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志華
摘要:隨著社會的發展,交換關系的增多,人格權日益受重視,與人身利益密切相關的一些事物或者行為開始成為合同的標的,同時追求精神利益和精神愉悅的合同也在逐漸增多。很多國家都開始突破傳統民法理論,在合同法領域為精神損害提供違約救濟。基于此,文章主要對違約精神損害賠償的正當性進行了簡單的分析,并對其適用范圍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合同違約;精神損害賠償;正當性;適用范圍
引言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在合同場域下,人們的視線從僅關注財產利益到開始關注非財產利益,并加強了對非財產利益的保護。在我國,違約非財產損害賠償是一個有激烈爭議而懸而未決的問題,學者之間存在著明顯的分歧。從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角度出發,對違約精神損害賠償的公正性進行分析,明確其適用范圍,能夠進一步完善我國的司法體系,推動我國司法制度的進步與發展。
1精神損害賠償概述
精神損害賠償又可以叫做非財產損害賠償,其是隨著《民法總則》的公布實施而在中國建立的一項新的民事法律制度,是中國公民權益的拓展。精神損害賠償是權利主體因其人身權益受到不法侵害而使其遭受精神痛苦或精神受到損害而要求侵害人給予賠償的一種民事責任,是現代民法損害賠償制度的重要組織部分。從法律層面進行理解,精神損害賠償是指自然人在人身權或者是某些財產權利受到不法侵害,致使其人身利益或者財產利益受到損害并遭到精神痛苦時,受害人本人、本人死亡后其近親屬有權要求侵權人給予損害賠償的民事法律制度。一般而言,精神損害包括兩個方面的情況:一種是因遭受有形人身損害或者財產損害而導致的精神損害;另一種是未遭受有形人身損害或者財產損害而直接導致的精神損害。精神損害包括兩種形態:一種是受害人可以感知到的精神損害稱為積極的精神損害;另一種是受害人由于心智喪失或者其他原因無法感知的精神損害稱為消極精神損害。當受害人由于侵權行為所導致的精神上的損害達到一定的程度,要求侵權人進行賠償,這個是非常有必要的,也符合法律的基本精神。
2合同精神損害賠償的正當性分析
違約精神損害賠償在學理上因有以下理由,而有其正當性:
2.1合同法發展的要求-合同法保護利益的擴張
侵權行為法中的不得侵害他人人身、財產利益的一般義務以附隨義務的形式出現在合同關系中,對合同雙方產生法律效力,是法律將精神損害納入違約賠償范圍的法理基礎。實際上,侵權責任和合同責任作為民事責任的兩種形式,并不是截然分開的。由于法律的進步,侵權法和合同法有了各自獨立的保護利益,其賠償范圍不同也是符合各自性質的。現在,法律出于對當事人信賴的全面保護,合同的義務由只包括約定義務擴大到包括附隨義務等法定義務,與侵權法的保護范圍發生了部分重疊。如,我國《合同法》中有大量的條文對合同當事人人身安全的保護做出了規定,如在《合同法》中規定,因承包人的原因致使建設工程在合理使用年限內造成了人身和財產損害的,承包人應當承擔損害賠償責任。在近現代民法中,合同法中的精神損害用合同法解決,與締約過失、加害給付以及德、美等對第三人保護效力的規定等由侵權法調整轉為合同法的調整的理由是一致的。這是合同法保護利益擴展的必然趨勢。
2.2人權保護的要求
綜觀精神損害賠償制度的發展歷程,可以看出精神損害賠償制度的適用范圍是逐步擴張的。現代社會對人權保護己達到很高的程度,在國際社會已成為一種趨勢。人格權的保護范圍逐漸擴大,最先確立的是物質性人格權,精神性人格權逐漸受重視,在現代社會占據了主要舞臺。人的價值與尊嚴作為法律乃至整個人類社會的保護對象,隨之對人的精神利益的保護更加周密,法律成為適應這一要求的利器。精神損害賠償更加體現法律對人的關懷,同時促使社會上的個體對別人的內心世界更加關注,特別注重對他人生活特別是精神生活的尊重。客觀需要和人類立法技術相互促進,在保護精神損害的態度上一改先前的畏縮不前,而是將擴大精神損害賠償請求權和加強對精神利益的保護作為法律進步的標志。精神損害賠償的范圍從對人格權、身份權、物權的保護逐漸擴展到對合同中精神利益的保護,違約中精神損害賠償納入合同法領域,凸顯出對精神權利的終極關懷。
2.3合同法的完全賠償原則和可預見性規則的內在要求
完全賠償原則是指因違約方的違約使受害人遭受的全部損失都應當由違約方負賠償責任。完全賠償原則的實質在于回復或填補因違約而造成的全部損害。合同違約導致的損害按照有效違約理論,所有的損失都應該得到補償,使違約方不能從自己的違約中得利,精神損害自然也在賠償之列。可預見性規則要求違約方賠償給相對方的損失,應該相當于訂立合同當時違約方預見到的和可能預見到的損失。一種贏利的交易應該是合同約定的價格期待利益—毛期待利益,不僅包括當事人為此支出的費用和成本信賴利益,而且,還應當包括扣除了這些費用和成本后的利潤。合同得到履行的常態下,該毛期待利益有三種情形大于、等于或小于信賴利益。商業中的風險和利潤是并存的,有虧本的情形,那就是毛期待利益小于信賴利益,根據風險自負的理論,自然應該由守約方自己承擔,而不能讓對方承擔。違約方只對能夠預見到的損失負責,這就在完全賠償的原則下出現了可預見性規則。該類型合同的雙方對合同標的主要是精神方面的需求,是完全可以預見的。
3違約精神損害賠償的正當性及適用范圍
3.1相關法條的擴張解釋
《合同法》第113條能夠解決諸如旅游合同等這種“目的合同”之目的不達所帶來的非財產性損害的問題,也應當包括因目的不達而造成的精神傷害。違約中非財產性損害賠償之爭議觸及了傳統民法上違約救濟與侵權救濟二元制體系分離的一個邊際問題,它既是合同問題,又涉及侵權問題,涉及不同法律救濟領域的重合問題。依法學方法的觀點而言,可依解釋方法達成目的者,不必采類推適用;凡能以類推適用達成目的者,即不必否定現行法上基本原則,這樣有利于維持法律適用的安定性。因此,在目前情況下,通過法律解釋的方式尋求違約非財產損害賠償的解決路徑是既有利于法律的穩定性,又節約立法成本的穩妥做法。法律解釋的方法有多種,此處宜采用擴張解釋。具體而言是對《合同法》下列條款中的“損失”擴張解釋為包括非財產損失:
《合同法》第107條規定:“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的,應當承擔繼續履行,采取補救措施或者賠償損失等違約責任。”
《合同法》第112條規定:“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的,在履行義務或者采取補救措施后,對方還有其他損失,應當賠償損失。”
《合同法》第113條規定:“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違約的,給對方造成損失的,損失賠償額應當相當于因違約所造成的損失,包括合同履行后可以獲得的利益,但不得超過違反合同一方訂立合同時預見到或者應當預見到的因違反合同可能造成的損失。”
至于《合同法》第122條所謂責任競合問題,也應通過對其中的“權益”擴張解釋為包括非財產權益。這樣,使得“受損害方”通過選擇要求其承擔違約責任也可以對精神損害予以救濟。通過擴張解釋,這樣不會出現同樣的非財產損害因責任基礎的不同而獲賠結果各異的情形,使得法律規定更能適應發展的社會實際。
3.2在商業合同中不適用精神損害賠償
一般來說,違約的精神損害賠償僅存在于非商業合同中,這已成為大多數國家通行的做法。精神損害在普通的商業交易中是不可能給予賠償的,即使原告屬于普通消費者。因為商業合同的雙方當事人以追求經濟利益最大化為目標,出于逐利的本能,如果違約行為能使違約方在承擔違約責任的同時獲得更大的利益,其很可能會選擇違約,違約的后果也只是承擔經濟上的賠償責任,這是由商事主體的特性所決定的。將商業合同與非商業合同區分是一項重要的和必要的限制規則,如果在純粹的商業合同中也被允許給予精神損害賠償,則任何情感和不愉快都會得到賠償,最終將使合同這一交易工具不堪重負而走向死亡。如果合同目的不是為了商事交易的經濟利益,而是為了追求精神層面的愉悅、享受,更加注重人的身心價值,當出現違約情形,合同目的嚴重不達,反而遭受嚴重精神困擾的,違約方應當承擔法律責任。
3.3適用精神損害賠償的合同類型
在非商業合同中,也并非所有的違約都需要適用精神損害賠償,需要對違約的非財產損害賠償進行類型化研究,在類型化的合同下建立違約精神損害賠償制度大致分為兩類:
第一,與精神安寧緊密聯系的合同。在運輸合同、住宿合同、醫療合同、特殊保管合同中,合同內容主要不是關于精神享受,但是其與精神的安寧有非常緊密的聯系。在這一類型合同中,合同履行的利益部分或全部在于精神利益。當合同履行的利益部分在于精神利益時,應當結合侵權精神損害賠償的判斷標準對違約而致的精神損害進行考量;若合同履行的利益全部在于精神利益時,當履行利益得不到滿足時就應當得到賠償,如骨灰盒保管合同等。
第二,關乎精神享受的合同。這類合同的目的主要是精神享受,內容是一方提供服務以滿足另一方的精神利益,而另一方提供對等資金。主要包括三種:旅游合同、觀看演出合同、特殊服務合同。
結束語
總而言之,在社會不斷發展過程中,人們越來越注重精神利益的保護,相關部門也已經加大了執法與立法力度,對自然人的非財產利益進行保護。對合同領域中精神賠償的正常性與適用范圍進行研究,是法律完善與發展的需求,同時,其也從根本上體現了人們的現實生活需要。因此,在特定類型的合同中,確立違約的非財產損害賠償具有正當性,同時突破違約精神損害賠償的禁忌也是具有實踐意義的。
參考文獻:
[1]鄭娜寶.違約精神損害賠償[D].中國政法大學,2016.
[2]張建東.我國精神損害賠償制度的研究[D].沈陽師范大學,2015.
[3]尹志強.論違約精神損害賠償的正當性及適用范圍[J].中國政法大學學報,2014,(06):109-121+159.
[4]梅曦.違約精神損害類型化研究[D].西南政法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