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崔偉娟 何景林 鄧煒民(廣州涉外經濟職業技術學院基礎部 廣東 廣州 510540)
體育文化一方面作為校園文化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具有相對成熟性和可操作性的特點,對于高職院校校園文化的構建有著重要的作用。體育文化承載著體育行為的內在價值,在中國傳統文化與西方文化劇烈沖突的今天,高職院校高效、便捷、通暢的體育文化傳播模式顯得十分必要。傳統體育傳播模式包括電視、報紙、雜志等,它們各有特色,在各自的時代里盛行一時,然而時過境遷,在網絡新媒體時代里,以微信、微博、微電影為代表的新型傳播模式正在各領域文化傳播中逐步取代傳播模式,體育文化也自然包含其中。與傳統模式相比,微時代背景下的微博、微信、微電影等創新模式具有十分顯著的優勢,越來越受到高職院校師生的喜愛和支持。而當前傳統體育文化傳播模式存在諸多問題,必須對微時代體育文化傳播的特點做深入的探討,在此基礎上,確定微時代背景下高職院校體育文化傳播模式。
本文通過分別對廣州涉外經濟職業技術學院、廣州科技職業技術學院、廣東嶺南職業技術學院、東莞職業技術學院和廣東外語藝術職業學院等5家高職院校展開問卷調查和對部分師生進行訪談,發現傳統體育文化傳播模式在高職中存在缺乏互動參與性、時間滯后性、體育文化建設脫離時代背景和師資力量的相對匱乏等問題。
在傳統媒體傳播方式中,媒體把握著傳播資源與傳播渠道,與受眾之間進行的是單項的,線性的傳播方式,受眾很難與傳播者進行溝通互動,在信息反饋上存在著一定的滯后性。所以傳統傳播模式難以為高職院校學生提供精神上的愉悅感。而在微時代下,微博、微電影及微信等迎合人們需求,在微平臺上,師生不單純是文化傳播的被動輸送者,而是可以分享、關注和互動,能夠及時與傳播者進行信息交流和反饋。在微時代背景下,任何占有網絡資源的人都可能成為信息的傳播者,并可能成為意見領袖。
體育文化傳播的傳統模式不具備實時性,以學報為例,從新聞采摘、學校領導領導審閱、編輯排版校對,直至印刷、發行、流通,需要經歷眾多環節時間上的延遲是無法避免的,在信息消費如此需要及時性的幾天,顯然存在較大的劣勢。
在全國實施“全民健身”、“陽光體育”的背景下,高職校園體育文化建設應該 與“以人為本”、“和諧發展”的主流文化同步。但是,部分高職院校只做到外化于形,而沒有做到內化于心,普遍認為高職體育文化建設就是開展一般性的體育活動,只注重體育課堂教學改革而忽略體育文化的多元化建設;重視傳統文化色彩而忽略現代意識;重視體育環境建設而忽略人的意志、精神的錘煉和重塑,導致學生在認知方面缺乏 歸屬感和認同感,從而影響高職體育文化建設的進一步發展。在網絡信息時代日趨成熟的當下,微信、微博、微電影為代表的創新體育文化傳播模式所帶來的開放性,全面性是對傳統模式的極大補充和完善。
目前,由于部分高職為了突出專業的特色,注重專業課程的發展,對專業課程建設和師資力量的投入較大,忽略了體育教師隊伍的擴大,特別是新媒體師資隊伍建設。加之部分高職院校對體育文化建設缺乏重視,讓本校的體育教師無法得到施展才能的機會,從而阻礙了學校體育教師積極創造性的發揮,致使他們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手段始終落后,他們的體育教育教學研究水平得不到提高,對校園體育文化的傳播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空間上,師生可借助諸多渠道自由發布觀點,大大降低了發聲的口檻;時間上,一天24小時沒有任何限制,只要你想,便可打開電腦,或拿起手機編輯信息,相應的,獲取和交流信息也是同等便利。各大體育賽事上,即使無法親臨現場,只要拿起手機,便可在第一時間通過微博、微信朋友圈獲取相關重要信息。
在微平臺上,每一名老師或學生都是平等的,不再有高低貴賤之分,人人可直抒胸臆,也隨時都可能成為被關注的焦點。老師可以就體育技能發表自己的見解;學生可以就某一場體育賽事發表自己的看法。如2018年世界杯半決賽全部結束,7月15日23:00法國和克羅地亞將會師決賽競逐大力神杯,7月14日22:00比利時與英格蘭隊爭奪第三名,師生可以就此賽事各方球員特長進行討論,以預定那支球隊贏得比賽等。
以手機微信、微博、微電影等新媒體的出現改變了傳統媒體的缺陷,逐漸改變受眾在傳播過程中被動狀態,有效促進了傳播媒介與受眾之間的互動交流。據我國互聯網信息中心的調查結果顯示,截止2017年12月,中國網民規模達到7.72億人,全年共計新增網民4074萬人。其中中國手機網民規模達到7.53億人,與2016年相比增加了5374萬人,網民中使用手機上網人群的占比與2016年相比提升了2.4%,隨著智能手機的推廣和普及,未來手機網民的比例將繼續攀升。極在改善了我國的傳播環境,增加了受眾的主動及互動性,實現了信息傳播的人性化。
在新媒體環境下,體育文化傳播的表現形式與載體都向多樣化方向發展,不再是單純的文字或者圖文式報道,而是可以插人音頻、視頻等信息,這讓體育信息傳播更加及時、快速、全面、立體。而在傳播方式上,微信、微博以及微視頻都是體育文化傳播的新媒體途徑。所以要做好高職院校體育文化的傳播與發展,加強高職院校微平臺建設尤其重要;高職院校要加大微平臺建設的財力、物力、人員培養投入,包括裝備投人(攝影、攝像設備,建立新媒體工作室),還包括對從事新媒體建設的師生提高激勵機制等;要建設一支從事新媒體建設的穩定的師資隊伍,以達到構建完善的欄目框架,豐富欄目的信息內容,增強內容信息的趣昧性、知識性和內涵性,提高對受眾的吸引力。因此,要想提高體育文化傳播的有效性,高職院校應該利用好這些新的媒介載體,全面傳播體育文化。
體育文化在高職院校中傳播的途徑如今多種多樣,包括各類體育組織、體育大眾傳媒等,但是體育文化的傳播形式和內容大相徑庭,微時代體育文化的傳播模式,需要整合體育文化的傳播途徑和資源,促進體育文化的和諧發展。
加強高職院校體育社團相互合作,有利于拓寬校園體育文化傳播的覆蓋面,為學生提供一個廣泛的多邊的交往機會。高職院校的體育文化有很多項目,大部分以該項的名稱后面加上“協會”兩字組成。比如:武術協會、健美操協會、籃球協會、羽毛球協會、排舞協會等等。有時某個協會舉辦晚會,會邀請其他協會的學生表演節目;有時兩個協會一起出一臺晚會。比如:我校2018年5月武術協會與街舞協會曾共同舉辦的“舞武交輝,共創涉外”的晚會,通過學校網絡視頻、微信平臺等推送,對廣大師生也是一場穿越時空永恒記憶的視覺盛宴;一些比賽、活動、晚會,通過視頻轉播、穿越線下線上的微信投票等方式,極大調動學生參與互動的熱情,給人不一樣的感受,不一樣的心境。通過校內廣泛溝通和交流的微信平臺,吸引了較多的學生參與社團活動中,讓參與者在潛移默化中真正得到熏陶和升華,達到校園體育社團建設的目的,有助于推動我校校園體育文化的快速發展。
高職院校體育教師應該加強對網絡知識和新媒體知識的學習,能夠熟練運用微博、微信、博客、論壇等新媒體,豐富體育文化傳播的形式。高職職校還可以利用微平臺來整合有關體育文化的信息,綜合運用視頻、文字、圖片等表現形式來進行課堂教學,加深學生對體育文化的理解,從而促進微平臺環境下體育文化的有效傳播。
另一方面必須加強微信、微博網絡的監督和管理,才能創造出優良的教育環境。一是營造“微平臺”校園文化氛圍。高職院校體育教師要提高“微平臺”下校園體育文化活動中的時代性,鼓勵大學生利用微平臺表達觀點,對虛假不實信息的討論和解疑答惑;適時地舉辦符合時代發展、擁有現代主題的校園文化活動,比如微博攝影評比、微電影拍攝、微商創業活動等。二加強體育文化傳播監管。高職院校應當加強對校內體育文化傳播的監管,對體育文化報道內容質量、體育活動舉辦情況等進行監督和檢查。
要立足于高職院校體育訴求,結合教育實際及個性化需要,將體育文化搭載在體育教學中,運用微博、微信等作為體育教學管理工具,提升體育文化傳播的有效性。
一方面,強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容,另一方面,關注社會熱點、焦點體育問題,采用微信問卷調查、微信查收作業、微博提問等方式提升體育文化傳播成效。
傳統的高校學生教育管理大多中的知識為主,沒有進行課本之外的知識拓展,而“微平臺”的開放性、交互性、及時性等特點,使信息共享平臺與高校學生體育教育管理相結合,實行資源的共享。高校之間也可以實現教育資源的共享,從而豐富高校學生教育管理的內容,拓寬教育空間,提高高校學生體育教管理的實效性。通過微課程,讓學生更加全面直觀地去學習、討論、實踐,不但節省體育課的大部分時間,而且學生樂于了解、喜愛體育運動項目。
在傳統的教育環境下,很難掌握好大學生的思想動態。在“微平臺”中,教育者對大學生在微平臺中提出的問題,進行研究分析并提出對策,能夠做到有的放矢,以便提高高職院校學生教育管理的針對性,還可以參與到平臺中去開展學生工作,進行分析研究,并做出具有正面教育性的回復,或者通過微博私信、微信私聊等方式,直接與學生對話交流,將具有針對性的體育教育信息及時、迅速地傳播給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