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十二五”時期,我國農產品產量大幅度增長且部分大宗農產品產量穩居世界首位,雖然發展勢頭良好,但仍然面臨著諸多國際挑戰和現實困難。2016年,在經濟新常態的走勢之下,我國提出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不僅讓我們以科學的知識來認識農業發展的難題,同時也為我國深化農村改革指明了方向,對于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具有深刻的現實意義。從我國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背景入手,分析經濟新常態下我國農業發展的現狀及問題,提出了我國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路徑。
關鍵詞:農業供給側改革;經濟新常態;結構性調整;產業融合
一、我國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出的背景
改革開放至今的三十多年中,我國經濟持續增長態勢明顯,2015年底人均GDP達到8000美元左右,位列中等收入國家水平,經濟規模位居世界第二,已然跨入經濟大國的行列。但從另一方面來說,經濟又面臨諸多嚴峻挑戰,當前,這些挑戰的具體表現形式有:經濟換擋,增長速度下行;經濟結構失衡,亟須調整;杠桿率較高,存在系統性風險;產能過剩,需要消化等。
從2005年前后開始,支撐經濟高速發展的因素出現了衰減的趨勢。首先是“劉易斯”拐點顯現,人口紅利逐漸消失。其次是產業結構的變化過程和技術水平的提升速度減慢,生產效率降低。第三個趨勢是投資回報遞減規律已經顯現,舉例來說,金融危機后,實施了4萬億的投資和10萬億的貸款刺激計劃,當時拉動GDP增長率4個百分點左右。第四個趨勢是杠桿率迅速提高,根據麥肯錫研究院的統計數據,中國的杠桿率超過了200%的警戒線,達到了283%。從近年的發展來看,我國經濟中的部分產業已漸漸顯現出了“舊經濟的疲態”。而像“互聯網+”這樣的新興產業卻運行得生機勃勃,為了應對這種日漸突出的經濟結構分化的趨勢,迫切需要改善供給側環境。事實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核心就是調整經濟結構,使各種要素達到最優配置,不斷提升經濟增長的“質”和“量”,這樣才能夠有針對性地對我國現在的經濟狀態對癥下藥。
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在這種大背景下應運而生的,它可以看做是供給側的一個微觀領域,也就是說其核心與供給側一致,即從農產品供給入手,通過自身的調整,重組和優化生產要素,讓農民生產出的產品,包括質量和數量,符合消費者的需求,進而促進農產品供給結構優化,實現農產品與消費的無縫對接。在數量得到滿足的同時,還要保障質量的有效供給能夠讓廣大消費者跟得上、看得見。只有這樣,才能逐漸形成一個結構合理、保證可靠的農業發展體系。
二、經濟新常態下我國農業發展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從總體上來看,現階段我國農業的發展形勢還是比較樂觀的。例如從糧食產量來看,從1978年到2014年的這36年中,總產量從30476.5萬噸穩定增收至 60702.6萬噸,這30226.1萬噸的增長量可謂是舉世無雙;從農民收入來看,改革開放的這三十多年來,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已從屈指可數的133.6元猛增至9892.0元,70多倍的增長不僅見證了我國農村脫貧速度的奇跡,同時也在農業發展方面向我們展示出蓬勃發展的訊號。在農業積極向好發展的同時,我們還應該審時度勢,看到一些正在迎面而來的轉折,這些轉折正是深刻反映我國農業若干薄弱環節的重要節點。
當前,我國農業發展出現了兩方面的問題。一方面糧食產量呈現出逐年增長的趨勢,即使到現在,我國糧食總產量仍然是年年增加,但這卻不能說明我們已經完全實現了糧食自給。另一方面,我國農產品進口數量也呈現出了逐年遞增的局面,同時這也導致了我國農產品的存儲量積聚。
我國農業發展方面的另一個重要問題是農產品質量及競爭力欠缺。從國際競爭力的因素分析,我國各類農產品產量在持續增長的同時,其生產成本同樣也在以一定比例上漲,致使部分農產品價格上揚,這樣就形成了與國際農產品之間的差距,降低了同等條件下的競爭力,導致國際農產品大量涌入中國市場,致使我國國內自給的商品很難售出。全面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中央提出來的一項重大戰略任務,目的就是要解決國內糧食市場多重矛盾交織的新老問題。如某些農產品階段性供給超過需求的特征明顯,在農產品流通和加工轉化有效產品方面服務不到位,糧食“去庫存”的難題日漸突出,等等。以上尖銳的問題都足以說明我國糧食領域的突出矛盾已經由總量矛盾部分轉化為結構性矛盾,改革刻不容緩。
三、我國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路徑分析
通過農業供給側改革,要使我國農業體系達到三個目標:第一是為了使農產品滿足消費市場的需要,即用特定的手段與方法盡可能地提升農業供給體系的質量和效率;第二是通過改革加速農業轉型升級,在提高國際競爭力的同時提高農民有效收入;第三是通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能夠互通有無、取長補短,不但使我們的生產能力增強,還能緩解我們的資源環境壓力。
(一)加大人力資本投資,逐步提高農業人口素質
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要不斷積累農業人力資本,使廣大農民接受技能培訓,學習和掌握實用技術。重點是加大財政投入,通過職業教育模式培養新一代的農業人口,提升自身素質和就業本領。不斷提高勞動者素質,培養具有較高職業素養與專業技能的現代農業勞動力,培養新型職業農民。
(二)大力推動科技和制度創新
我國農業體系還需注入兩種新鮮血液:第一要素是科學技術,也就是說我國農業的后期發展需要依靠科技來提升其質量和效益;第二要素就是制度創新,即通過完善和革新制度因素使我國的農業生產更具組織化、效率化。
(三)提高糧食產能,實施農業品牌戰略
大力實施品牌戰略,抓住最好的時機盡快將我們的農產品從一定的區域推廣出去,同時還要看到生產模式上的不足,學習引入外國先進的經驗,在取長補短的過程中整合資源,將市場規模擴大,品牌聲譽做響,只有這樣我們在農產品的生產和加工上才能擁有主動權,使其更貼近市場需求,才能在國際發展的道路上走得更遠。
(四)完善土地流轉機制
當前,供給側改革中一個重要的環節是農業土地制度的改革,改革的目標是盤活農業用地,使農民通過土地產權的放活獲得財產性收益,體現土地作為基本的生產要素所彰顯的價值。廣大的農村存在很多閑置的農業用地,土地利用效率不高,影響到農產品的有效供給,在保證城市土地收益情況下,從農村自身發展和提高農民收入兩方面考慮,要加快土地流轉,允許這些土地入市。
(五)推進產業融合
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在提升農業的生態價值、休閑價值及文化價值的同時,挖掘、發揮農產品的附加值,增加農民收入,充實農業發展上的各項功能。發展農產品的質量,加快農業發展方式轉型,促進一、二、三產業加速融合。從現實情況來看,我們要保證兩個方面: 一是充分發揮市場的主體作用,同時帶動新型農村的發展,為農業供給側的結構性改革增添動力。二是推行可行性政策,在滿足農民利益的基礎上推動農業生產結構改革。
參考文獻:
[1]供給側改革的內涵及其實施路徑[J],中國總會計師,2015( 11).
[2]徐紹史.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N].經濟日報,2016( 006).
[3]鄭風田,關于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若干問題思考[J],價格理論與實踐,2016年第12期.
作者簡介:高曉坤,男,河南安陽人,山西財經大學(理論經濟學)學術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會主義理論經濟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