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曉波(云南中醫學院 云南 昆明 650500)
道家養生學認為,人善心靜,養血益氣,善待他人不僅能令人氣血暢通,美容養顏,而且可以益壽延年。陰陽學說屬我國古代哲學思想的范疇,是古人認識萬事萬物的方法綱領。毛澤東在《矛盾論》中也談到古人所講的“一陰一陽謂之道”。據此,可以說矛盾其實就是陰和陽的失衡表現。八卦對國人而言雖不陌生,但能解其要者卻不多見。易道哲學解釋,認為宇宙的本源就是陰陽。由無極而太極,再由太極生兩儀,兩儀變四象,四象化八卦。世間萬物的生成演化,都離不開陰陽消長這個根本道理,聞名全球的中國太極圖精妙絕倫地說明了宇宙間千變萬化的事物總是負陰抱陽的矛盾統一體,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陰陽互抱,物極必反,循環往復,無窮無盡。從養生學的角度而言,人體五臟六腑無時無刻不在尋求陰陽平衡,這個過程,就是矛盾不斷演變轉化以達統一的過程。根據“天人合一”的思想,人體就是一個小字宙,陰陽均衡時身強體健,思維流暢,事業通達在情理之中。歸根結底,做人做事一定要懂得陰陽,遵循自然規律,得道者方能萬事如意、常盛不衰。本研究通過對道家養生思想現代意義的探究,對傳統體育養生理論及實踐奠定基礎。
道家的核心思想是以求道為主要目的。道家認為的道是一種至高無上的境界。后人信對其總結為這幾個方面:天人合一、順應自然、清心寡欲、和諧存在。
道家是中國春秋時期戰國時期諸子百家中最重要的思想學派之一。西漢初年漢文帝、漢景帝以道家思想治國,使人民從秦朝苛政之后得以休養生息。歷史稱之為文景之治。先是提出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再是遵從道家思想。雖然道家并未被官方采納,繼續在中國古代思想的發展中扮演重要角色。魏晉玄學,宋明理學都揉合了道家思想發展而成。道家提倡“自然無為,與自然和諧相處”一般認為是道家思想的特征之一,是幻想通過各種養生修煉而達到長壽不死,因此開創了中醫養生學,或從考察養生學源流的角度說,壽命的無限延長說,即源自哲學,特別是老莊學說。著名的中國科學史家李約瑟在其《中國科學技術史》中強調指出:“道家思想乃是中國的科學和技術的根本,研究道家思想體系對于了解全部中國科學技術是及其重要的”。但他也同樣認為,“道家思想從一開始就迷戀于這樣一個觀念,即認為達到長生不老是可能的”;“道家迷戀于肌肉堅實、膚色豐美的青春,他們相信可以找到能夠用以遏制衰老過程或返老還童的技術。”可見,李約瑟乃至許多科學史家都自然而然地將追求不死成仙的思想和服食、導引、房中、行氣等各種具體養生方法的起源歸之于道家和道家思想體系。道家思想中“清靜無為”、“返璞歸真”、“順應自然”、“貴柔”等主張,對中醫養生保健有很大影響和促進。
清凈,在這里主要指的是心神寧靜;無為指的是不輕舉妄動。具體地說,就是《道德經》所說的“少私寡欲”。這種清凈無為以養神長壽的思想,一直為歷代養生家所重視,浸透到養生學中養精神、調情志、氣功導引、健身功法等各方面。
老子在實際生活中觀察到,新生的東西是柔弱的,但卻富有生命力;事物強大了,就會引起衰老。他在《道德經》中指出:“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如果經常處在柔弱的地位,就可以避免過早地衰老。所以,老子主張無欲、無知、無為,回復到人生最初的單純狀態,即所謂“返璞歸真”。
莊子養生倡導去物欲至虛靜以養神,但也不否認有一定的養形作用。《莊子·刻意》說:“吐故納新,熊經鳥伸,為壽而已。此道引之士、養形之人,彭祖壽考者所好也”。由此可見,我國古代的導引術是道家所倡導的,從其產生開始就是用于健身、治病、防病的。道家的自然養生思想對后世影響極大,歷代都有眾多的崇拜者和繼承者。他們一方面身體力行,體驗效果,同時還闡述發揮補充老莊養生思想,撰述著作,指導后人。
武術根植于數千年華夏文明活土中,蘊含著東方哲學思想,在武術發展的歷史進程中深受道家陰陽學說的影響。陰陽:原指白晝與黑夜和陽光的向背而言。《說文通訓定聲》曰:“(陰)者見云不見日,(陽)云開而見日。”易曰:“一陰一陽謂之道。”老子曰:“萬物負陰抱陽。”說明了陰陽是兩種對立而統一的矛盾體,他們互相運轉、交替的作用是宇宙變化的根本規律。中國武術史上較早采用陰陽學說來闡述技擊制勝之道的是莊子,他說:“且以巧斗力者,始乎陽,常卒于陰,大至多奇巧。”以后歷代武術著作大多把陰陽學說納于武術理論中。本文試從武術理論與道家陰陽學說;武術技擊與道家陰陽學說;武術養生與道家陰陽學說三個方面談一點個人之見,有不正之處望同道指正。
道家陰陽學說從來就在武術理論中占有重要位置,《易經·系辭》上傳中說:“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太極圖是混元體,半黑半白,中間是一條S形弧線分為兩個陰陽魚。白色象征陽,黑色象征陰,陰陽各半。陰中有陽,陽中有陰,表明在常規條件下陰陽是相互糾纏和依賴,各自一方,均以對方為自身生存發展的條件,共存共榮。在特殊條件下陰陽互相抗爭,一方從大到小,則另一方從小到大,陰極陽生,陽極陰生,陰陽互化,以求達到陰陽動態平衡。并指出“生生之謂易”、“一陰一陽謂之道”、“剛柔相推而變在其中”,認為太極是派生萬物的根源。內家拳的創始人將太極陰陽圖引入了拳技,并提出“太極者,無極而生,動靜之機,陰陽之母也”的理論基礎,追求:“靜中觸動動猶靜、因敵變化示神奇”的境界。形意拳“兩儀歌形意之源,太極乃生陰陽母,動分靜含兩儀輔”;八卦掌轉掌歌曰:“內講氣功分三節,外有手法分陰陽”,強調走“為百煉之母,走中陰陽俱合,形神兼備,內外合一,并具備剛柔、虛實、顯藏等相反相承的特點”少林武術亦貫穿陰陽變化的觀念:人一身矗立之間,需陰陽配合,方知陰來陽破,陽來陰破之妙,若不明陰陽,則無變化之妙,而有呆鈍之嫌。再如:內外兼收,動靜結合,剛柔并濟,虛實兼備等武術術語,無不以道家陰陽學說為依據,力圖完整解釋武術的東方哲學特征。
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人們在溫飽之余,開始注重生活品質。生活的舒適、心情的愉快、身體的健康逐漸成為人們日常生活關注的重點,養生保健之道正成為現代社會人們追捧的對象。《黃帝內經》與其說是一部醫學著作,不如說是一部養生名典,其中“不治已病,治未病”堪稱預防養生的最早論述,其“法于陰陽,和于術數”被歷代體育養生家封為圭臬。具體分析了《黃帝內經》的體育養生思想,包括《黃帝內經》體育養生的原則:天人合一,順應自然;形與神俱,攝神為先;動靜結合,勞逸適度;循序漸進,持之以恒。《黃帝內經》體育養生的方法:散步以恰情;導引以通經;按蹻以宜絡;呼吸吐納;服氣養身;冥思存想以祛疾避疫。
健康與長壽一直是人類永恒的主題,有生命存在,就有健康與長壽的追求與向往。春秋末期,著名思想家道家學派鼻祖老子提出的“見素抱樸,少私寡欲”的思想,既反映了道家的處世哲學,也體現了“清靜無為”、“致虛極”、“守靜篤”的養生觀。戰國中期,被后世奉為道教教祖的莊子繼承了老子歸真返樸”、“清靜無為”的養生理論,編制了一整套導引、吐納的養生方法。其“心齋”和“坐忘”二法已涉及到靜功養生學的核心問題。早期道教經典《太平經》就提出了重精,愛氣,尊神的長壽觀。蒙文通先生在《晚周仙道分三派考》中認為:古之仙道,大別為三,即行氣、藥餌、寶精。道教在東漢形成后,將“道”解釋為物質世界和精神世界的本原,先天地生的神靈,天下萬物的造物主。同時,又將道家的“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衍化為人的長生不死,認為道可以因修而得,與天地永存。
“追求道,體悟真”是道家養生思想的最高境界。道家尊奉老子,其最高信仰是“道”,以信道、學道、修道、得道為目的。延年長生是道家養生的核心思想,成道必須修煉。道家養生吸取了中國古代醫學和氣功方面的知識并加以發展,與道家的修煉結合起來,主張性命雙修、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以復歸于自然之道。道家養生以自然天道為主,它的注意力主要著眼于人本身,強調自我生命活動的切身體驗。道家追求生命本質的解脫和精神的安寧,尤其強調精神的超然于人格的獨立,所主張道,是指天地萬物的本質及其自然循環的規律。自然界萬物處于經常的運動變化之中,道即是其基本法則。《道德經》中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就是關于“道”的具體闡述。所以,人的生命活動符合自然規律,才能夠使人長壽。這是道家養生的根本觀點。
“清靜無為”、“返樸歸真”、“順應自然”、“貴柔” 等道家養生思想和修煉實踐體系取得了舉世公認、卓有成效的練養效果,這是前人留下的寶貴文化遺產。對現代人愉悅精神、重視鍛煉、追求美好生活,促進大眾養生保健均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2015年國務院頒布《中醫藥健康服務發展規劃(2012-2020)》(國辦發【2015】32 號文)提出了“大力發展中醫養生保健服務”、“推廣太極拳、健身氣功、導引等中醫傳統運動”,把獨具特色的傳統養生提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也從戰略規劃的層面確立了我國傳統養生保健方法及其思想在大眾健康工程中的重要作用,將傳統保健優勢與健康管理相結合,促進其在大眾健康工程中發揮更大作用,這對發揮傳統中醫保健的優勢,促進中醫發展和增進人民健康具有重要意義。發揮傳統養生的優勢必須把握和貫徹傳統的養生思想,傳統養生思想根植于中國傳統道家思想是毫無異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