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_Jenny喬

最近,匯豐銀行發布了一份全球教育支出調查報告。小學到大學的教育花費上,中國香港以超過世界平均水平3倍的13.2萬美元高居榜首,新加坡、中國臺灣和大陸分別以7萬、5.6萬、4.3萬美金位列第三、第五和第六。報告還顯示,82%的家長已經做好為孩子的成功做出犧牲的準備,超過三分之一的中國父母已經完全喪失了自己的個人時間。在教育問題上,中國父母又一次碾軋了世界。可即便如此,仍然有超過七成中國父母擔心自己還沒有為子女做到最好。
無獨有偶,最近一篇《月薪三萬,還是撐不起孩子的一個暑假》的文章在朋友圈瘋傳。一位當高管的媽媽,月薪三萬,可因為孩子一個暑假就花了三萬五,她連新衣服都不敢買。于是,當人們問為什么中國人都不愿意生孩子,答案無一例外:貴和累。傾家蕩產幾乎成了中國式教育的代名詞。可父母的付出和犧牲卻沒有換來熱氣騰騰的好日子,反而造成了很多親子關系的困局。
我從不懷疑父母對子女無條件的愛,可犧牲不是愛,是糊涂。以愛之名的保護,其實是一種剝奪,它剝奪了孩子人生中最重要的兩種感受:滿足感和邊界感。
根據德國心理學家埃里克森的“新精神分析的人格理論”,孩子從1歲起,就會形成關于自我的觀念,3歲就會進入自尊期,開始尋找自我價值。而在這個時期里,父母對孩子的過度幫助,就會讓他們覺得自己無能為力,從而產生挫敗感。
孩子渴望的是被需要和被肯定的感覺,而這種感覺來自于獨立完成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或者伸出援手為他人提供幫助。而在很多中國式家庭里,孩子卻只是問題的制造者。
以孩子為中心的中國式家庭里還有另一種危險:孩子沒有界限感。孩子摔倒的時候,我們立刻飛奔而去,扶起孩子,排掉他身上的塵土,用各種方法哄他開心。孩子背不動書包的時候,我們想也不想,就伸手接過那個并不沉重的書包。全能父母的跨界幫助,很容易讓孩子把自己本該承擔的責任,當作是父母的義務。
所謂界限感,就是自我和他人的差別。缺少界限感的孩子,因為分不清自己的感覺和別人的感覺,所以常常以己度人,分不清人際交往的邊界。
姨媽家有個從小被寵大的妹妹,從上學到生活,所有的事情都由父母打理,甚至工作都是爸爸托人找的。她每次到我家串門,只要看到桌上的好東西就會開始隨意擺弄。我關緊的房門,她更是如入無人之境。有一次,爸爸從日本帶了一盒包裝精美的和果子說給姨媽和姨夫嘗嘗,表妹想也不想就當著我們的面,把盒子打開,說自己先嘗嘗,絲毫沒有覺得不妥。
她經常抱怨身邊的人對自己不好,總是喜歡評論別人的選擇。人際交往中,困難重重。
小時候沒有被尊重界限感的孩子,長大之后,也不會懂得尊重別人的界限感。亨利克勞德在《為孩子立界限》一書中說,父母一旦產生對孩子的依賴,孩子不僅得不到適當的管教,還學會了“把愛收走,就可以得到想要的”這種功課。他們在用情感威脅父母,以得到自己想要的,而聰明的父母都懂得如何溫柔卻堅定地說不。
有一次和朋友出去吃飯,她帶著兩個八歲的雙胞胎兒子。男孩在這個年紀特別煩人,這兩個孩子也不例外,坐在后排不停地吵鬧,朋友果斷地把車停在了一邊,認真嚴肅地跟孩子說:
你們太吵,影響到媽媽開車了。如果你們再吵,我就不開車了。兩個孩子立刻安靜了下來,朋友開動了汽車。可很快就原形畢露,朋友又一次堅定地停下車。幾次下來,孩子就學會了控制自己的情緒。
父母對子女的愛,并不是越多越好。合理地設置界限,才是愛孩子最好的方式。

當他知道自己的行為會帶來什么樣的后果,他們才會管理自己的行為。孩子并沒有我們想象中脆弱,而父母要學會在孩子面前示弱,讓他們像闖關一樣幫你來解決問題,當他們幫你做事的時候,才能找到被需要的感覺。
在中國式家庭里,父母不是付出得不夠,而恰恰是付出得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