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20年來,隨著整個幼兒教育的變革和數學科學的動態變化,我國幼兒園數學教育的目標、內容和方法也經過了多次調整,但是仍然存在著很多問題及困惑,受傳統教育的影響,老師的觀念、整體素質有待提高,比如教學活動目
數學邏輯智能指處理一連串的推理、識別模式和順序的能力。除了計算之外,還包括邏輯和推理、模式、可能性和科學的分析。有時,還包括一種傾向,去建構問題、發現問題。數學能讓孩子學習日常生活所必須使用的概念,學習用有條理的方式去想或處理一件事情,學習精確仔細處理事物的態度。
一、數學啟蒙教育的重要性
1、數學是幼兒認識環境、了解環境、適應環境的工具之一。幼兒在處理生活中的一些問題時,與成人一樣需要計數、計算和邏輯推理與判斷力。數學不僅能幫助孩子精確地認識事物的數量屬性,還能使孩子充分體驗并注意到蘊含在具體事物背后的抽象關系。
2、幼兒數學教育有利于幼兒數學邏輯能力的發展。數學邏輯能力是人的一種重要的學習能力。幼兒通過對具體事物的排序、分類等數學活動,學習簡單的數學邏輯推理,為進一步發展復雜的、抽象的邏輯推理能力做準備,也為其他學科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3、幼兒期是幼兒數學能力發展的敏感期,是數學啟蒙教育的關鍵期。數學教育讓孩子“學會”不是唯一目的,而是在過程中開啟孩子的智慧,借助教具的操作,觸類旁通,真正成為一個懂得思考的孩子。
數學,對于兒童認識和思維發展的意義如此之重大,然而,由于目前幼兒園的教師隊伍基本上是以青年為主體,她們接受新的教育觀快,但在用教育觀念指導教育實踐的過程中往往缺乏深入的思考,還存在著一些不可忽視的問題。
二、目前我國幼兒教學啟蒙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1、教學活動目標單一
在幼兒學習數學的過程中,應該實現激發幼兒的興趣和求知欲,發展幼兒的邏輯思維能力和空間想象能力,訓練幼兒做事認真細致,具有主動性、堅持性、條理性和創造性,教育幼兒勇于克服困難,培養幼兒學習的毅力和自信心等多項目標,為孩子今后發展打好基礎。然而,有的教學活動計劃,只提出有關學習數學知識單方面的目標。
2、數學教育的方式方法不當
(1)教學方法單調
教師在考慮幼兒園數學教育的方法和組織形式時,習慣于僅以幼兒認識事物是從具體到抽象這一特點為依據,只強調數學教育的直觀性,片面依靠演示,把答案強加給幼兒,而不是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多采用一些幼兒喜愛的、豐富多彩的教學方法 ,從而導致課堂氣氛不活躍,激發不起幼兒學習數學的興趣和求知欲望。
(2)忽視評價的教育作用
在數學教學活動中,有的教師沒有考慮到幼兒之間存在著個體差異,而往往采用統一的標準去要求和評價不同發展水平的幼兒。有的教師的評價語言很貧乏,在一次活動中不斷出現“不錯”、“很好”、“真會動腦筋”等詞語。這樣的評價缺乏針對性,不能對幼兒進行有目的的指導。操作活動結束時,有的教師往往注意對操作材料的收拾整理,而對幼兒在教學過程中的活動狀況不作任何評價,這不僅不利于對教學過程的調節、控制和反饋,而且對幼兒在活動中的表現也不能及時強化或糾正,幼兒渴望得到評價的心理需要也得不到滿足。
3、教師的整體的專業素質欠缺
(1)忽視幼兒的思維特點
幼兒期思維發展的趨勢是從直覺行動思維向具體形象思維發展,抽象邏輯思維尚處于萌芽狀態。幼兒學習數學,主要通過四個階段,即實物操作→語言表達→圖像把握→符號把握,從而建立數學的知識結構。每一次數學活動都必須由具體到抽象、由低級到高級逐步過渡,而且必須經過長期訓練才能達到目標,不是通過一兩次活動就能完成的。有的教師不考慮幼兒的思維特點,忽視幼兒的學習規律,甚至過高地估計幼兒的接受能力,其教學效果當然是不會理想的。我們還發現這樣一些現象:有的教師片面依靠自己的演示,把答案強加給幼兒;有的教師設計的活動是跳躍式的,跳過實物操作的環節,直接進入圖像把握和符號把握這兩個環節;有的設計則是單純的從符號到符號的過程。
(2)數學概念模糊
數學教學是具有高度抽象性和嚴密的邏輯性的教學活動,它要求教師準確把握數學概念的屬性,并能用幼兒容易理解的數學語言來表達。這對幼兒理解和掌握數學概念是極為重要的。但是,有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經常出現概念表述不清和理解錯誤的情況。我們認為,教師加強對數學理論的學習是十分必要的。只有充分地了解數學理論以及科學全面地理解數學概念,才能將數學概念正確地運用到教學活動中去。
(3)教師的語言不嚴謹
教師的語言表達是否正確、明白、易懂,直接影響著向幼兒傳授知識的效果,影響到幼兒語言和思維的發展。在數學教學中,數學知識本身的特點和幼兒思維的特點決定了幼兒學習和理解數學概念是有困難的。因此,教師的語言表達對幼兒正確理解數學概念及有關知識是相當重要的。然而,有的教師對數學語言的規范性還未引起足夠的重視。在教學中,語話不作推敲、顛三倒四、前后矛盾等缺乏邏輯性、表達不明確的現象隨處可見。
三、幼兒園正規數學活動中的有效教學策略
1、教學準備策略:
教學準備策略主要是指教師在正規教學活動前所要處理的問題解決行為,也就是教師在制定教學方案(如教案)時所要做的工作。就幼兒園正規數學活動而言,有效的教學準備策略應該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明確教學目標。
(2)準備合適的數學操作材料。
2、教學過程的實施策略
教學過程的實施策略,主要是指教師為實施教學方案而發生在課堂內外的一系列行為。
(1)幼兒園正規數學活動中的有效教學行為應該是:形成師生、生生之間積極、有效的互動。知識是合作掌握的,經驗的習得是學習者、教師和其他學習者之間相互作用的結果。師生之間的關系也應該是合作的,而不是權威型的命令或控制。教師在教學中應始終充當學生學習的促進者、指導者和合作者。
(2)關注幼兒的個別差異。首先要深入觀察,了解幼兒。其次,對觀察的結果,進行客觀分析,找出適合的教育手段和方法,及時調整教育策略和要求。
3、教學評價策略
教學評價策略主要是指對課堂教學活動過程與結果做出的系列的價值判斷行為,是一種過程性評價。這里所說的“評價”主要是指以幼兒為對象,對幼兒活動、幼兒在教育過程中的受益情況和所達到的水平作出價值判斷。
(1)評價應科學合理。教師對幼兒的評價應該是能激發幼兒自信心,保護幼兒的自尊心,調動幼兒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以及促進幼兒發展的。在數學教學活動中,有的教師沒有考慮到幼兒之間存在著個體差異,每個幼兒都希望得到教師的承認和贊許等實際情況,而往往采用統一的標準去要求和評價不同發展水平的幼兒。
(2)評價應指向教育活動的全過程。
幼兒園教育與其他階段教育的最大區別,就在于“幼兒的一日生活都是課程”。所以除正規教學之外,教師還應充分利用日常生活中所含大量的數學信息,拓寬數學操作活動的時間和空間,使得數學教育因素在幼兒一日生活之中得到充分的利用。
參考文獻:
[1]鄭宗武.影響幼兒計數教學策略選擇的研究述評[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5(10)
[2]劉曉英.幼兒園數學教育教學研究[J].學周刊. 2015(32)
[3]許洪媛.幼兒數學教育有效性的實踐研究[J]. 天津市教科院報. 2013(03)
作者簡介:
薛艷雙,女,漢族,1982年出生,黑龍江省哈爾濱人,畢業于呼倫貝爾學院,學前教育專業,教師,主要從事幼兒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