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俊男
摘 要:當前,對于孩子身心發育成長來講是非常重要的,它對孩子日后的生活和發展起到決定性作用。
關鍵詞:心理健康;心理發展
對于孩子來講,家長和教師需要在孩子比較小的時候,就開始慢慢的培養孩子堅忍不拔、鍥而不舍、勇于挑戰等方面的優良品格,這就需要不斷對孩子的身心進行健康教育,通過這種方式才可以讓孩子在未來的社會發展當中具備更強的適應能力。現在的社會屬于一種對人才要求比較高的經濟社會,同時更屬于一種比較開放性的社會,這對促進社會經濟和教育方面工作的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對孩子的教育工作首先要以社會作為基準,同時還要為考慮到孩子身心健康的全方位發展,因此,對孩子時期的學前教育工作必須要加以重視。
1.學前教育對兒童的重要意義
1.1兒童的心理發展歷程分析
通過相關可靠性的調查研究分析得出,針對當前我國大部分的幼兒園當中,很多兒童都存在很多方面的相似性問題。其中有十分之一的孩子存在一些不良習慣,十分之一的孩子具有性格內向和孤獨自閉狀態,十分之一的孩子存在膽小懦弱和內向自卑的心理。但是從當前我國家庭式成員的構成狀況來看,其中獨生子女的占到了大部分以上,家庭多獨生子女的溺愛程度非常的高,這就造成孩子在步入到幼兒園中之后,帶著一些在家里被養成的壞習慣,比如喜歡欺負膽小的孩子或者是不懂得去和別的孩子友好相處等問題。當前我國網絡科技技術日益發達,其中通過網絡媒體上傳播出來的一些不良信息,對這些年幼無知的孩子內心造成了比較嚴重的影響,這對孩子的身心健康的發展是非常不利的。所以說,針對這種狀況,教師需要對孩子進行心理上的疏導,比如運用一些孩子比較喜歡的玩具,然后讓其他的小朋友和他一起做游戲這樣的形式,讓孩子融入到他本身的生活圈當中,忘掉那些不良因素對孩子本身造成的影響,保證了孩子之后身心健康的全面發展。
1.2兒童產生不良心理的主要因素
對于學前時期的兒童來講,他們的內心是比較敏感和天真的,社會當中各種類型的影響因素都會對這個時期的孩子產生不良的影響。重點表現在兒童在生理發展過程中出現不良問題,心理受到社會當中不良信息造成的影響,對兒童的身心發展起到了制約性的作用。我們在對這些影響因素的調查過程中發現,避免學前時期的孩子過多的接觸社會中不良因素的影響是非常必要的。另外,生活當中的一些物理性影響因素也會影響到兒童的身心發展,比如比較糟糕的家庭生活環境、壓抑的家庭氛圍對孩子身心健康產生的不良影響是非常嚴重的。在學校中出現學生和教師之間出現關系破裂方面的問題,教師在對學生實施體罰等懲罰性措施,就會造成孩子內心形成仇恨性的心理,這種現象也會出孩子的心理健康發展產生不良的影響。所以說,對孩子實施學前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2.學前教育工作中對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2.1充分了解兒童心理
要想對兒童進行學前心理健康教育,必須要對了解兒童心理的發展歷程。因此為了有效的對孩子實施科學有效的教育工作,首先需要對孩子當先的身心發展情況以及現在的生活處境進行徹底的分析和了解。其中對孩子的家庭教育方式、孩子的學習情況以及孩子和小朋友相互之間的關系處理是否得當等方面進行考慮。孩子的家庭變故對孩子的成長有著比較大的影響,例如家庭當中親人因故去世、父母離異以及經濟條件方面的因素的差異性,都會對孩子的身心發展產生一定的一項。在對有些孩子實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時候,相關的教育人員經常會出現以教育小學學生的方式,來教育學前的孩子,這就造成了在孩子受教育的過程中,不能很好的理解教育人員所闡述的內容,這是教育人員對孩子心理年齡的一種高估行為,這種方式的教育方式會影響到孩子對知識的接受能力。還有的一些教師對孩子進行學前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時候,只是單純的對孩子使用一些對行為的治療的方法,但是并沒有考慮到這種不合適的方式對孩子會產生什么樣的影響,最終不但不會為孩子解決問題,相反還會加重問題的嚴重性。
2.2可以豐富兒童的業余生活
在對孩子實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時候,其中體育活動可以促進孩子的身體和腦力方面的發育,可以有效的幫助孩子和其他孩子之間的有效合作性,提升了孩子相互之間互幫互助的團隊意識,與人溝通的能力,和小伙伴們之間關系的處理,全方位的促進學生心理發展和道德品質層次的提高。在進行學前教育的過程中,需要從孩子的日常生活和活動當中來幫助孩子更好的融入到小伙伴當中,比如讓孩子多和其他的孩子之間做游戲,或者是開發一些比較有趣味性的活動,讓孩子在相互協作和合作過程中鍛煉自己各個方面的綜合能力,不斷提升與人合作的意識。游戲的方式本來就是最符合學前教育時期孩子的基本生活方式,孩子在一天的時間范圍內基本大部分的時間都是在游戲中度過的,所以,教師就需要不斷的開發和研究比較符合孩子年齡段,并且具有趣味性的游戲活動,在心理教育課堂當中讓孩子一起做一些比較有意義的小游戲,讓孩子在一種比較歡快輕松的氛圍中度過,這對孩子的心理健康發育有著重要的意義。
2.3提升教師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素質
教師作為一個學前教育的直接工作者,需要充分的掌握幼兒心理發展的動態,對知識和新事物學習的能力,并且可以在具體的教學工作當中靈活的使用各種不同類型的教育方式,通過科學合理化的運用,來為孩子進行心理健康服務。除此之外,教師作為孩子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主體,就應當具備一個良好的心理狀態,在對孩子實施心理健康教育之前,首先需要保證自己本身心理狀態健康。因為教師的心態也會受到周圍環境或者是教學環境的影響,在這種狀態下對孩子實施心理健康教育是不正確的。要是教師本身在心理上存在問題,那么教師在對孩子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中,就會不經意間將自己本身心理存在的問題傳到孩子思想當中,這對孩子的思想健康發育起到了不良的影響。
2.4建立良好的生活環境
在人類發展生態學當中的理論認為,人的基本生存和發展主要是依靠周圍環境相互之間作用來進行的。環境屬于一種隱性存在事物,對人類起到了潛移默化的作用,在對孩子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動當中,就需要保證為孩子創造出一種美好的生活環境。這種生活環境主要包含的是孩子生活周圍的物質環境,比如:幼兒園中的花花草草和幼兒園的小型建筑等方面,這其中也包含著孩子心理環境的保證,比如:良好的師生關系、融洽的伙伴關系以及和諧的班級氛圍等方面;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的發展程度,直接決定了幼兒園對環境的具體方式,需要充分的考慮到孩子的具體喜好和需要,比如:幼兒園墻面上的繪畫形式、繪畫內容,就需要考慮到所用的色彩顏色;通常來講,幼兒園當中所使用的色彩基本都是比較柔和的,比如對教室墻面上的裝飾布置,就不能采用非常鮮艷的顏色,有效的利用對幼兒園周圍自然環境的運用,充分做好綠化和美化工作,同時在具體的布局上還要做到合理和美觀,讓孩子在日常的教育課堂當中,感覺身處于一種溫暖和諧的小屋里一樣,通過這種方式可以有效的保證孩子心理健康發育的作用。
3.結束語:
關注個人的心理健康已成為現代文明人的一個重要標志。具有文明意識的人都知道,對正常人來說心理健康水平的高低不僅關系到個人的生活質量,而且直接影響其勞動效率及對社會的貢獻,而如果一個人患有精神和心理疾患則會成為社會的一種負擔。古今中外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健健康康的成長。關注孩子長大后未來社會中是否具有生存能力的家長,不能不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學前教育中對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的分析孩子身心發育成長非常重要,它對孩子日后的生活和發展起到決定性的作用。當前社會屬于一種對人才要求比較高的經濟社會,同時更屬于一種比較開放性的社會,這對促進社會經濟和教育方面工作的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 King AI, Maria,JPetalNature,2000,406:1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