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友旭
摘要:現如今,我國各個地區水利風景區的建設都有了很大的進步,吸引了很多開發商以及旅客的眼球。水文化作為水利風景區規劃的基礎以及核心,對水利風景區建設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因此,相關部門必須要以水文化傳承為基礎,開展水利風景區規劃工作。為此,下文簡要闡述了水利風景區水文化傳承的意義,并針對水文化傳承背景下的水利風景區規劃提出了相關策略,以供水利風景區規劃工作者參考。
關鍵詞:水文化傳承;水利風景區;規劃;措施
引言
隨著人們生活質量的日益提高,人們對文化精神的需求不斷增加,這也是我國文化旅游業快速發展的原因之一。水利風景區作為生態旅游、文化旅游以及科普旅游的重要場所,是我國綠色發展理念的載體。為了做好水利風景區的規劃和建設,并滿足人們對文化精神的需求,相關部門在水利風景區規劃過程中必須以水文化傳承為核心,進而推動我國水利風景區建設的快速發展。
1水利風景區水文化傳承的意義
所謂水利風景區就是指水利工程與生態文明景觀相結合的產物,其以水利工程為依托,開發休閑、娛樂、觀光等各項配套設施及區域。水利風景區建設與規劃的最初目的就是為了改變人們對水利發展以及水資源利用的傳統觀念。不過,隨著水資源經濟的發展以及人們思想觀念的改變,我國水利發展已經進入生態水利、民生水利以及文化水利的發展階段,這就要求現代水利風景區建設不僅要滿足水利工程的相關要求,還需要滿足人們對水文化各項服務功能的需求。這也充分說明了水文化傳承背景下研究水利風景區規劃的重要性。我國新修訂的《水利風景區評價標準》(SL300-2013)中明確提出水利風景區規劃應“弘揚水文化”這一理念,這說明,水文化與水利風景區融合應將水文化理念貫穿到水利風景區規劃之中,具體到規劃理念的各個方面。所以,水利風景區規劃者必須認識到水利風景區水文化傳承的意義,才能做出最完善的規劃。
2水文化傳承背景下的水利風景區規劃策略
2.1以水資源循環理念為規劃基礎
為了在水文化傳承背景下做好水利風景區規劃工作,就必須以水資源循環理念為規劃基礎,這有利于水文化相關活動的順利開展,還能夠實現水資源的回收再利用。具體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實施:第一,加強對雨水收集再利用。相關部門可以在居民建筑中設置雨水收集相關設施,例如水箱、水桶等裝置,還可以沿道路兩側建設植被過渡帶、在區域場地匯水區建設生態滯留池作為雨水滯留區域,作為綠化植被的自身的消耗用水。同時通過透水混凝土、透水磚等生態透水材料的應用,提高雨水下滲能力,有效補給區域用水;第二,污水資源再利用。相關人員在處理污水資源的過程中,必須要加強質量檢測,根據水質測量的質量標準進行合理利用,例如可以用于農田灌溉方面;第三,加強愛水、護水、節水宣傳力度可通過水利風景區宣傳設施、宣傳手冊,加大宣傳力度,提升居民的用水意識。再者結合每年世界水日、中國水周,積極組織水利風景區當地及周邊居民開展節水宣傳活動,展示節水器具的應用,通過參與活動的方式,推廣節水技術應用,加強愛水、護水意識,同時改變居民的用水方式。
2.2加強水文化建設以促進文化傳承
第一,建設水利工程文化。水利風景區是水利知識科普的重要媒介,然而當前許多水利風景區水利工程景觀外形簡陋、觀賞價值不高。因此,必須針對水利風景區水利工程建筑的外觀進行創新,從而為人們科普有關水利工程的重要知識;第二,加強景區文化載體建設。水利風景區中許多民俗風情、民間技藝,當前許多技藝、民俗由于缺少展示平臺而逐漸被人淡忘。當前大多水利風景區是以水利工程作為文化展示的主要平臺,但其缺乏相關導游解說等配套載體,使得物與人之間缺少溝通的媒介。因此在水利風景區建設需加大對文化設施載體的建設。通過建設文化展示長廊、地域文化展示館、民俗表演臺、水利科普展示館、解說展示設施等作為文化展示的載體,從而更好促進人與歷史的對話;第三,建設文化景觀。水文化是與水利建設、城鎮發展相伴而生的一種獨特文化。當前較多水利風景區建設存在品牌參差不齊,缺乏主題特色等問題。在基于新型城鎮化面臨千層一面和居民文化缺失等問題,水利風景區需將通過水利功能、生態功能、人文功能有機結合,將水文明、水精神、水藝術、水科科技融入風景區中文化景觀的建設。其主要可通過建景區景觀與其文化主題結合建設相應的特色文化公園、雕塑小品、特色文化解說系統,使其具有較高觀賞價值的文化傳承載體。
2.3加強水利風景區品牌建設
我國很多地區的水利風景區都與鄉鎮以及農村密切相關,這也使得水利風景區天生就具備獨特的生態資源,其可以利用這些資源優勢,加強風景區品牌建設,從而豐富自身內涵。具體來說,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第一,與制造業相結合。制造業具有低耗能、附加值高、效率快等特點,水利風景區與加工制造業結合有利生產制作景區特色產品,有利于推廣景區特色產品;第二,與農業相結合。與農業結合,主要是水利風景區利用農業山水優勢、產業特色,以農家體驗、鄉村觀光為主線的生態旅游,將鄉村生活方式生產化,推行“慢生活”的旅居模式,讓人們吃在鄉間、住在鄉間、感在鄉間。據統計,2007年至2017年,十年間我國城鎮人口每年平均增長約2000萬人,根據2017年《職場人生活狀態調查報告》顯示,當前城市職員所向往的生活是遠離城市的喧囂、避開擁擠的人流、回歸田園的生活,呼吸新鮮的空氣、尋找能傾聽內心的港灣。因此風景優美、風情濃郁的村莊正符合這類人群的需求。所以將水利風景區與農村產業的結合是符合當前旅游市場上的需求;第三與服務業結合與服務業結合是當前水利風景區旅游開發最常見的形式之一。水利風景區具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奠定了其良好的生態環境。當前較多自然河湖型水利風景區利用其負氧離子含量,將風景區打造成森林氧吧。
2.4增加游憩設施
為了滿足人民群眾生活質量的追求,一些與人們居住空間存在交集的水利風景區需要有效發揮其濱水帶狀空間的作用,使其成為居民休閑、旅游、娛樂、健身、運動的重要場所。因此在水利風景區規劃建設階段,需憑借景區豐富的資源特色,增設如坐発、驛站、廣場、健身步道等游憩設施,使得其帶狀空間的發展建設融入到居民的生活。例如,可以根據水利風景區所在地區的資源特色以及區位條件來設置不同等級的休憩點以及自行車換乘站,從而串聯水利風景區沿線的整個游憩空間。除此之外,還可以在廣場等游憩場地建設水文化表演平臺,并發展群眾演員,從而滿足游客的精神追求。
總結語
總而言之,隨著我國水利風景區的快速發展,其建設質量越來越高,并且其文化建設越來越與人們的精神需求相契合。在這樣的背景下,相關部門在規劃水利風景區時就更應該以水文化傳承為核心,以水資源循環利用理念為基礎,加強水利風景區文化建設,促進當地品牌的快速發展,并為游客增加相關的游憩設施,從而更好地推動我國水利風景區穩定發展。
參考文獻:
[1].水利風景區水環境保護與水生態修復[J/OL].水資源開發與管理,2017,(09):76-83.
[2]馬云.基于水文化傳承的水利風景區規劃研究[D].蘇州科技大學,2017.
[3]馬云,單鵬飛,董紅燕.水文化傳承視域下城市水利風景區規劃探析[J].規劃師,2017,33(02):104-109.
[4]劉菁,唐德善,郝建浩,王曉淋.水利風景區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指標體系構建[J].水電能源科學,2017,35(07):109-112+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