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動態能力框架對戰略管理理論和實踐有重大影響,但現有研究出現眾多流派。本文分別對一般能力和動態能力進行分析,并闡述了兩者的區別。最后指出整合關鍵途徑以及企業績效提升的關鍵。
關鍵詞:一般能力;動態能力;可持續競爭優勢
戰略管理領域最基本的問題為"企業產生未來現金流量的內在根源是什么?"即解釋公司長期競爭優勢的基礎。該問題盡管很重要,但金融理論,和經濟理論都不能解釋產生現金流的基礎,且該問題在一般性原則下非常難回答。
基于此,戰略管理領域中的動態能力框架應運而生,它提供了一個通用框架來幫助學者和從業人員了解公司競爭優勢和相關的企業價值創造和維護的基礎。學者認為不易模仿的資源帶來的強大動態能力和很好的策略瞄定是持續競爭優勢的基礎。相關學者已經在主流的管理理論和實踐上取得重大進展。但相關研究已經分裂成了眾多派別。本文首先對不同派別理論進行分析,在此基礎上,清晰指出動態能力和戰略如何形成協同競爭優勢。
動態能力框架
早期動態能力框架的基本概念之一是能力。企業有兩類重要能力:一般能力和動態能力。一般能力包括行政、運營和完成技術任務上需要的與管理相關的能力。動態能力涉及到更高層次的活動,該活動可以指導企業正常活動達到高回報。它們使公司能夠整合、構建和重新配置內外部資源,以保持在不斷變化的業務環境中的領導地位。強大的動態能力使公司不僅能夠產生獨特的產品類型,而且能向股東和其他利益相關者提供特殊的價值。但動態能力本身不能導致競爭優勢。必須與難以模仿的特質資源和策略相結合。因此,他們結合的力量確定了公司的特殊資源調整到與公司戰略相一致的程度與速度。本文將對一般能力和動態能力進行細致評述,分析兩者相似性與差異性。以更深入了解動態能力,并對企業績效提升提供方向。
普通能力
普通能力也被稱為實質性能力。筆者認為將能力分為普通和動態能力更合適。普通能力通常分為三類:行政管理、操作和支配。普通能力可衡量具體任務,如勞動生產率、庫存周轉率和最佳實踐。最佳實踐是增加速度、質量和效率。當該公司獲得了最佳實踐、技術人才和先進的設備,普通能力被視為強能力。
然而,由于普通能力所給予的知識可培訓,故單獨的最佳實踐不足以形成持續競爭優勢。同時,最佳實踐可能成為一個陷阱,一味追求效率阻礙變革能力使組織硬化,慣性強加。此外,需要保持最佳實踐的感知和高生產率可能分散變革型高級管理人員的注意力。因此,普通能力不是企業可持續競爭優勢的來源。
動態能力
動態能力幫助企業建立資源和資產,重置資產應對創新需求、市場和商業環境變化。動態能力可分為三個維度:識別和評估機會;調動資源以滿足需要和機會,并從中獲得價值;繼續更新。
資產業務流程功能是動態能力的核心,通過協調,整合,學習,重置加強。在動態能力框架中,例程和商業模式不是完全僵化的,有能力更改。對變化的追求是動態能力的另一個重要方面。企業必須知道客戶想要什么,什么事新技術可能允許的,什么方面的商業模式起作用,當前的戰略是否有效和公司是否正在向建設一個偉大的企業邁進。動態能力框架也可以用于幫助闡明國家的經濟發展,動態能力框架強調企業層創業、創新、學習。這與新興理論的發展產生了共鳴。
普通能力是正確地做事、動態能力是在正確的時間做正確的事情,基于新產品和過程的發展、獨特的管理業務流程、變革的組織文化和前瞻性的對業務環境和技術機會的評估。進一步簡化,效率是普通能力的核心;動態能力是適應、協調和創新。
兩大能力比較
蒂斯和他的同事認為動態能力對企業層持續競爭優勢是重要的,尤其是在高速市場上。相反,艾森哈特宣稱動態能力天生不適合創造可持續的優勢。該集群將動態能力定義為“企業可實現的新的資源配置和戰略例程”。認為低速環境中實現"最佳實踐"時動態能力可學習,不能作為競爭優勢的來源。高速環境中,動態能力的過程僅限于簡單的規則,不穩定,可能“崩潰”。
兩大集群動態能力研究之間差別有兩點。第一是對動態能力界定。第二是管理者作用。首先艾森哈特和馬丁主要側重于不同類別能力,是以最佳實踐為基準的普通能力。蒂斯則指出,"容易理解且可復制的最佳實踐不可能構成一種動態能力",其次,蒂斯認為動態能力包括創業領導管理,而艾森哈特則認為高速環境中只有規則的運用。所以觀點整合關鍵是認清兩者區別,從而找到連接點實現融合。
結論
以上論述表明,包括最佳實踐的普通能力并不足夠驅動可持續的競爭優勢。與此相反的是,關鍵的動態能力,如預知的鑒定的新的市場機會,涉及評價、評估和判斷,很難編纂,難以模仿,當有明智領導時動態能力更強。因此持續提升企業動態能力是獲得并維持可持續競爭優勢的重要途徑。
參考文獻
[1]Peteraf M,Di Stefano G and Verona G. The elephant in the room of dynamic capabilities:Bringing two diverging conversations together[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1,2013,34(12) :1389-1410.
[2]Teece D J. Explicating dynamic capabilities; The nature and microfoundations of (sustainable) enterprise performance[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1,2007,28(13):1319-1350.
[3]Eisenhardt K M and Martin J A. Dynamic capabilities; What are they?[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0,21(10-11):1105-1121.
作者簡介:李紅紅(1992—),女,山西呂梁人,山西財經大學2015(企業管理)學術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組織理論與創新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