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網絡的存在,為人們提供了極大的活動空間,各種言論、思想、信息匯集于此,又傳播到世界各地。網絡給予了人們極大的交流空間,但在這同時,網絡的日益發展也為網絡暴力現象的滋生提供了環境,這一現象在社會的不斷發展中已經凸顯,這為人們的日常生活帶來影響。
關鍵詞:網絡暴力;言論自由;法律規制;完善
言論自由權作為作為公民的一項基本權利被憲法所保護,公民能夠自由的表達自己的信念,看法,態度,見解,意見。而隨著時代道德發展,公民能夠發表言論的領域拓寬了,尤其是互聯網的誕生和發展,更是大大拓寬了言論自由的空間。但是互聯網也是一個特殊的空間,人們對于互聯網上的言論發表更加的犀利甚至是有對他人形成人身攻擊的勢頭,這樣慢慢發展下來,逐漸形成網絡暴力,而言論過于自由在網絡暴力的環境里成為了傷害他人的利器。
一、網絡暴力的概念及成因
網絡暴力是網民在網絡上的暴力行為,是指人們利用互聯網的通訊及溝通渠道,借助網絡輿論的力量,對他人進行侮辱、誹謗、騷擾、討伐等肆意人身攻擊的狂熱行為。
網絡暴力的成因有以下幾個:
1、網絡媒體的原因
網絡的匿名性、虛擬性等特征為網絡暴力的形成提供了溫床,在網絡傳播中,網名是以匿名身份發表言論,本該在現實生活中受到約束的在網絡傳播中失去了應有的約束力,使得網民的責任意識和法律意識大大降低。
2、外界管理的原因
外界管理的原因有兩方面,一是網絡法律法規不夠完善,由于網絡的參與主體“網絡人”在現實和虛擬的社會中都存在,使網絡法律在制定和實施上都有一定的困難;二是網絡“把關人”的相對缺失.隨著傳播權利的廣泛分布,“把關人”不再擁有傳播話語的霸權,把關的任務落到了網絡中形形色色的傳播媒介上,原有“職業把關人”的把關難度進一步加大。
二、公民言論自由與網絡暴力
言論自由是指人人享有的以口頭、書面或其他形式獲取和傳遞各種信息、思想的權利。《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35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言論、出版、集會、結社、游行、示威的自由。第41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對于任何國家機關和國家工作人員,有提出批評和建議的權利。
網絡暴力的案件大部分表現為發表對于某一人進行侮辱、誹謗、騷擾、討伐等肆意人身攻擊的狂熱行為,在這其中,言論自由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因為有了在現實生活中法律對于言論自由的法律保障,而且人們在網絡中擺脫了現實社會中道德等等一系列的束縛,在網絡中發表各種言論就顯得更加的肆無忌憚。就像網絡暴力第一案,以及黃靜案,這些都是網絡言論自由在不斷傳播的過程中所產生的負面影響,發展成為網絡暴力。在今天這個社會中,即使是虛擬的網絡,行使言論自由權時,一個不慎還是會給無辜的人帶來傷害。
三、現狀缺陷分析
(一)立法不完善
縱觀我國幾部有關網絡的行政法規,在涉及到網絡言論自由的內容限制時其表述的文字幾乎大同小異的,而這些文字又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第二十五條、《音像制品管理條例》第三條、《廣播電視管理條例》第三十二條等有關言論自由限制的法律規定的表述存在著雷同的現象。法律的重合,法律的實施難,這都為網絡暴力的的進一步發展留下了漏洞。
(二)政府部門執法不力
網絡暴力事件發生頻繁得不到遏制,有一部分原因在于政府部門執法不力。現有的相關部門在對于網絡暴力監管方面分工界限模糊,導致執法部門怠于執法,沒有辦法進行整體的綜合管理,使得網絡環境缺乏監管。網民在網絡中遇到的侵權問題長期得不到解決,容易讓網民對于現有的執法組織生出不信任的情緒,從而沒有辦法去克制網絡暴力的進一步發展。
(三)缺乏行業自律
我們知道,所有的行業都不能夠單憑法律規定就能夠管理的,還需要行業自律。缺乏行業自律,網絡的發展就像脫韁的野馬,沒有行紀行規的約束,沒有進行監督和保護的組織,就會使得網絡環境發展不平衡,違反道德,不遵守法律法規。長此以往,會對網絡的健康發展造成影響。
四、完善網絡言論自由法律規制的措施
(一)完善立法
在立法上,網絡中的公共安全問題應該優先于言論自由。公共安全是作為一個大前提存在的,沒有公共安全的存在,也就沒有一個健康的環境去正常的行使言論自由。而立法中還應該明確保護和規制網絡行為的行政主體,劃分受理網絡犯罪的法院的管轄權,以及如何確定證據的效力等等。
“法律試圖跟上技術的發展,而結果總是技術走在前頭,這幾乎是一個永恒的規律。”因此在我國的網絡管理中,大多還是由服務商、運營商根據其自由裁量來進行管理,使得網絡言論正當性的判斷標準十分混亂。法律應該統一標準和對網絡言論的正當性法律化。
(二)建立行政執法組織
通過對于執法的過程引導民眾的言論,加強道德教育,教育、說服網民并規范網絡語言,以凈化網絡空間,因勢利導,讓網絡成為服務大眾的“福地”。對網民提出的意見和建議,可以及時得到了解,積極進行執法工作,嚴格執法,建立在民眾心中網絡執法的的良好形象。
(三)建立網絡自律組織
國家制定相關法律后,需要一個媒介去宣傳法律,貫徹法律,網絡自律組織就是這么一個媒介,它要發揮積極的作用,將法律普及到網絡這個大環境中,讓運營商都了解法律的相關規定,避免違法的事情發生。貫徹執行法律、法規、政策,并且可以對網絡行業的業內成員進行監督和保護。為網民從源頭上提供一個良好的交流環境。
參考文獻:
[1]王櫻瑾.論言論自由的界限.西安社會科學,2010,28(2)
[2]張慶虎.論網絡中的言論自由.法制與社會,2010,(23)
[3]章琦,王煒.論言論自由及其限制.法制與社會,2011,(12)
作者簡介:白昕宜(1992—),女,山西晉中人,山西財經大學2016級法學學術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法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