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韓天宇 廖啟燕(.甘肅政法學院 甘肅 蘭州 730079;.陜西省體育局 陜西 西安 7006)
甘肅特殊的自然生態環境、地理位置、氣候條件、社會條件,導致甘肅不同少數民族地區生產生活所遇到的困難也不同,這對人的體能、技能、心理等方面要求都不同。因此,自然生態環境對甘肅少數民族體育傳統文化的內容有著重要的影響。
體育的發展影響著環境,制約著體育的運行與發展。探究甘肅地理環境對甘肅傳統體育文化生態的影響,對進一步弘揚甘肅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發展甘肅體育事業有著重要影響。
甘肅地域地貌復雜多樣,山地、高原、平川、河谷、沙漠、戈壁交錯分布。地勢自西南向東北傾斜,地形狹長,東西長1659km,南北寬530km,大致可分為各具特色的六大區域。
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形成和演進,與自然條件息息相關。甘肅少數民族多居住與高山草原牧區,構成了甘肅少數民族體育文化系統中地理文化的因子。哈薩克族、藏族、蒙古族等少數民族由于地理環境的影響與要求,形成了少數民族群眾勇敢頑強、樸實粗獷的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精神,形成了以競技和娛樂為主的傳統體育項目,如馬上項目、少數民族體育舞蹈等,是少數民族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地理環境因素對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形成的起著充分的影響。
甘肅各地氣候類型多樣,從南向北包括了亞熱帶季風氣候、溫帶季風氣候、溫帶大陸性(干旱)氣候和高原高寒氣候等四大氣候類型。年平均氣溫0-15℃,大部分地區氣候干燥,年平均降水量在40-750mm之間,干旱、半干旱區占總面積的75%。在晝夜干旱溫差較大的地域,少數民族群眾進行一些歌舞類的少數民族體育項目,例如鍋莊舞、弦子舞等。在黃河貫穿的地域,生產生活方式主要是自給自足,其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具有農耕體育文化特征。
甘肅省少數民族呈現大雜居、小聚居的特點,由于大雜居的影響,不同少數民族的生產生活中,對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產生、發展、演變起到了相互影響的作用,現今,部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并不是一個民族獨有的,雖然有著部分區別,但主體是一致的。例如,賽馬是藏族、哈薩克族、蒙古族、裕固族的共有項目。摔跤是蒙古族、藏族、哈薩克族的共有項目。同樣小聚居的特點,形成了具有民族獨有的少數民族體育項目。體現在回族傳統拳術、羊皮筏子競渡等。
甘肅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從產生到現在的歷史歷程,民族文化在此過程中一直起到主導作用。多年來,黨和國家始終扶持、積極發展少數民族的體育文化事業,培養從事少數民族體育文化一轉多能型人才,有序開展民族傳統體育活動,舉辦大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活動賽事,結合全民健身計劃的實施,提高少數民族群眾的健康水平,促進民族團結,構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國家鼓勵、支持民族民間傳統體育項目的發掘、整理,傳播、發展民族團結政策對甘肅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發展有著積極的作用,根據從各民族實際情況出發,推動了甘肅少數民族體育文化的發展。
(1)少數民族群眾參與民族傳統體育活動情況。
根據對臨夏回族自制州、甘南藏族自治州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活動情況調查問卷顯示,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活動男性參與度高、女性人口參與度低,在50歲以上和18歲以下人群中,少數民族體育活動參與度較低,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沒有得到良好的開展。在職業構成上,農牧民參與率高,說明少數民族自治州受社會變革影響較少,受到西方競技體育沖擊較小,主要以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活動為體育活動主要內容。
(2)宗教文化對甘肅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影響。
①宗教文化對甘肅少數民族體育文化的積極影響
甘肅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物質基礎、人精神層面存在宗教文化內涵的體現。在古代甘肅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要素與宗教有著密切聯系,少數民族音樂、舞蹈、體育、繪畫等。在各類祭祀活動,包含多項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活動。甘肅少數民族原始宗教文化中祭祀性活動推動了民族傳統體育的普及和發展。同時原始宗教儀式也借助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增強了少數民族凝聚力,提高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難度要求和參與度。
②宗教文化對甘肅少數民族體育文化的消極影響
甘肅部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活動偏離例如娛人和健康的軌道。隨著原始宗教觀念的產生,原始體育活動就逐步遠離人們的現實生活,蛻變為娛神的活動,變得撲朔迷離,給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活動罩上了迷信的陰影。我國舉辦少數民族運動會初期,部分少數民族群眾沒有參賽的意愿,認為祭祀活動中民族傳統體育內容不適于比賽,思想上,受宗教意識的影響與束縛。部分少數民族體育項目存在這師承關系,非本族不受,非親不受,其他民族的體育內容的得不到吸收、發展。
甘肅少數民族體育項目資源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結合各少數民族的民族節日如蒙古族的“那達慕大會”、哈薩克族的“阿肯彈唱大會”,吸引廣大游客到甘肅少數民族聚居地區進行民族體育風情的觀賞旅游和參與娛樂性健身活動,形成“以體促游”的良性互動局面。
甘肅少數民族群眾與民族傳統體育活動的場所以草原山地等自然環境為主,聚居人數最多甘肅首府蘭州是第二主要場所,其次是人群相對集中的寺廟,而學校的體育場所使用率低。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活動空間受到很大限制,學校場地使用率不高,沒有成為學生開展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主要場所,在甘肅偏遠鄉鎮及農村,由于基礎設施落后,體育設施、器材短缺。甘肅少數民族場地場館的建設,應滿足承辦本地區主體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活動意外,實現場地資源優化配置,為更多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活動提供場所。
(1)傳承人日益減少。
隨著就業機會的多元化和其他工作收入逐漸增高,是的原來從事少數民族體育活動的人群的人逐漸減少,原本以民族傳統體育表演作為職業,選擇其他行業的進行就業的傳承人越來越多,不在延續家族傳統。傳承人是保障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發展傳播的基礎,傳承人的減少是導致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體系傳承延續被破壞的主要因素。
(2)傳承范圍過于狹小、傳承手段相對單一。
甘肅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傳承大多是以鄉鎮或其他較小范圍為單位,目前這一傳承方式不利于傳統體育文化的推廣和傳播。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傳承手段直接導致文化生態鏈過于簡單,容易造成生態鏈的斷裂。
通過調查,甘肅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相關開發工作多側重于對某一具體傳統體育活動的開發,由于傳統體育活動文化資源本身的特性決定了它不容易被發現和開發,應重視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所帶來的體驗價值,這種文化價值是不可低估的。
甘肅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誕生于不同風俗習慣、自然地理環境的甘肅少數民族群眾之中,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重要組成部分之一。甘肅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發展可以帶動甘肅旅游業的發展、相關體育產業的發展以及帶動民族產業的發展。但是由于經濟環境、社會條件等因素的制約,使得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活動需要的場地、器材不能得到很好的滿足,制約了甘肅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在群眾體育中的開展;相對于貧困地區,群眾的生活水平沒有保障、體育消費意思的欠缺,從而影響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活動的進行。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發展,來自世界各地的文化通過不通過的媒介、各種手段滲透到我國,外來文化對甘肅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沖擊是不可避免的,一味對外來文化進行狙擊,影響了體育文化生態系統的多樣性,在繼承和發展甘肅少數民族體育文化體系時,積極建立開放式的文化生態氛圍,為甘肅省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提供較好的發展環境。
少數民族所聚集區域多呈現出大雜居、小聚居的局面,因此其文化生態系統呈現出更為多樣化的特點。甘肅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體系要在當今社會得到發展,自身能夠產生造血能力,為其生態系統生生不息的發展提供技術支撐,并且當周邊文化生態環境發生改變時能夠自我調節,從而最終適應環境發展功能是建立在體育學、文化學、社會學等相關學科理論研究基礎之上的,而理論研究的深入則必須依賴于人為科研力度的加大,得益于具備科研能力的機構不斷完善此方面的體系建設。
甘肅少數民族體育項目豐富多彩.蘭州的太平鼓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成功,對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保護起到了積極的意義,同時也提示我們應該將少數民族體育項目列入保護范圍。省內各級政府早已開始重視我省少數民族體育項目的保護、挖掘工作。甘肅有5項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列入了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也有少部分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瀕臨失傳,其發展前景堪憂,急需扶持。各級政府已經加大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支持力度,充分利用社會各方面的力量,繼續挖掘、整理、開發少數民族體育項目,繼承和發展甘肅省少數民族傳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