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奇
摘 要: 我國不少小城鎮排水系統均為雨污混流,受管網客觀條件約束,使得鄉鎮污水處理站進水濃度偏低,從而影響活性污泥培養。以某鄉鎮污水處理站為例,介紹了在低濃度進水條件下活性污泥培養及工藝調控,為運行管理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
關鍵詞: 低濃度進水;污泥培養;工藝調控
1.工程概述:
該污水處理站主要處理鄉鎮生活污水,設計處理水量6000m3/d,采用“粗格柵+細格柵+旋流沉沙池+CASS+過濾”的二級生物脫氮除磷工藝。出水執行《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染物排放標準》(GB18918-2002)中的一級A標準。
1.1設計參數
1.2工藝流程
工藝流程如圖1所示
2.培養工作
2.1.1水質分析
該污水處理站所在鄉鎮排水系統不完善,存在雨污混流,雨季大量雨水和地下水混入污水管網,污水難以集中收納,加之鄉鎮居民小區修建時大多建有化糞池,從而使得進廠水質、水量低于設計標準。經水質化驗該污水處理站實際平均進水量為4500m3/d,COD為40~70mg/L、BOD5為20~30 mg/L、NH+ 4–N為6~10mg/L、TP為0.6~1.5mg/L,原水中微生物所必需的C、N、P等元素嚴重匱乏,這使得活性污泥的培養增加了難度和培養周期。
2.1.2方案制定
根據進水水質化驗結果,考慮到原水中營養元素不足問題,培養采用接種方法,所用污泥為附近污水處理廠剩余污泥。4池同時進行,所需的污泥量較大且不具備可操作性,污泥負荷也會隨進水水量減小而降低,因此,綜合各影響因素考慮對1座反應池污泥進行培養,待運行穩定后再進行余下反應池污泥培養工作。根據設計參數MLSS濃度和反應池容積,對反應池內總懸浮固體量進行核算得知,需要投加含水率75﹪的污泥12t。為保證污泥培養馴化工作順利完成,污泥投加分兩次完成,第一次為培養初期注泥8噸,第二次為25天后注泥4噸。所收集污水水體中砂量較小,為確保進入主生化段原水濃度,培養前將旋流沉砂池進行超越。
2.1.3培養過程
起始階段原水經預處理系統進入反應池,待池液位略低于正常水位時開始進行供氣,此時應注意風機供風量調節,在曝氣的同時向池內投加污泥8噸(分2d投加),投泥階段應加大反應池供氣量確保池內攪拌強力,防止污泥在池內堆積,投泥完成后適當降低供風量,防止因剪切作用使污泥細碎以及曝氣過量出現內源呼吸現象。悶爆開始階段池面出現大量白色泡沫,且污泥色澤偏淡,隨投泥量增加泡沫逐漸消退,悶爆5天后池內MLSS增長至2700mg/L左后。通過鏡檢及SV30觀察,污泥絮體較大、結構緊密,污泥絮凝沉降性能良好,上清液中有少許懸浮物,菌膠團穿插少量絲狀菌,微生物主要以固著型纖毛蟲為主,游動型纖毛、鞭毛蟲較少。
自第六天開始進入12h周期運行(進水曝氣9h,沉淀2h,潷水1h),運行期間每5天對進水曝氣時間進行縮減,直至4h小時周期。期間監測各項出水指標,為正常運轉提供可行性依據。
到第24天時,觀察污泥絮體明顯減小,污泥分層時顆粒沉降變慢,池內MLSS濃度出現降低。
到第25天時,繼續投加污泥,確保在進水有機物濃度偏低,池內微生物還未完全適應新的條件,短時間無法迅速增殖;污泥出現內源呼吸現象,生化池中可溶、不可沉降的和可沉降的可生物降解有機物隨出水流走,揮發性懸浮固體減少的情況下,使反應池污泥濃度得到提升。
按照上述周期(4h)運行30天后,污泥濃度穩定在2500mg/L,此時僅出水TP指標有所波動,其它指標均優于設計標準。由于生物除磷要求微生物始終保持在對數增長期,且對剩余污泥量的排放較高,低濃度進水使泥量增長緩慢,無法進行大量排泥。為確保出水全指標達標排放,故而采用化學除磷方法。通過近2月時間調試,成功實現了低濃度進水條件下的污泥培養,出水各項指標均優于《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染物排放標準》(GB18918-2002)中的一級A標準。
3.工藝調控
3.1 系統污泥量控制
該站進水濃度遠低于設計標準,污泥增長緩慢,如果按照設計污泥齡控制剩余污泥排放,會出現“流失泥齡”現象即:硝化細菌的增長速率低于由排泥流量決定的硝化細菌增長速率,那么硝化細菌就不能在系統中生長下去,硝化反應就不會發生。通過核算,實際污泥齡應遠大于設計值,在實際操作中采取不控制泥齡,只控制系統中的污泥量,通過SV30進行剩余污泥排放,例如,當SV30大于20ml/L,則排放污泥直到SV30達到20ml/L。
3.2溶解氧控制
運行期間出水總氮一度升高,經分析,由于進水COD負荷偏低,導致反應池溶解氧濃度高,反硝化不能完全進行,以總氮(總凱式氮+硝酸鹽)的形式隨出水流出。低溶解氧濃度會降低硝化反應速率,在硝化反應不受影響的前提下,供風量盡量保持相對較小狀態,使混合液溶解氧濃度不低于在2.0mg/L,運行一周時間后出水總氮降至5.0mg/L左右。
3.3運行周期控制
受排水系統影響實際進水水量波動較大,雨季進水水量在6000 m3/d左右,而在枯水季節日均進水量僅能達到設計值的60-70﹪,連續進水期間由于來水量受限,反應池液位出現未能滿負荷情況,各反應池污泥負荷偏低。為保證反應池正常穩定運行,期間延長運行周期,使進水段時間增長,同時降低供氣量防止污泥因曝氣過量導致老化解體。
4.結語
①低濃度進水污泥培養周期較長,培養期間污泥投加量需按照設計參數進行核算,并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分次投加。
②預處理設施對BOD有一定的去除能力,根據水質情況選擇是否對預處理設施進行超越,以保證原水濃度。
③低濃度進水情況下反應池所需供氣量相對較小,污泥易堆積從而使得MLSS濃度下降,應根據運行情況找到適當供氣量,滿足反應池最小攪拌強度。
參考文獻
[1]《城鎮分散型水污染物減排實用技術匯編》,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9年1月第1版.
[2] 王長生,傅金祥,張萍,等撫順市污水處理廠活性污泥培養馴化與啟動調試〔J〕.中國給排水,2003,19(4):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