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強
摘要:新修訂的《企業會計準則》、《財務通則》以及新《企業所得稅法》都對職工福利費的列支等問題做出了新的規定,使運行多年的職工福利費核算方法發生了實質性變革。由于現實經濟業務的復雜性與多樣性,企業會發生許多與職工福利相關的經濟活動,如何判定一項支出屬于職工福利費支出還是其它支出,從企業所得稅稅前扣除與個人所得稅繳納等方面,會有不同的處理結果?,F行法規體系的不完全及滯后性,福利費支出極易引起納稅人與稅務機關的爭議,本文擬從新準則下職工福利費的正確理解與核算,以及稅法中對于職工福利費的規定及如何合理避稅方面進行探討。
關鍵詞:職工福利費 正確核算 涉稅處理
在許多企業的財務核算中,特別是中小企業,在會計人對準則理解不同及多年的經驗性習慣,對職工福利費處理各有千秋。2016年新修訂的《企業會計準則第九號—職工薪酬》明確將企業職工福利費納入職工薪酬的范圍,特別是在“金稅三期”下,職工福利的核算存在許多涉稅風險,筆者對在新準則下如何正確理解和核算職工福利費及實務中又如何結合稅法正確處理規避稅務風險,個人將從這兩方面談談認為必須把握的一些要點。
一、新準則下職工福利費的正確核算
2016年隨著新會計準則的頒布,職工福利費的核算方法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筆者從職工福利費的計提標準、開支范圍及非貨幣性福利支出、辭退福利規定四個關鍵點闡述職工福利費核算處理。
(一)取消了職工福利費的計提標準
根據新《企業會計準則》和修訂后的《企業財務通則》有關規定,對職工福利費的提取取消了原制度按工資總額14%的規定,對于“應付福利費”,明確指出屬于職工薪酬的范圍,除醫療保險以外的其他福利性費用,由企業自主決定提取福利費或是據實列支。可見,新《企業會計準則》和修訂后的《財務通則》,賦予了企業更大的自主權。
(二)明確規范了職工福利費的開支范圍
新《企業財務通則》中對此作了明確規定:企業不得承擔屬于個人的娛樂、健身、旅游、招待、購物、饋贈等支出;購買商業保險、證券、股權、收藏品等支出;個人行為導致的罰款、賠償等支出;購買住房、支付物業費等支出;應由個人承擔的其他支出。此外,對于惠及全部或部分職工的一些福利性費用,如職工旅游費、節日慰問費等,由于是用于職工個人,所以也是禁止企業承擔的。這些規定有助于杜絕公款私用、以權謀私的現象,避免因個別人不當行為危及企業、國家和股東利益,而不是真正降低職工收入水平。企業可以通過適當提高職工工資水平的方式,將暗補變為明補。
(三)對非貨幣性福利支出做出新的規定
根據新《企業會計準則》和修訂后的《企業財務通則》的有關規定,企業向職工提供的非貨幣性福利,應當分情況處理:
1.以自產產品或外購商品作為非貨幣性福利發放給職工的,應當根據受益對象,按照該產品或商品的公允價值,計入相關資產成本或當期損益,同時確認應付職工薪酬。企業決定發放非貨幣性福利時:借:生產成本 管理費用等 貸:應付職工薪酬——非貨幣性福利,實際發放非貨幣性福利時,確認收入并計算相關稅費:借:應付職工薪酬——非貨幣性福利 貸:主營業務收入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銷項稅額)同時結轉用作非貨幣性福利的自產產品或外購商品的成本:借:主營業務成本 貸:庫存商品
2.將企業擁有的住房等資產無償提供給職工使用的,應當根據受益對象,將該住房每期應計提的折舊計入相關資產成本或當期損益,同時確認應付職工薪酬。租賃住房等資產提供給職工無償使用的,應當根據受益對象,將每期應付的租金計入相關資產成本或當期損益,并確認應付職工薪酬。難以認定受益對象的,直接計入管理費用,并確認應付職工薪酬。
(四)規范了辭退福利的會計處理方法
對于提前解除勞動合同而可能發生的補償,新準則要求:企業在職工勞動合同到期之前解除與職工的勞動關系,或者為鼓勵職工自愿接受裁減而提出給予補償的建議,同時滿足下列條件的,應當確認因解除與職工的勞動關系給予補償而產生的預計負債,同時計入當期費用:
1.企業已經制訂正式的解除勞動關系計劃或提出自愿裁減建議,并即將實施。該計劃或建議應當包括擬解除勞動關系或裁減的職工所在部門、職位及數量;按工作類別或職位確定的解除勞動關系或裁減補償金額;擬解除勞動關系或裁減的時間。
2.企業不能單方面撤回解除勞動關系計劃或裁減建議。
例:將滿足辭退條件的車間員工的辭退補償費用3萬元作為預計負債計入當期損益。賬務處理如下:
借:管理費用30000
貸:應付職工薪酬——辭退福利30000
當上述職工薪酬以銀行存款或現金實際支付時,沖回預計負債:
借:應付職工薪酬——辭退福利30000
貸:銀行存款(現金)30000
二、稅法中對職工福利費的規定與涉稅處理
(一)可以免征個人所得稅的福利費項目
《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規定,凡符合該法第四條第四項規定的福利費,免征個人所得稅。《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實施條例》第十四條進一步解釋道:稅法第四條第四項所說的福利費,是指根據國家有關規定,從企業、事業單位、國家機關、社會團體的福利費或者工會經費中支付給個人的生活補助費。國稅發(1998)155號文解釋說,生活補助費是指由于某些特定事件或原因而給納稅人本人或其家庭的正常生活造成一定困難,其任職單位按國家規定從提留的福利費或者工會經費中向其支付的臨時性生活困難補助。如,按規定從企業福利費中支付給職工的困難補助、救濟金、醫療補貼、職工療養費、工傷補償費、喪葬費、撫恤金、獨生子女費、職工異地安家費等,均可免征個人所得稅。
(二)不可以免征個人所得稅的福利費項目
《國家稅務總局關于生活補助費范圍確定問題的通知》(國稅發[1998]155號文)規定下列收入不屬于免稅的福利費范圍,應當并入納稅人的“工資、薪金”所得計征個人所得稅:
1.從超出國家規定的比例或基數計提的福利費、工會經費中支付給個人的各種補貼、補助;
2.從福利費和工會經費中支付給本單位職工的人人有份的補貼、補助;
3.單位為個人購買汽車、住房、電子計算機等不屬于臨時性生活困難補助性質的支出。
如,企業從福利費中按符合國家有關財務規定發放給職工的供暖費補貼、防寒費、防暑費等,應并入職工當月的工資薪金一并計征個人所得稅;企業從福利費中發放給職工的實物,如中秋節的月餅、端午節的粽子等非貨幣性集體福利應該按市場價、購買價或者其他價格折合成等額的貨幣額,并入職工當月的工資薪金一并計征個人所得稅;企業自辦食堂或固定在某個餐廳午餐,由企業與飲食店結算,應當把餐費分解至每個職工名下并入職工當月的工資薪金一并計征個人所得稅。
另外,企業給職工發放的節日補助、未統一供餐按月發放的誤餐費、補貼,按月標準發放支付的住房補貼、通訊補貼、交通補貼、車改補貼等不再作為福利費開支,應納入工資總額,計征個人所得稅。
在新修訂的準則及稅法要求下,該納入職工福利費的費用要嚴格納入,不該納入應計入職工薪酬的要進行調整,會計必須正確核算職工福利費,并對未計征個稅的開支,特別是非貨幣性福利要補扣個人所得稅,不能因理解的欠缺及核算不精準而給企業帶來巨大的稅務風險。
參考文獻:
1.《企業會計準則》(2016)。
2.《企業財務通則》(2016)。
3.《關于企業加強職工福利費財務管理的通知》(財企[2009]24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