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怡
摘要:溫庭筠是晚唐的詩詞大家,他的詩與李商隱齊名,在當時并稱為“溫李”。在詞史上,與韋莊齊名,并稱“溫韋”,溫庭筠的詩詞詞藻華麗,濃艷精致,溫庭筠詩詞俱佳,以詞著稱。前人對溫詞的研究較多,對詩中花意象研究較少,而花意象是其詩歌中大量常見的,本文主要探討溫庭筠詩歌中的花意象。
關鍵詞:溫庭筠;花意象王國安先生在《溫飛卿詩集》前言里介紹說:“一般說來,溫庭筠的詩好用濃艷的詞藻,缺乏深刻的思想內容,存在比較濃厚的形式主義傾向。這種傾向,在他的樂府詩中表現得最為明顯。”[1]作為晚唐著名詩人,溫庭筠樂府詩尤工,“溫飛卿,晚唐之青蓮也,故其樂府最精,義山亦不及”[2]溫庭筠的詩,反應社會現實較少,而刻意追求形式的華美,描摹的是醉酒歌舞的奢靡生活,充滿了珠光寶氣、脂粉香澤。他的其他詩中,也有這樣的情況,這種詩風,與他詩中大量運用花意象是分不開的。
所謂意象,是”以表達哲理觀念為目的,以象征性或荒誕性為其基本特征的達到人類審美理想境界的表意之象。”意象是詩歌的精髓,意源于內心并且借助像來表達,象又是意的寄托。在溫庭筠的詩歌中,有著囊括社會生活各個層面的意象,其中花的意象是溫庭筠詩歌中極為常見的自然意象之一,花意象在氣質婉約華美的溫詩有著極致的體現。花作為自然界的美麗事物,它的顏色、氣味、姿態都是很引起文人關注的,不同時節的花,不同品種的花,花的盛開與衰敗,總會激起文人無限的想象和慨嘆。花的生長習性與文人的某些品質有著暗合或相通之處,對于花的關注,在先秦《詩經》《楚辭》中就已經積淀了深厚的文化意味。在溫詩三百三十首大致有七十多首出現了花意象,大致有二十多種品種,“杏花”“桃花”“梨花”“菊花”“蘭花”“蓮花”“桂花”等是常見的,其中“蓮花”“杏花”等出現次數較多。
一、詩人簡介
溫庭筠(約公元812—866年),本名岐,字飛卿,山西太原人,是晚唐時期著名的詩人和詞人。后人輯有《溫飛卿集》及《金奩集》。唐初宰相溫彥博之后裔,出生于沒落貴族家庭,多次考進士均落榜,一生很不得志,行為放浪。他曾任隨縣和方城縣尉,官至國子監助教。富有天才,文思敏捷,每入試,押官韻,八叉手而成八韻,所以也有“溫八叉”之稱。然恃才不羈,又好譏刺權貴,多犯忌諱,取憎于時,故屢舉進士不第,長被貶抑,終生不得志。官終國子監助教。他是唐代第一個大量填詞的作家,對詞的發展有一定的影響,他是花間詞派的“開山鼻祖”。
二、“花”意象分析
(一)借花抒懷
溫庭筠詩歌中的花是將個人的體驗和感悟融入詩中以抒懷,用于歌宴娛樂和喝酒遣興,用花意象來營造一個絢爛多姿的詩歌環境,帶有裝飾性,并不是單純的積淀某種精神內涵,因此以花意象來營造一個華麗精致的詩歌風格,來表達閨怨離情、事物昌盛衰敗、懷古憂郁等。如以下幾首詩:
織錦詞
丁東細漏侵瓊瑟,影轉高梧月初出。簇簌金梭萬縷紅,
鴛鴦艷錦初成匹。錦中百結皆同心,蕊亂云盤相間深。
此意欲傳傳不得,玫瑰作柱朱弦琴。為君裁破合歡被,
星斗迢迢共千里。象尺熏爐未覺秋,碧池已有新蓮子。
從上面是詩中,花意象作為環境背景不可或缺,它與女性宴飲游樂、閨閣生活相映成趣,花意象暗示了時間與人的情感相契合。“蓮花”讓詩變得生動搖曳。“蓮”是典型的女子閨閣圖景。這是溫詩的審美特質,也表現出晚唐詩歌的審美和由詩過渡到詞的特點。
(二)以花喻人
由于花這種自然意象的自然屬性特點與女性的生命之間有某種聯系,將美人比作嬌艷的花朵是最尋常的比喻,而花的特性又進一步引申出年華早逝,時光飛逝的感嘆。因此花意象往往融入了詩人更多的生命感悟,以花喻人,物花合一。如以下詩:
蘭塘詞
塘水汪汪鳧唼喋,憶上江南木蘭楫。繡頸金須蕩倒光,
團團皺綠雞頭葉。露凝荷卷珠凈圓,紫菱刺短浮根纏。
小姑歸晚紅妝淺,鏡里芙蓉照水鮮。東溝潏潏勞回首,
欲寄一杯瓊液酒。知道無郎卻有情,長教月照相思柳。
詩中的“鏡里芙蓉”皆是花人合一表達對時光感悟和生命本質的闡釋,詩人用特有細膩心思接觸到花意象的特定含義,用花為載體,借物抒情,人與花之間有了內在的溝通。在詩人的想象中蘊含了花是人生命的象征和詩人強烈的生命意識。生命與生命的疊加,使得詩歌更有厚度。這里的花意象是詩歌背景中不可或缺的事物,在晚唐詩歌的意境營造中承擔了重要的造境作用,具有時節環境的表現、詩歌境界的裝飾、生命意義的體現等方面的意義功能。在以上詩詞中,花意象的形態特征不夠明確,情感內容也曖昧朦朧,皆為因情造景之語。
由于花意象的自然生長習性與文人的人格、理想、思想境界有著暗合相通的地方,所以在中國文學傳統中,花意象便有了特定的藝術內涵,如梅花象征堅韌不拔的品質、蘭花象征高潔堅貞、菊花象征淡薄清凈。這些花意象除了表現時節環境和營造獨特的精神境界外,已經與時代的審美易趣相契合,在一定意義上是文人精神氣的象征物。如以下詩:
杏花
紅花初綻雪花繁,重疊高低滿小園。正見盛時猶悵望,
豈堪開處已繽翻。情為世累詩千首,醉是吾鄉酒一樽。
杳杳艷歌春日午,出墻何處隔朱門。
以上詩中的“杏花”意象所承載詩人獨特的精神特質。在晚唐時期,盛世氣象早已衰弱,詩人一身顛沛流離,宦海浮沉,貴族的腐敗奢靡與百姓的悲苦生活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詩人的心境,因而詩中的花意象也有了若隱若無的時代烙印,正是這種環境下,詩人的經歷使得詩歌的內涵豐富。
再看下面這首詩:
題磁嶺海棠花
幽態竟誰賞,歲華空與期。島回香盡處,泉照艷濃時。
蜀彩淡搖曳,吳妝低怨思。王孫又誰恨,惆悵下山遲。
這首詩寫海棠,較之前面的詩詞更加明顯的體現了花鳥意象的人格化,詩人完全寄托于物,以物自寓。著重于物以及所處環境的精神氣韻,完全是詩人人格的寫照。用海棠以自寓,海棠“幽”“香”但終究落得“幽態竟誰賞,歲華空與期。”詩人因海棠獨無賞而觸動自己懷才不遇的身世之感。
(三)以花隱喻
花意象不僅突出了自身特性與詩人含蓄內心的聯系,還承載了詩人的內在心理感覺,成為了詩人內在心理感覺的隱喻。如下面的詩:
禁火日
駘蕩清明日,儲胥小苑東。舞衫萱草綠,春鬢杏花紅。
馬轡輕銜雪,車衣弱向風。愁聞百舌,殘睡正朦朧。
以上詩歌中出現了“杏花”的花意象,這不是單單將文人世界與意象融為一體,而是更多的表達詩人內心的感覺意識。《禁火日》“杏花”這個意象寫宮妓容貌猶如杏花的紅艷帶有神韻。
三、結語
總而言之,溫庭筠詩歌中大量的花意象的出現使得溫詩具自身獨特的風格特點,也體現出溫詩風格上向詞過渡的特點。靈魂深處的真實情感如何藝術的表現,這是心靈審美的過程。溫庭筠在表現自己內心的情感時有自己獨特的藝術方式。把內心愁懷所捕獲的物象,變為內心的審美表現,通過外在環境,進一步深化內心郁結的情感。溫庭筠不像李商隱那樣婉約細致,他的詩作多為主觀抒情,故直切真率。他的內心郁結惆悵,以友人間的離別、寄懷之情向感士不遇的情感發展,憑藉這種身世之感,折射出晚唐衰落的社會現狀,并通過情景相契、時空交織的心靈審美途徑,表達了至深至濃至郁的情感。
參考文獻:
[1]曾益等箋注王國安標點《溫飛卿詩集箋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8
[2]劉淑麗選注《花間詞》(M)北京中華書局2015
[3]薛雪《一瓢詩話》(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1
[4]袁行霈、羅宗強主編《中國文學史》(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詩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