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_張宏杰
嘉慶年間天理教起義規模雖然不大,卻因為起義軍傳奇般地攻入紫禁城而垂名青史。起義總首領林清的命運轉折,生動地向我們演示了民間宗教是如何“變廢為寶”“點石成金”的。
林清于乾隆三十五年(1770)生于北京近郊,父親是一名衙門里的書吏。他的前半生幾乎完全是由大大小小的失敗串聯起來的,這些失敗之間甚至沒有什么緩沖地帶。因為不是讀書的材料,在十七歲那年,父親把他送到一家藥鋪里當學徒。三年學習期滿,他學了點中藥知識,于是走上了社會。
林清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三里河一個藥店里當伙計,本來這是一個不錯的職業,卻因為他剛走上社會就染上了嫖娼的惡習,得了梅毒,長了一身的毒瘡,被藥鋪逐出。他的第二份工作是在順城門外大街打更。這一般是老頭們干的活兒,不過好處就是,打更都是深更半夜出來,不怕人瞧見他的毒瘡。不久之后,父親去世,他的毒瘡也好得差不多了,就回鄉頂替父職,任黃村巡檢司書吏。書吏雖然工資低微,有的甚至沒有工資,但是因為充當著官僚體系與民間社會的連接劑,擁有操縱潛規則的空間??上Я智灏l財之心過于操切,當上書吏不久,他就因為私扣民夫工資而被革退。
這是他第三次失業。被“開除公職”之后,他并不服輸,決定自己創業,用沒被官員查出的那部分貪污款與他姐夫一起在黃村合伙開了個茶館。一開始,他很賣力氣,茶館經營的勢頭不錯。怎奈他做事只有三分鐘熱度,事業剛開頭,就陷入賭博之中,不久把本錢輸得精光,被姐夫攆了出去。這是他第四次失業。
遭遇了連續三板斧后,他對人生并沒有失去信心,他的長處就是從不服輸。懷著“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悲壯,他偷越邊墻,潛入滿清皇帝們圈為禁地的熱河。在那里他憑著一張三寸不爛之舌和曾經經管河務工程的工作資歷,獲得了一位管理皇家工程的“汪巴大人”的信任,參與管理“布達拉石作工程”。工程項目自古至今都是貪污腐敗的最佳渠道,這次工作是他職業生涯中最成功的一次,很快他就賺了一大筆錢,衣錦還鄉,大搖大擺地在人們驚訝的目光中回到了黃村。
然而好景不長,財主日子沒過幾天,賭博和嫖娼很快把這筆錢敗光了,他再一次成了窮人。于是他再度外出,南下蘇杭。在蘇州他謀到了一份在“四府糧道衙門”當長隨的工作。只是,他又一次因為過于大膽地貪污枉法而失業。這是第五次。這次失業的后果十分嚴重,因為這是遙遠的他鄉,舉目無親,他連家都回不了。想來想去,只好靠記得的幾個藥方當上了游方醫生。游方醫生其實比乞丐強不了多少,居無定所,饑一頓飽一頓。沒辦法,他平生第一次當了苦力,在糧船上給人拉纖。這份工作的好處是他可以沿運河一路北上,回到北京。不過當糧船到達北京時,他已經形同乞丐。

清仁宗嘉慶帝畫像
回到北京之后,他又賣過鵪鶉,當過鳥雀鋪店員,也因為好吃懶做,都沒干長久。還因為將鳥雀店本錢花光,險些被人送官,只好灰溜溜回到黃村,落腳在外甥董國太家??偨Y前半生,林清換了十來種工作,除了在熱河的那次外,基本上都以失敗告終。這一方面固然說明“大清盛世”中社會底層的生存狀況并不如王朝自己宣傳的那么安穩,另一方面也說明林清本人性格中存在著致命的缺點:好逸惡勞,性情浮躁,做事沒常性,大手大腳,花錢散漫。
直到加入民間宗教后,這個“屢戰屢敗”“百無一能”的“廢人”的命運才發生了一百八十度的重大轉折。嘉慶十二年(1807),三十七歲的林清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加入了榮華會(即“八卦教”中的坎卦教)。
我們沒有足夠的證據證明林清加入榮華會是因為真正的信仰,《靖逆記》說“清之初入教也,意圖斂錢,無大志”。然而林清馬上就發現他終于找到了適合自己的終身事業。他發現他簡直就是為宗教而生的,他具有成為一個偉大民間宗教家的一切條件:第一,他有極好的口才?!毒改嬗洝氛f“清有口給”,知道怎么講教理講得深入淺出而又神乎其神,非常適合傳教和辯論。第二,他見多識廣,腦筋靈活,又生性慷慨,善于結交。第三,他略懂醫術,而免費治病是民間宗教傳教的最好方式。他經常走街串戶,以行醫為名進行傳教活動,比一般人更容易獲得成功。
所以入教不久,他在教內地位就節節上升,迅速取代了原來的教首郭潮俊。林清做事有魄力,敢闖敢干,在他成為教首后,因他“有大刀闊斧和勇于進取的作風,從而改變了以往教門的保守勢態。使坎卦教不再屯于大興縣農村、鄉鎮的一隅之地,走向了北京內城、京邊諸縣以及直隸地區;教徒也從單一的農民,發展到各個階層”。林清雄心勃勃,很快就依仗實力,統一了這一區域范圍內的白陽教、紅陽教諸教派,成了冀魯豫三省交界處最大的宗教首領。教徒們認為他是“文圣人”“就同孔圣人一般”。他向每個教徒收取“根基錢”,迅速成為巨富,過上了“食有魚出有車”的生活。
林清第一次嘗到了真正的成功滋味。他在民間宗教中,不但獲得了溫飽和金錢,更重要的,是獲得了地位、尊重和信任,體會到了以前世俗事業中從來沒有體會過的成功感。人們驚訝地發現,原來的二流子林清幾乎變了一個人。他不再賭博,也不再嫖娼,舉手投足,完全是成功人士的模樣,渾身上下,一派威嚴的“圣人”風度。

林清畫像
中國歷史上農民起義雖然千千萬萬,成功的不及萬分之一,主要的原因不在于“反動勢力的強大”,而在于革命者出人意料地缺乏能力。
因為想登基坐殿,享受帝王滋味,在嘉慶十六年左右,林清就和骨干們準備起義事宜。他們早早地定下了起義時間,那就是兩年后的嘉慶十八年九月十五日午時。一般來說,起義需要根據當時的形勢因勢利導地決定時間地點,為什么早早就決定了兩年后某一天的具體時日呢?原來,嘉慶十六年八月,“彗星出西北方”,教首們認為“星射紫微垣,主兵象”,從而推算出起義日期“應在酉之年,戌之月,寅之日,午之時,故以十八年九月十五日午時起事”。(《靖逆記》卷五,《李文成》)
嘉慶十八年(1813)七月,林清召集骨干力量在河南道口召開了一次會議,部署起義事宜。他們議定,京畿和直、魯、豫三省于九月十五日同時舉行反清起義,起義軍總人數數萬,由林清、李文成、馮克善分別奪取紫禁城、河南、山東,然后李、馮率師抵京,與林清會合,共同坐殿。然而,由于目光短淺,組織松散,領導無力,這次起義進行得毫無章法,最后以慘敗告終。
我們先來看看山東的起義。山東教徒按計劃準時于九月十五日午時舉行了起義,趁著清朝地方官員毫無準備的機會占領了兩座縣城。但是在殺了縣官,劫了監獄后,起義軍就忠實地聽從“發財”這一教旨的指導,集中精力于“搶當鋪、錢鋪”,然后“仍出城各分股散逸”,四散而走,清政府的正規軍殺到后,這些革命者很快被消滅了。
河南起義進行得比山東嚴肅認真,并順利攻下了滑城縣城。如果李文成此時揮兵山東,與山東八卦教聯合作戰,本可以掀起翻天巨浪。但是李文成卻率領起義大軍屯守他攻下的這三處城鎮,準備在此建立地上天國。這種“固守老家,等敵上門”的戰略明顯是重大失策。嘉慶十八年十二月底,滑縣城的起義軍在清軍四面包圍下經過了道口、司寨、滑縣三戰輕松被消滅。
直隸起義軍規模最小,組織領導水平也不高,當然也沒逃過失敗的命運。不過,最荒唐的還是這次起義的最高潮,天理教教首林清親自指揮的攻打紫禁城之戰。將三省的起義任務分配好后,林清就開始準備攻占紫禁城,直接到金鑾殿去“坐殿”。令人難以想象的是,這么大的行動,他的準備卻只限召集了一百來人,打造了幾十把大刀,散給會中使用。這就是他的全部準備工作。

清 佚名《攻占圖》

1813年,農民軍殺入皇宮,在隆宗門匾額上留下一只箭頭
林清本來的計劃是與李文成北上部隊在北京彰義門會師后,一同進攻紫禁城。然而,因為被困于滑縣,李文成根本沒有派部隊北上。這種情況下攻打紫禁城計劃只能取消,林清卻異想天開,認為有自己的聰明機智,又有太監做內應,僅憑一百來人,奇襲紫禁城也能成功。九月十五日,林清派一百四十多人,兵分兩路,從東西兩個方向“圍攻紫禁城”。然而這個計劃一開始就大打折扣:許多人一邊殺向紫禁城,一邊心里打鼓。結果一路棄刀逃跑者多達七十余人。也就是說,只有七十多人參加“紫禁城之戰”。攻打東華門的三十多人,他們手持大刀沖到門口。守門衛兵大吃一驚,急忙關大門,只有五六個人跑得快沖了進去,其他二十多個起義軍英雄們望著大門只能大眼瞪小眼,然后四散逃跑了。攻進去的這五六個人當然很快“寡不敵眾,慘遭殺害”。
西華門一路比較順利,因為有太監楊進忠在門口迎候,全隊四十多人全都沖進城內。他們不想著肅清宮內守兵,占據要津,控制局面,卻一門心思要奔到金鑾殿上去“坐殿”。所以發生了這樣荒唐的一幕:翰林院編修陶梁正在文穎館中校書,忽聽門外有人喧嘩,出門一看,一伙持刀的農民殺了進來,一見他就問:“金鑾殿在何所?”得知“坐殿”要由隆宗門進入后,他們就一起跑到了這座門前,他們事后供說:“我們的人用兩根杉槁撞門,撞不開。后來官軍隔著門射出箭來,大家都往北跑。出了甬子,見官兵從北來,弓箭刀槍抵敵不住,又回來往南走,到西華門上了馬道?!彼麄兩狭笋R道,登上城墻,打開上書“大明天順”的白色大旗,向外搖動大喊,希望河南同教前來接應。然而,此時河南的起義軍被圍在河南滑縣一帶,離此數百公里之遙,當然沒有聽到他們的聲音。正在宮內讀書的皇次子綿寧得到匯報,急忙集合守軍,用幾支鳥槍把起義者輕松擊敗了。接著又進行搜捕,兩日之中,共有七十二名天理教徒被擒被殺。轟轟烈烈的攻打紫禁城起義,至此徹底失敗。
留名史冊的“林清起義”過程雖然荒唐,但是結果卻非常慘烈。山東僅扈家集一戰就有二千余起義軍被殺。河南死亡更為慘重,道口一役中,起義軍被殺者六千余,被燒死于鎮中者四五千人。整個鎮壓過程中,總計數以七八萬計的起義軍死亡,直魯豫三省交界處數十州縣荒無人煙,像是一片人間地獄。第二年春天,這一帶瘟疫大起,百姓甚至官吏染疫者大半,死亡無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