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效喜
摘要:雖然語文這一科目在表面上與別的科目沒有關系,但是經過日積月累,語文可以使我們養成一種適合自己的科學的思維方式,是一個人養出文學氣質的有效學科。而且語文思維對我們事業發展有重要作用,故而要想使學生具有良好的語文思維,就要把思維培養貫徹到語文教學中。
關鍵詞:語文;教學;思維;方法
在語文教學中,開拓學生思維,培養學生的創造力,讓其得到獨立學習的方法,這比之前四得更加重要。新時代教育倡導,學生主體,教師主導的教學方式,可是,我大多數教師仍是我教你學,畫好一個圈圈,你來學習圈內的內容。讓學生小小心靈中那天真無邪,無邊五彩的想象力,創造力被我們扼殺在搖籃。語文這一學科可以養情養性,也可以教會人們如何為人,更重要的是語文能開啟人的智慧,塑造人的品質,由此可見,學習語文的作用如此巨大。
一、我國語文教育家對與語文教學中思維培養的認識
“我國語文教育家早就認識到在語文教學中進行思維培養的重要性。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可見,我國的教育家思想家,已十分重視對學生思維能力培養,還有葉圣陶在1980年就提出了“語言訓練與思維訓練要同時并舉”的原則。張志公在談到語言訓練和思維訓練的問題時指出,語文訓練和思維訓練要同時進行,二者相輔相成。江澤民指出:“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而創新能力的核心是思維,從某種意義上講,培養學生的良好思維品質,加強思維訓練,無疑是培養學生創造力的關鍵。在語文教學實踐中,我越來越深刻的認識到:語文要想真正出成效,不能僅局限于教法的改變,而要首先轉變教師的教學理念,把語文教學的觸角深入到學生的思維領域。把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作為語文教學的首要目標。
二、語文學習必須與思維活動緊密相連
語文是語言,而思維是貫穿言語活動的始終的。可以說,沒有思維,就沒有語文,因而必須重視語文學習中的思維活動,此為其一。其二,作為智力核心的思維能力是我們教學的一個主要目標,提高思維能力可以通過語文學習和實踐中來實現。因此,也必須將思維訓練與語文學習緊密地結合起來。語言活動中的思維的具體運作潛藏在大腦之中,而大腦這一“黑箱”至今還沒用完全打開,只是在某些部分、某些方面被掀開了那么一點點,可以看到的只有“冰山一角”,遠不是全部。在語文學習中,形象思維與邏輯思維是分不開的,聽、說、讀、寫的過程往往既需要形象思維,又需要抽象思維。語言應用能力主要取決于形象思維與抽象思維的結合是否得體。同樣地,語文學習中的思維也是分析思維與直覺思維的統一,還是再現性思維與創造性思維的統一。語文教學中,我們常常反問自己:一堂課45分鐘,我們究竟教會了學生什么?學生學會了什么?學會的這些知識是否對將來的發展有用,還是僅僅止步于書本脫離生活實踐的課文內容?為了提升自己,自己經常會在網上搜索名師專題講座以及課堂。“四得”這個詞早已耳熟能詳:即得文(文章優美詞句積累)、得意(文章大意)、得法(文章寫作手法)、思想品德得到良好的熏陶(學習本篇課文你得到了怎樣的啟示)。其實,在語文教學這幾年中,我發現更應該讓學生得到的,應該是學會如何獨立學習語文學科的能力。心理學指出:思維的靈魂在于創造性思維即開拓思維,那么,該如何開拓學生思維呢?創造力的培養首先應表現為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因此,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創造性思維培養,開拓其思維,也必然是我們每一位語文工作者所面臨的棘手問題,可謂是任重道遠,責任重大。
三、培養學生良好思維品質的方法
1、創設良好的課堂氛圍
良好的教學氛圍的創設,是老師高超的教學藝術的體現。正如名人所說:語文課堂教學中,導思的過程,若起伏跌宕,有張有弛的流動感,若清新別致,能充溢著靈動和詩意的光輝,則必將營造出朝氣蓬勃的課堂氛圍,對學生的思維能力的開發將大有裨益。
在創建良好教學氣氛過程中,首先要設計優秀的導語。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課堂導入語的設計是成功的課堂教學的開端。精彩的導入往往能創設良好的課堂氛圍,成為激發學生思維的動力。其次是善于捕捉思想火花,因勢利導激活思維是創設良好課堂氛圍培養思維能力的又一策略。.一些學習有困難的學生,思維不夠活躍,思路不夠開闊,學習質量不是很高,表現在學習上,懶于動腦,可是他們也時而閃爍出智慧的火花,教師應善于捕捉這一智慧的火花點亮他們智慧的心燈,開啟他們的思維之扉、智慧之門。
2、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結合語文課堂教學實踐,加強學生思維能力訓練。
語文教學的過程是一個感知-體驗-理解-運用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教師通過啟發誘導,使學生獲得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探究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而這些能力核心還是思維能力。而對于學生思維的訓練,可以從以下幾點做到:
(1)訓練思維的敏捷性。思維的敏捷性是指思維的速度快,對問題迅速作出反應。敏捷的思維并不是天生的,而是需要經過長期訓練才能形成的。在教學中教師可采用不同的教學手段,持久的加以訓練。這樣,既讓學生對課文有了全方位的整體了解,又訓練了學生思維的敏捷性。
(2)訓練學生思維的獨特性。思維的獨特性是指思考問題、解決問題不依賴、不盲從、不迷信,能有獨到見解的分析判斷。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鼓勵學生質疑、探索,努力為學生提供獨立的思考探究問題的空間,從而鍛煉學生思維的獨創性。
(3)老是要善于設計問題。教師還要善于設計問題,所設計的問題,既能給學生創造思索的空間,又能提供創造性思維的范例。使學生明白“學源于思,思源于疑”的道理。讓學生思維發展的歷程在教師這盞智慧之燈的指引下順利航行。在問答中授之設疑之法,于平淡中見疑,于無疑處生疑。這樣的思維成果才會有獨創性。
3、訓練學生思維的深刻性
思維的深刻性是指善于鉆研和思考問題,對事物的認識不滿足表象,善于區分本質與非本質的特征。其方法是:抓住矛盾加以展示。對立的事物互相排斥,容易引起思考,無論是文章的主旨,還是結構安排,或是細節描寫只要抓住課文的本身矛盾,就可以激發學生積極思考,培養學生思維的深刻性。例如:學習《孔已己》時,教師提出“孔已己既穿長衫為何站著喝酒?既窮為何穿長衫?”這一問挑起矛盾,學生思想產生碰撞,陷入了積極思考,經過討論,學生明白“站著喝酒而穿長衫”這一筆,實乃用心良苦,濃縮了孔已己整個精神世界和社會處境。通過探究學生不僅理解了作品的深意,也學會一種質疑探究的方法――于矛盾之處生疑探疑,進而鍛煉思維的深刻性。
學習語文就是不斷思考的過程,我們發現問題,再解決問題,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不斷總結,不斷學習。鼓勵學生發問,養成發問,質疑的習慣。要鼓勵學生勤思,提倡好問,激發思維的主動性、能動性。即使學生的發問偏離正道教師也不可敷衍了事,隨隨便便打發學生,挫敗學生的積極性。陶行知先生說得好:“發明千千萬,起點在一問。禽獸不如人,過在不會問。”問題是創造的根源。一個輕松和諧的學習氛圍,而不是教師高高在上,學生臨陣膽怯的課堂。學生才能夠打開心扉,愿意和同學,教師交流!這些都從不同角度說明了勤思好問在學習中的重要性。在語文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善于為學生創設思考、提問的良好氛圍,啟迪并引導他們去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自我解決問題,不能予以責備和譏諷,對問題的解疑可采取同學相互質疑解答、自我解答、教師解疑、實踐解除疑等方式,以養成勤于鉆研和自由思考的品質,開拓學生思維。
參考文獻:
[1]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編.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J].北京教育科學出社,1991:126.127.128.
[2]葉至善、葉至美、葉至誠編.葉圣陶集[J].第25卷.江蘇教育出版社,1994(34)
[3]葉至善、葉至美、葉至誠編.葉圣陶集[J].第24卷.江蘇教育出版社,1994:4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