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麗
摘 要: 文章從更新教育觀念, 改善辦學條件,提高服務能力,拓寬服務形式和內容,等幾個方面分析了高職社會服務策略,并指出實現職業教育的社會服務功能的保障措施。
關鍵詞: 職業;服務;建設
高職院校作為一種高等教育機構,以直接為社會經濟發展服務、為產業部門培養各類勞動力為辦學宗旨,與普通教育相比,其服務社會的功能的更為突出。
高等職業院校的社會服務主要任務是向區域和行業提供技術應用型和高技能型的人才培訓與培養,提供技術創新、推廣和服務,實施先進文化的傳播和輻射,使學校成為區域的技術技能培訓中心、新技術的研發推廣中心、區域學習型社會中心,具有鮮明的區域性和行業性特征。在社會服務實踐活動中形成較為穩定的、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可推廣借鑒的社會服務樣式。職業院校的社會服務模式依據自身特點加強學校與企業、社區、部門的合作,形成適應區域經濟發展建設需求,滿足企業行業需要,并具有示范輻射作用,實現文化理念創新和傳播的組織之間的作用關系。不同的院校由于地域、經濟、環境、專業設置的不同而各自有不同的模式。積極探索適合自身發展的社會服務模式是高職院校通過實踐考慮的首要問題。
在職業教育社會服務功能建設方面可以考慮以下策略:
一是更新教育觀念, 樹立“融于社會,服務社會”的理念。高職教育作為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理應樹立為社會服務的辦學理念,地方高職則應樹立為地方服務的辦學理念。立足區域經濟,關注行業、企業發展前景,更新知識、技術,主動為企業解決實際生產、生活中的問題。并注重經驗向知識的轉化,提供及時的理論指導和技術示范。
二是改善辦學條件,提高服務能力。提高服務水平,樹立“質量是硬道理, 科技是軟實力”的品牌意識。注重強化自身的水平建設是突出引領文化、科技的作用的前提。其中師資隊伍的優化組合與培養是更新理念、增強自主創新力、提高服務質量的核心,是提高社會認可度的,建立互利共贏關系的基礎。
三是建立有效的服務機制,保證“為地方服務”能健康運行。完善學校內部動力機制、導向機制、激勵機制、評價機制、分配機制、管理機制,增強學校自身的適應、協調功能。特別是在初期,更要注重建立導向和激勵機制,使服務的方向與辦學方向和區域社會經濟結構一致,由個體型服務向追求總體效益轉變。學校要建立相關激勵政策引導和鼓勵教師在社會服務中多作貢獻,為教師服務區域創新搭建平臺,把分散的合作匯聚成
四、拓寬服務形式和內容,挖掘服務潛能,從注重資源充分利用到推動優勢整合,促進科學配置。人才培養多元化:根據市場需求提供學歷與非學歷培訓、長期和短期培訓、全日制與業余培訓以及員工分層次培訓等各類的形式的培訓,為區域、基層和廣大城鄉提供更多人才;科技服務多樣化:以各具特色的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為依托,密切聯系企業,實施技術指導、技術轉讓、技術入股等多種形式的科技服務是高職院校服務區域社會的重要內容;信息服務多層化:建立信息網絡,不僅只停留在對信息進行搜集、整理、傳播的層面,還應利用自身的專業優勢對信息系統進行分析、加工、整合,繼而進行理論提煉和實踐的創新,包括調研服務、廣告策劃和決策參考等;文化資源多面化:包括設施共享、社區文化建設、居民服務及校企文化的融合創新等。
實現職業教育的社會服務功能,需要擁有先決的保障條件,構建職業教育社會服務機制,健全多渠道的投入機制,督促政府履行發展職業教育的職責,加強政府參與機制。
1激勵機制
構建職業教育社會服務機制,提高服務效益。注重建立激勵機制,建立相關激勵政策引導和鼓勵教師在社會服務中多貢獻自己的力量,為他們服務社會搭建平臺。
建立社會服務的激勵機制,就要調動教師的積極性,激發他們的潛力。一是職業院校領導要關心、尊重教師,及時了解和掌握教師的情況,幫助他們解決生活中的困難,激發他們的工作熱情。二是要給教師和科研人員的項目研究提供充足的資金和完善的設施。三是要鼓勵教師積極開展科研工作、撰寫論文、出版專著、申請專利,將為社會服務的教師和科研人員的成果,作為職稱晉升和年度考核獎勵的條件之一。四是鼓勵支持教師深入企業,頂崗實習,為企業和社會提供全方位的服務。
2政府參與機制
政府要切實履行發展職業教育的職責。把職業教育納入經濟社會發展和產業發展規劃,促使職業教育規模、專業設置與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相適應。統籌中等職業教育與高等職業教育協調發展。健全多渠道投入機制,加大職業教育投入。由此可見,政府的參與對于發展我國的職業教育尤為重要。我國的職業教育體系尤其需要國家的主導,需要政府在發展政策上的宏觀調控保障。首先必須進一步強化我國職業教育體系的經費保障。在分配的原則上,政府應加大職業教育的經費投入。其次,政府應出臺相關扶持政策,讓盡可能多的企業、行業協會積極參與到職業教育中來,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實踐機會。
目前我國高職院校的社會服務還沒有成熟的社會服務模式體系和機制。現有的社會服務模式還都處在形成時期,例如:基于校本的實踐教學資源開發,各類型的職業技能培訓,校際間對口支援,校企合作的科技服務以社會實踐基地為依托的校外公益性社會服務等這些模式在當前發展的階段能夠較好體現高職院校實現社會服務的思路,也起到了示范輻射的作用。但沒有體現和真正的挖掘、培養學校的社會服務能力。在滿足社會的需求層面尚需完善自身水平,在引領技術,對社會需求做出迅速反應并提供指導和培訓,在校園文化、社會文化、企業文化融合和傳播方面的作用還都沒有得到充分的發展,有待加強針對性的引導和培育。
參考文獻
[1]顧準. 關于高職專業社會服務能力建設的探索[J].《職教論壇》 2012(29) .
[2]孫華.高職院校社區管理與服務專業建設的實踐探索[J].《機械職業教育》.20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