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藝
摘要:語文課程性質的準確定位是 “工具性與人文性的辯證統一”。語文教材具有豐富的人文資源,承擔著無可比擬的育人功能,是“文”“道”有機結合的統一體。中學語文教材具有豐富的“勸學思想”,主要篇目有《孫權勸學》和《送東陽馬生序》。
關鍵詞:勸學思想;孫權勸學;送東陽馬生序
一、中學語文教材“勸學思想”
語文課程性質的準確定位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辯證統一”。語文教材具有豐富的人文資源,承擔著無可比擬的育人功能,是“文”“道”有機結合的統一體。語文課程不僅傳授語言文學知識,更要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情操的熏陶,全面提高中學生的語文素養。入選的范文都是大家手筆,文質兼美,膾炙人口。
其中,中學教材中的“勸學”思想豐富深刻,這對啟發學生認真專心勤奮讀書、正確掌握學習方法、辯證看待學習與其他因素的關系,無疑有著很大的教育引導作用。
而中學語文教材上典型的勸學篇目有部編本七年級下冊的《孫權勸學》和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的《送東陽馬生序》。這里我們以這兩篇課文為例來解讀中學語文教材中的“勸學思想”。
二、《孫權勸學》
《孫權勸學》選自北宋史學家、政治家司馬光主持編纂的一部編年體通史一一《資治通鑒》。該文寫的是呂蒙在孫權勸說下“乃始就學”,其才略很快就有驚人的長進而令魯肅嘆服并與之“結友”的佳話。本文即事說理,把大道理融入小故事中去,宣揚了一種謙虛好學,重視讀書的積極向上的思想,對于初一的孩子來說,具有極強的教育引導意義。
這篇課文從故事情節上可以概括地分為以下三方面:孫權勸學、呂蒙就學、魯肅贊學。
(一)孫權勸學
初,權謂呂蒙曰:“卿今當涂掌事,不可不學!”蒙辭以軍中多務。權曰:“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但當涉獵,見往事耳。卿言多務,孰若孤?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
當初,孫權對呂蒙說:“你現在當權管事,不可以不學習!”呂蒙用軍中事務繁多來推托。孫權說:“我難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經典,成為博士嗎?我只是讓你粗略地閱讀,了解歷史罷了。你說軍務繁多,誰比得上我呢?我經常讀書,自己覺得獲益很多。”
孫權勸學成功的因素有如下:
1.引導得法
孫權,三國時吳國的創建者。而呂蒙,則是孫權手下一名悍將。但是,孫權并沒有以一個上位者的姿態用蠻橫或命令的語氣令呂蒙就學,而是以長遠的目光勸呂蒙學習“卿今當涂掌事,不可不學”。
“蒙辭以軍中多務”,這里體現了呂蒙的惰性和畏難心理。但孫權沒有退步,而是見招拆招、步步緊逼:“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但當涉獵,見往事耳。”
2.述己事顯“誠”。
孫權勸學的“極要緊,極精彩處”就是自我私生活的袒露:“卿言多務,孰若孤?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事情繁多,照樣讀書,且收獲多多,這是現身說法,也是真誠的交流。
(二)呂蒙就學
蒙乃始就學。
這里沒有過多地描述呂蒙的學習過程,而是寥寥一筆,避免與下文的重復多余,而且使得故事免于俗套。只寥寥一筆,不僅承上啟下,更顯得詳略得當,體現了高超的敘事藝術。
(三)魯肅贊學
及魯肅過尋陽,與蒙論議,大驚曰:“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蒙曰:“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肅遂拜蒙母,結友而別。
魯肅驚嘆“非復吳下阿蒙”,并與呂蒙結為好友。
其實寫魯肅的贊學,有著多重作用。一方面,文章如只到“蒙乃始就學”,何以見呂蒙的長進,進而體現呂蒙的善學以及孫權的善勸呢?這是側面襯托的作用。另一方面,魯肅贊學還使得文章故事更加完整,搖曳生姿,不僅充滿趣味性,而且給人啟迪。
三、《送東陽馬生序》
《送東陽馬生序》是宋濂告老還鄉后的第二年來到南京朝見皇帝朱元璋時寫給同鄉晚輩的臨別贈言。此時正在太學學習的同鄉晚輩前來拜見宋濂,宋濂見其“善學”,故作此序,勉勵馬生珍惜太學的優越條件,勤勉治學,成為德才兼備的人。本篇以作者求學經歷的“勤”和“艱”勸勉贈序對象(馬生)及在太學學習的太學生們。同時,借此對現在的青年進行勵志教育,強調文本的教育意義。如人教版八年級語文《教師教學用書》中有一篇周溶泉、徐應佩的賞析文章,指出“宋濂寫了這篇文章,結合自己的實踐體會‘道為學之難,勉勵馬生勤苦學習”、“其中所講道理對我們今天也有啟發意義”。
宋濂也是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和切身體會,語重心長地勉勵馬生應該珍惜優越的學習條件,勤奮學習,刻苦鉆研,爭取做一個名副其實的善學者。
(一)宋濂的為學之艱
1.觀書難
家貧,無從致書以觀,每假借于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
2.抄書難
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
3.叩問難
先達德隆望尊,門人弟子填其室,未嘗稍降辭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質理,俯身傾耳以請;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俟其欣悅,則又請焉。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
4.奔走難
當余之從師也,負篋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窮冬烈風,大雪深數尺,足膚皸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勁不能動,媵人持湯沃灌,以衾擁覆,久而乃和。
5.生活難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無鮮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綺繡,戴朱纓寶飾之帽,腰白玉之環,左佩刀,右備容臭,燁然若神人;余則缊袍敝衣處其間,略無慕艷意。
(二)宋濂的語言之誠
彭新有指出“這篇贈序中絲毫沒有空洞死板的訓誡,也沒有恃才驕人的傲慢,只有情真意切的關懷和語重心長的勉勵,讀來使人有如沐春風之感,這與作者高超的語言藝術有直接的關系。”并指出“全文用第一人稱展開敘述,都是在描述自己的親身經歷”是考慮到作者與晚輩馬生不管是地位上還是年齡上差距甚大,用第一人稱,現身說法,拉近距離,減輕對方的心理負擔,以事說理,寓理于事,含蓄委婉。“全文語言平易親切,字里行間透露出一個碩德長者對晚生后輩的殷切期望,拳拳之心令人動容。”
四、《孫權勸學》與《送東陽馬生序》的比較
《孫權勸學》和《送東陽馬生序》雖然都為勸學篇目,有一定的相似之處,但也有各自的側重點。
(一)相同點
1.現身說法
孫權和宋濂都是從自己出發,講述自己的學習來達到勸學的目的。
2.語言真誠
孫權沒有以上位者的身份命令呂蒙,而宋濂也沒有用長者的身份擺布馬生,他們兩人的語言都是真誠的,在袒露自我私生活的情況下循循善誘、苦口婆心地教導。
(二)側重點
1.學習重要論
《孫權勸學》是對話式的文章,主要通過孫權與呂蒙,魯肅與呂蒙的對話展開全文。其勸學思想主要集中在孫權的話語中。孫權提出了具體的勸學目標:讓呂蒙“但當涉獵,見往事耳”。無疑,讀書對于學生們開闊眼界、增長才干是很重要的。
2.“業精于勤”論
《送東陽馬生序》(選段)主要描寫的是宋濂求學之“勤且艱”,勉勵學生珍惜學習條件,學習古人勤奮治學之精神。
參考文獻:
[1]溫儒敏:《義務教育教科書語文七年級下冊》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6年第一版。
[2]課程教材研究所:《義務教育教科書八年級下冊》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8年第三版
[3]呂亞楠.《孫權勸學》創新教學設計
[4]彭新有.雍容渾穆.醇和藹如——宋濂《送東陽馬生序》語言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