子固窮的名節,也感慨人生,“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古人惜寸陰,念此使人俱”等,隨性抒發自我。筆下的村居生活“絕塵想、無雜言”,極見真切,韻味深長,透露出陶淵明平靜自然的心境。陶淵明以自己生活經歷表達人生體悟,常被后世提及、模仿、學習,成為一代杰出的詩人。
參考文獻:
[1]程郁綴:《唐詩宋詞》,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
[2]房玄齡:《晉書》,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版。
[3]袁行霈:《陶淵明集箋注》,北京:中華書局2015年版。
[4]王處輝:《中國社會思想史》,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89年版。
[5]李文河:《論陶淵明自然率真的人生態度》,張家口師專學報1996年。
[6]廖仲安:《陶淵明》,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版。
[7]楊義,邵寧寧:《陶淵明選注譯評》,長沙:岳麓書社2005年版。
[8]葉楓宇,肖成:《陶淵明》,深圳:海天出版社1995年版。
[9]趙昆生,《中國古代烏托邦》,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