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子杰
摘 要:近年來,旅客"開艙門"、"機鬧"等事件頻頻發生,成為網絡輿論中討論的熱點問題。民航安全問題由于其特殊敏感性任何風吹草動都易引起社會輿論的廣泛關注,網絡信息時代給民航安全信息提供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公開空間,在此空間中網絡輿論對于民航安全具有怎樣作用?這是本文要探討的問題。
關鍵詞:網絡輿論;安全;民用航空
一、互聯網時代下的民航安全
網絡輿論是在一個公共、公開的活動空間中,各類意見、想法、態度通過互聯網在其中廣泛充分的交流形成的褒貶與評價。它不受傳統領域的約束,以其自由、公開、多元的特性激發公眾對社會熱點問題的探討。隨著互聯網技術的日益發展和民用航空運輸規模的逐漸擴大,網絡輿論滲入了民航運輸的各個方面。其中,作為公眾探討熱點的民航安全問題進一步被推上風口浪尖,任何在民航運輸中與安全相關的事件都可輕易成為網絡輿論的熱點問題。從國內外民航事故、事故癥候,到“炸飛機”謠言、旅客“機鬧”等等,掀起了一股股網絡輿論激烈討論的熱潮。那么,網絡輿論對民航安全產生了哪些影響?應該如何應對網絡輿論?本文將從這些方面進行探究。
二、網絡輿論對民航安全的正面影響
1.網絡輿論的監督是對民航安全運行的有效補充
我國目前實行“企業負責、行業管理、國家監察、群眾監督、勞動者遵章守紀”的安全生產管理體制。網絡輿論給社會公眾提供了關注民航安全工作的快捷途徑,是群眾監督的一種具體體現方法。網絡輿論以互聯網為載體,社會公眾為發起點,具有非常強的滲透性,民航工作人員的一舉一動易被公眾察覺,并通過互聯網進行交流。如空乘人員在艙內玩手機、國航副駕駛在航前直播駕駛室、成都雙流機場人體安檢儀未進行穿透射線警示等等事件通過網絡傳播成為熱點輿情,通過網絡傳播引起相關單位重視,最后使問題得到妥善解決。社會公眾發現了對民航安全運行可能造成影響的行為后利用互聯網進行傳播,形成網絡輿論,通過這樣的行為使相關民航單位發現這一系列影響民航安全的問題,并及時調查證實進行處置。網絡輿論可以使群眾監督更為便捷有效,是對民航安全運行的有效補充。
2.網絡輿論促進了民航與公眾的關系,有利于建設和諧的民航氛圍
民航是一個高度精密、專業性極強的行業,對于社會公眾而言形成了神秘感,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信息不對稱,對民航安全信息的傳播有一定額阻礙。而隨著信息時代的發展,公眾通過網絡拓寬了關注的視野,更多的民航安全知識通過網絡進行了良好的傳播,增進了公眾對民航安全知識的了解,加強了公眾與民航業的溝通與聯系,提升了旅客自覺維護民航安全的覺悟,從而有效地配合航空公司保障安全。降低了安全管理的成本,提高了安全管理的效益,對構建良好的企業和社會公眾關系有著良好作用。
另一方面,合理利用網絡輿論也有助于減少旅客乘機的不文明行為。據調查,旅客不文明行為的最主要原因是缺少對乘坐民航飛機的安全常識和對民航法律法規的基本認知。隨著民航事業快速發展,旅客人數逐年上漲,廣大旅客對航空安全知識的匱乏,在個別如航班延誤等情景的催化下易使旅客情緒化而做出種種不文明乃至違法的行為。旅客做出不文明行為的癥結往往并不在于服務質量本身,而是在于當出現不正常運輸情況時旅客無法及時獲得真實、可信、一致的信息解釋以及缺少基本的安全常識,并造成旅客無法據此做出合理、正確的行動選擇的后果。從2015年1月“昆明開艙門事件”件開始,到2015年5月間有12件“開艙門”事件在網絡中被公眾激烈討論,主流媒體在報道事件的同時也普及了相關民航安全知識,通過熱點問題在網絡中的探討將相關民航安全以及法律知識傳播于廣大社會公眾。由于網絡輿論對民航安全知識的推動作用,從2017年至今,旅客“開艙門”事件僅發生兩起,不文明行為較輿情發生時大大減少。
3. 網絡輿論公開的特性促使民航信息公開
《民用航空安全信息管理規定》中明確規定了民用航空安全信息管理的方法,但是部分民航單位、部門出于自身利益,出現了瞞報、謊報和緩報的現象。而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公眾安全意識的覺醒,網絡輿論可以滲透到民航系統的方方面面,各大網絡公眾平臺可以快速報道近期的民航安全信息,對民航單位形成有效的輿論監督,網絡輿論的直接性和公開性提高了民航單位瞞報、謊報或緩報民用航空安全信息的成本,促使各個單位部門必須按照規定準確如實地按照規定上報民用航空安全信息。
4.網絡輿論促進民航法制建設
隨著民航出乘人數激增,不文明乘機或“機鬧”現象近幾年來屢次發生。這些事件的處理過程以及結果通過網絡被公眾所關注。對于“機鬧”不文明乘機事件處理方式,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中都有所依據,但是就旅客而言,并不清晰地了解自身不文明行為可能帶來的后果以及處罰。在近幾年一系列不文明乘機事件發生并通過網絡進行傳播后,受到公眾的強烈關注并激起了熱烈討論,相關的處理法律法規也借此機會得到了廣泛地傳播,提高了社會公眾對相關法律規章的認識,為加強民航法制建設提供了良好的條件。與此同時,網絡輿論強烈探討所形成的輿論壓力加快了如“旅客黑名單”等制度的建成,對民航法制建設起到了推動作用。
三、網絡輿論對民航安全的負面影響
1. 網絡輿論的公開性與部分民航信息的保密要求產生矛盾
民航業的敏感性機密性與網絡輿論要求的公開性相矛盾。民航行業負擔著大量旅客的人身安全,在空防以及應急設施等方面具有很強的機密性,部分設施或流程不適合向公眾公開,而網絡輿論公開性會產生使民航單位公開各種信息的壓力,加大了部分涉密民航安全信息保密的難度,甚至對民航運輸的安全運行造成嚴重干擾。例如6?29新疆和田劫機事件后,有媒體詳細報道了空防預案中的涉密細節;德國之翼空難后央視報道了駕駛艙艙門的開啟密碼和空防暗號;乃至簡單的手機拍照并上傳至網絡的行為也可輕易使保密信息公開。這些網絡輿論的泄密行為對民航安全形成了巨大的風險。
2.網絡輿論的偏差對民航安全工作產生干擾
民航安全工作是一個專業而復雜的系統,有其自身運作的邏輯和程序。而網絡輿論中的社會公眾在對熱點問題關注時,易將自身日常經驗甚至一些偏激、非理性的觀點代入其中,直接質疑或挑戰某些民航工作的規章制度。如上海浦東機場出現旅客攔機事件后,網絡輿論未譴責危害民航安全的旅客,反而指責正常操作的航空公司,短時間內造成國內“攔飛機”事件多次發生。在網絡中部分非專業、非理性言論的煽動之下,網絡輿論的態度易與民航安全工作的專業性產生沖突,對民航安全產生不利影響。
3.網絡輿論對事故調查和救援產生壓力
2015年在臺灣復興航空客機墜河事故發生之后,復興航空于調查中故意對特定媒體揭露應保密的飛航事故調查相關數據,意在透過媒體報道挑起輿論施壓調查機構;甚至有所謂的“專家”聲稱機長精湛的技術挽救了大部分乘客,調查結果卻表明機長錯誤地關閉發動機是事故的原因;部分媒體質疑救援力度,建議使用直升機吊起殘骸,結果造成飛機二次解體。網絡輿論在事故調查過程中的導向對調查組織形成壓力,影響事故的救援工作和事故原因的分析,干擾事故調查的進程,對民航安全造成了負面影響。
四、應對網絡輿論的措施
在當前的時代背景之下,網絡輿論提高對民航的關注是一種勢不可擋的趨勢,這對民航安全來說既是機遇也是挑戰,對于民航企業或部門如何抓住機遇、迎接挑戰,本文根據網絡輿論對民航安全的影響提出以下三條建議。
一是要依法維權。對網絡謠言、惡意傳播等影響民航安全的行為,堅決運用法律武器,依據民法、刑法的相關規定起訴,正確引導輿論走向。
二是要加強合作。進一步完善信息收集、專業評估、對外發布額輿情應對機制,討論建立民航發言人制度,同時加大與各官方、民間相關媒體的合作,及時公開不需保密的民航安全信息,對突發危機反應迅速、高效處置。
三是要善用平臺。利用微信、微博等新興自媒體平臺已經傳統的門戶網站,提供及時、客觀和真實的信息,傳播民航安全知識,樹立良好的行業形象。
參考文獻:
[1]程明,梁文娟.民航安全狀況與社會經濟指標關聯分析[J].中國安全生產科學技術,2016(01):158-162.
[2]王永剛,吳潘根. 民航安全中人的因素研究方法綜述[J].中國安全科學報,2010(01):84-89
[3]孫瑞山,汪磊,劉俊杰. 中國民航安全發展及展望[J]. 交通信息與安全,2016(04):1-5
[4]高智華. 打擊危害國際民航安全非法行為的國際公約與我國刑法相關規[J].河北法學.2009(01):45-50
[5]崔振新,杜曉雨. 中國民航安全信息傳播效果分析[J]. 安全與環境工程,2016(02):7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