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燕
摘要:莫里哀是世界上數一數二的喜劇家,在法國文學史上被稱為法國古典主義最杰出的代表。李健吾作為中國研究莫里哀喜劇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他的成就是不可忽視的。而李健吾不僅是翻譯家和研究者,也是作家和文學批評家,那么,在對莫里哀喜劇的研究過程中,定會涉及到對他喜劇的批論,同時,作為戲劇家的李健吾在創作過程中也會受到莫里哀的影響,將其的喜劇創作方法內化在自己的創作中。
關鍵詞:李健吾;莫里哀喜劇;內化與接受
一、李健吾戲劇創作簡述
李健吾從小喜愛戲劇,在學生期間即參加話劇演出,曾擔任清華大學清華戲劇社社長。1923年發表劇本《出走之前》,其后共創作、改編近50部劇作。19世紀20年代李健吾的戲劇創作顯得比較稚嫩,注重故事性,比較單一,在30年代及其之后的創作中,相對比較成熟。三十年代,他吸收莫里哀喜劇創作理論,悲劇題材漸漸淡出他的創作,而選擇用喜劇來揭示人性,但在其中他又有自己的創新,他在劇作中,以看客的心理來窺探這復雜落后的世界,并加以調侃,這時期創作了《這不過是春天》等戲劇。
二、能受莫里哀喜劇影響的條件及原因
韓石山在《李健吾傳》的“序”中明確地寫到了李健吾與法國文學的關系,可以說,李健吾的一生都在跟外國文學打交道,在法國留學兩年,學的是法國文學,回國后,教授的也是法國文學。這段話交代了李健吾與法國文學之間的關系,他一直從事法國文學相關的研究,也就從側面說明,他會受到法國文學的影響是肯定的。
1931-1933年,李健吾留學法國,這是他能夠接受莫里哀喜劇影響的很重要的一個原因。留學法國,懂法語,給他創造了讀莫里哀喜劇原著和翻譯其喜劇的條件,因為自己有法語和法國文學的基礎,給追隨莫里哀減少了不少阻力。
三、對莫里哀喜劇的接受與內化
1931年李健吾赴法留學,兩年的留學生涯讓他能夠直接接觸到法國文學,而作為喜劇大家的莫里哀當然是他研究和學習的對象,并在此后的戲劇生涯中,將大量的時間跟精力都放在對莫里哀喜劇的研究和翻譯中。1934年以前,李健吾創作的戲劇大都是悲劇,而在這之后,他的戲劇創作以喜劇為主,促成這一轉變的主要原因便是莫里哀喜劇對他的影響。
1、“三一律”創作原則
“三一律”是西方一種戲劇結構的規則,它規定戲劇創作時要遵循時間、地點和行為的一致,也就是在整個戲劇的構成中,只能有一個故事線索,故事時間不能超過24小時,地點要在同一個地方。李健吾的喜劇大體上遵守“三一律”的創作原則,下面將通過對《這不過是春天》、《以身作則》和《新學究》三幕劇的分析,來看李健吾對“三一律”的運用:
(1)時間集中。《這不過是春天》為三天內(雖然不是嚴格的控制在一天之內,但是時間也是較集中的),《以身作則》和《新學究》都是一天內。
(2)地點集中。《這不過是春天》的地點在北平警察廳廳長的公館;《以身作則》發生在華北某縣城內。《新學究》發生在某大學附近。
(3)沖突集中。在《這不過是春天》里,劇作一開場就把人物推到了緊張茅盾沖突的漩渦中來。警察廳長接到上級命令追捕革命者馮允平,而馮允平卻身處他的警察公館里,并且與其夫人是昔日故友,在警察廳長夫人的幫助下,馮允平順利逃脫。《以身作則》里,前清遺老徐舉人,擁護封建禮教,其女兒與一位無賴營長相會,敗露后被逐。他在用封建禮教約束別人的時候,自己的行為卻不符合封建禮教的要求,例如他嚴格自己女兒的行為,自己卻拜倒在女仆的石榴裙下,鬧出了許多笑話。
而莫里哀作為17世紀古典主義喜劇的代表,在創作上,也是力求符合古典主義“三一律”的要求。如他的代表作《偽君子》就是一部典型的按“三一律“的創作原則完成的五幕劇,地點集中在奧爾恭的家里,時間集中在一晝夜之內發生,主題集中在揭露達爾杜弗的偽善面目這一點上。
2、人物刻畫
李健吾和莫里哀都注重對人物性格的刻畫,他們的喜劇稱得上是非常出色的“性格喜劇”。李健吾早期(二十年代)的戲劇中人物性格是比較單一的,沒有多少起伏變化,或者說人物性格是從一而終的。而他三十年代的戲劇作品,對人物的刻畫更深入,人物是豐滿的。李健吾戲劇創作的轉變,與他研究莫里哀喜劇是離不開的,他發現人物性格是莫里哀喜劇很重要的一部分。莫里哀喜劇最大的一個特點就是對人物性格的重視,他的喜劇在引人發笑的時候也說明了劇中人物性格的特點,刻畫人物性格式在莫里哀看來是首要的工作。
李健吾結合當時中國的實際情況,從他自己的審美觀念出發,刻畫了一個個復雜、充滿矛盾的人物形象。同時,他筆下的人物的性格也不再是單一的、不變的,而是會隨著環境的變換而產生微小的變化,人物的性格是跟著人物思想和情感的變化而變化的。如《新學究》中的謝淑儀這個人物,形象鮮活,剛開始的謝淑儀性格是及其不成熟的,后來,接受了教育之后,她漸漸認識到自己過去誤解了愛情,錯把感激當愛,后來逐漸明白,并對感情有了新的認識與定位,這反映了她的性格逐漸臻于成熟。她的性格也是動態變化的過程。
3、反映社會現實
莫里哀從社會現實出發,描寫社會風俗、人情世態以及人們在某種生活方式調教下而形成的某種特色,他的喜劇多把矛頭指向十七世紀上層社會的貴族和教會人物,嘲弄這些人的故作風雅,虛偽貪婪,諷刺其偽善行徑,揭露種種利用特權進行的罪惡勾當及其嚴重的社會危害性,同時,維護個性自由,贊揚年輕人純真的愛情。20世紀30年代的中國社會充斥著各種思潮,但是傳統的封建思想在人們心中依然根深蒂固,李健吾敏銳地觀察到封建傳統思想對人性造成的壓抑以及傷害后,通過他手中的筆寫出一部部喜劇作品,對中國社會落后的現實給予無情的批判,他的諷刺喜劇選取人物的某一性格來加以嘲諷,同時,劇作家往往都是從現實出發,著力反映時代社會世態人情的風貌。
莫里哀的《貴人迷》嘲諷了醉心貴族的資產者。關于這部劇作的來由,據說是路易十四因土耳其蘇丹的使者傲慢無禮,于是吩咐莫里哀寫作此劇加以嘲諷,不過,莫里哀顯然并沒有把這一內容作為重點,他著眼于暴發戶汝爾丹力圖改變社會地位的心理,同時抨擊了破落貴族變成騙子的社會現象。
《新學究》中的康如水是一個接受過西方教育的人,但是西方先進的思想只流于他的表面,其內心仍是中國的傳統文明。一方面用西方的“愛情自由”為自己的濫情作掩護,一方面又以中國傳統的婚姻觀念來要求別人,他沒有辦法消除新舊兩種文化的矛盾。李健吾借此表達他對社會世態風俗的思考,像康如水這樣的新學究還會繼續使用舊禮教的觀念,這種外新內舊的生活方式在現實生活中是可笑的,也是注定要失敗的。
李健吾在對莫里哀喜劇進行翻譯和研究的過程中,也將其喜劇理論內化到自身的喜劇創作中,并在其基礎上,同本民族的生活和文化傳統相結合,創作出符合中國社會的喜劇。李健吾是一位學貫中西的劇作家,他的喜劇也是中西喜劇文化相交匯的產物。
參考文獻:
[1]李健吾.李健吾戲劇批評選[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2.
[2]張健.試論李健吾在中國現代風俗喜劇中的地位[J].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1992.
[3][法]莫里哀著李健吾譯.莫里哀喜劇全集[M].湖南文藝出版社,1993.
[4]王壽蘭編.當代文學翻譯百家談[M].北京大學出版社,1989年.
[5]李健吾.咀華二集[M].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1942年.
[6]徐歡顏.古典與現實:李健吾對莫里哀喜劇的研究和闡發[J].文藝理論與批評.2014(02).
[7]徐歡顏.莫里哀與李健吾的現代喜劇創作[J].海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05).
[8]胡德才.論李健吾與莫里哀喜劇的精神關系[J].中國比較文學,2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