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勃
摘 要:公路路基路面排水是公路施工中重要的組成部分,而路基路面排水施工的好壞,直接影響路基路面的使用壽命,及行車安全,本文通過對路基路面施工中比較常見的排水施工技術進行淺析,來體現路基路面排水施工技術的重要性,也為相關人員做好路基路面排水施工提供一點幫助。
關鍵詞:路基排水;施工技術
一、水害起源以及形成原因
地下水與地面水是路基路面最為主要的兩類水害:
1、地下水起源于以下幾個方面:
1.1停滯在上層缺乏透水性功能的地下水;
1.2處于地面下方,但卻在第一個穩定隔水層上方的潛水,因為與地面距離較近,所以在重力影響下可順著土層逐漸流動;
1.3處于地面下方,但卻在任意兩個隔水層與隔水層之間的層間水,如果層間水水源超出地面高度,那么就可以透過巖層裂縫到達地面匯聚成泉水。
2、地面水起源于以下兩個方面:
2.1雨雪直接降落到路面,可稱之為大氣降水;
2.2與路基相關的水溝、溪水、河流水。
由于水害的起源不同,所以對路基路面形成的損壞程度也有所不同,例如毛細水增加與積水浸透均可使路基變得濕軟,明顯降低路基實際強度;情況嚴重者可直接導致邊坡塌方以及路基翻漿與凍脹,有時甚至會使整個路基順著傾斜基底逐步滑動;水泥混凝土路面具有許多接縫,水源通過接縫滲透到路面匯聚在一起,在重載反復影響下,形成最大化動水壓力,致使接縫周圍的細顆粒集料出現軟化現象,通過發展變成唧泥,最后發生斷裂與錯臺等危重病害;暴雨徑流在一定程度上能夠直接沖毀路基、路肩與邊坡;水害滲透到路基結構時,粒料層會被直接浸濕,從而大大降低了基層的實際強度,導致瀝青面層發生松散與剝落情況。
二、路基排水的設置原則
1、必須先摸清水源,在全面規劃,最終因勢利導,綜合治理。然而不同地區,不同路段,雨水量的大小、匯水面積、植被等不盡相同,導致水源不同,流量不同。因此,必須深入調查,充分利用有利地形和自然水系,及時疏流、就近分流等實現排水目的。
2、保護生態環境,與農田水利相配合。各種溝渠所匯集的水應盡可能引至天然河流,嚴禁直接使水流流入農田。必要時適當增設管涵或增大管涵斷面尺寸,以利于農田排灌。
3、在確保能夠做到快速且有效地排除影響路基穩定的各種水源的前提下,排水構造物首先應貫徹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經濟適用的原則。
4、路線縱斷面勘測設計時要考慮路基排水;山區要注意水土保持,采取分散徑流,降低流速,節節攔蓄的方針,堅持不懈治理水土流失,基本實現了“泥不下山,水不出溝”。
對各種排水設施進行定期檢查進行維修,并根據實際情況不斷改善路基排水條件。其中,地表排水設施包括邊溝、截水溝、排水溝、跌水與急流槽、攔水帶、蒸發池等設施。這些排水設施,分別設在路基的不同部位,各自的主要功能,布置要求或構造形成,均有所差異。
三、路基排水的施工技術管理
1、邊溝的施工管理
路基邊溝設置于填土高度小于路基邊溝深度和挖方地段。露體靠山的一側坡腳應該設置不滲水的邊溝,平曲線邊溝在施工的時候,溝底的縱坡應該與曲線前后的溝底縱坡平順銜接,曲線內測不許有積水或水溢出現象出現。曲線外側的邊溝應該適當地加深,其增加值要等于超高值。路基土質地段縱坡大于3%的時候要采取加固手段;在采用砌片石對邊溝進行施工的時候,應該選用大面積平整的片石,并在片石鏈接的地方要用小石嵌緊;在采用漿砌片石時,砌縫砂漿應該要達到飽滿狀態,溝身才不易漏水;假如采用抹面,則要對抹面壓光整平。
2、截水溝的施工管理
路基截水溝主要是考慮好位置,在沒有棄土堆的情況下,路基截水溝的邊緣應該要和挖方保持一定距離,且截水溝與坡頂的距離要因地制宜,視土質而決定,以不影響公路邊坡的穩定為原則;倘若路基上有棄土堆時,截水溝的位置應該離開堆腳5m左右為宜,棄土堆坡腳應路基挖方坡頂處不小于10m。
當截水溝的長度超過500m時,應該選擇適宜的地點設置一個出水口,將溝中的水引向山坡側的自然水溝中,截水溝的出水口必須要牢固,必要的地段應該要設置急水槽、跌水、排水溝等。路基截水溝的出口應該與其他路基排水設施平順銜接。
為了防止截水溝的沖刷和水流下滲,應該加以嚴密的加固和防滲措施。土質松軟地段、地質不穩定的地段、透水性較大地段、偽巖石路段等,應該對截水溝底和截水溝出口,都應該采取加固的防滲、溝壁和沖刷等工程措施[4]。
3、排水溝的施工管理
3.1排水溝在路基沿路線分設的時候,盡可能地離路基遠一點,距離坡腳不要小于3-4m。當地區水流的流速大于排水溝沖刷流速時,排水溝的溝壑、溝底要采取加固措施。
3.2排水溝的建筑盡可能地采用直線,平順的要求,轉彎處則采用弧形式,其半徑不能小于10m,路基排水溝的長度要根據當地的實際地形與需要而決定,不宜超過500m。
4、急流槽和跌水的施工管理
4.1急流槽和跌水在建筑時必須用漿圬工的結構,跌水的臺階高度要根據當地的地質和地形條件所決定,多級臺階間的高度可以不同,但是其高度與長度要與路基地面坡度相適應。
4.2當路基過長是,可以采取分段砌筑,每段約長10m,急流槽的接頭用防水材料連接,做到密實無縫隙。
4.3急流槽的縱坡比例在1:1.5之間,最好與自然的地面坡度相配合。假如急流槽過長,槽底可以用幾個縱坡,上坡較陡,由上往下逐漸減緩。
結束語:
公路路基決定著所造公路的穩定性,造成路基或是公路表面損毀的原因有很多,但水毀是決定性因素。我們更要重視水毀的治理與預防,施工應做到以預防為主以治理為輔,將損失降到最低,公路施工初期要做好嚴格的規劃,必須組織好施工,安排專業人員在地面或是地下做好路基排水系統的設置,這樣才能全面完善公路施工的穩定性,這樣才能降低水毀現象的出現,將水毀對公路造成的不良影響降至最低,從而將加強路基的穩固性與強度。
參考文獻:
[1]韋樂銘等.論述公路路基排水施工技術及要點分析[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2011(11).
[2]劉勇.淺析公路路基排水施工技術[J].技術與市場,2011(4).
[3]李衛華.高速公路給排水網絡設計[J].筑路機械與施工機械化,2011,(10):182-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