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樹毅 吳雄光 吳少鳳
它頭部與蜥蜴相似,頸部至尾尖卻像鱷魚。它身長只有28-40厘米,喜歡四肢抱著小樹枝酣然入睡,被稱為大睡蛇。如感覺到危險,它會瞬間從樹枝躍入水中,又得了個“落水狗”的諢名。
它們曾與恐龍共享綠水青山,已經繁衍了近2億年。
如今,它們只隱藏在廣西和廣東北回歸線附近的幾處溪溝里。
鱷蜥是第四紀冰川后期的孑遺種類,與恐龍同時代,已經有近2億年的歷史,是原始古老的蜥蜴類“活化石”。它的頭部與普通蜥蜴相似,頸部以下至尾尖則與鱷魚類似,在爬行綱的起源和演化、蜥蜴目各科分類等方面的研究上有重要的科學價值。
這一古老物種長期以來被當地村民熟知,他們根據它的形態特征或生活習性起了一些“名副其實”的俗名,如落水狗、水蛤蚧、大睡蛇、木睡魚、雷公蛇、五爪金龍等,但直到1928年我國專家才在廣西大瑤山羅香村發現了它。鑒定得知,它屬于一個全新的物種,在1930年被德國專家E.Ahl命名為Shinisaurus crocodilurus,從那以后這種古老蜥蜴才有了自己的學名,中文翻譯為“鱷蜥”。由于最早在大瑤山被專家發現,在我國也習慣稱為“瑤山鱷蜥”。鱷蜥被發現后,在很長時間里被認為是我國特有的物種,因此它還具有一個很“中國”的英文名:Chinese crocodile lizard。然而,在交通不便、信息閉塞、宣傳不到位的鄉村,村民依然只知“大睡蛇”“落水狗”而不知“鱷蜥”為何物,更別說英文名或學名了。
鱷蜥是一種小型爬行動物,成體鱷蜥的全長一般為28-40厘米,其中頭體長通常為12-16厘米,體重在60-130克之間。它是一種喜陰喜水的變溫動物,喜歡生活在海拔800米以下低山地區植被良好的溪溝里,那里的闊葉林終年常綠,水流四季清澈。對鱷蜥來說,28°C左右是它比較理想的生活溫度。在溫度高于30°C時它喜歡泡在水里“消暑”,而溫度低至16°C左右時,它會逐漸進入冬眠。
廣西、廣東獨特的生態環境適合鱷蜥棲息。歷年的調查顯示,廣西的金秀、賀州、昭平、蒙山、桂平、平南等市縣都是鱷蜥的分布區,廣西是國內外鱷蜥分布最廣的地區。此外,廣東的羅坑、林洲頂也有鱷蜥分布。在國外,鱷蜥僅在越南東北部有發現,目前種群數量估計不到200只。鱷蜥基本都分布在北回歸線以北23°25′-24°45′,東經109°20′-113°20′狹窄地帶的山區,廣東的林洲頂是目前唯一一個在北回歸線以南的鱷蜥分布區,也是國內最晚發現鱷蜥的地方。
鱷蜥曾與恐龍在藍天白云下共享地球的青山綠水。在恐龍滅絕后,它穿過歷史的長河一直走到我們人類身邊,見證了無數次的滄海桑田,不得不感嘆它生命的頑強和堅持。但今天,它卻成為一個需要我們保護的瀕危物種,令人嘆息。一些人把鱷蜥當作食物、藥物、寵物以及可買賣的貨物等來捕捉,導致它的種群數量在短時間內急劇下降。調查數據表明,1978年我國調查到的鱷蜥種群數量為6000只,1992年是3000只,而在2004年的調查中僅有950只,其中有300只左右還是在大桂山、羅坑等之前沒有調查到的地方發現的。也就是說在2004年對1978年調查過的地方進行再調查,那里鱷蜥的數量僅剩下10%,只有600只左右。以當年任國榮教授發現鱷蜥的羅香村為例,在1978年調查時鱷蜥有700-800只,而在2004年調查時僅有70只。人為捕捉是導致鱷蜥瀕危的主要原因,比如在20世紀90年代的大桂山林區,有伐木工人用山藤把鱷蜥幾只綁在一起,以每只5元的價格兜售,6只鱷蜥的價格相當于他們辛苦一天伐木的收入。
廣西是鱷蜥的發源地和故鄉。然而改革開放之后,為了發展經濟,廣西的八角、竹子、松樹、杉樹等經濟和商品林得到了蓬勃發展,尤其是20世紀90年代后期以來桉樹被廣泛種植,鱷蜥賴以棲息的生態林卻不斷減少。桉樹作為速生樹種,十分適合在廣西種植,3-5年即可砍伐。它能快速產生林業效益的特點,曾經很受當地政府和群眾的追捧。在短短20年左右的時間里,曾經的生態林就變為了一山又一山的桉樹林。以大桂山鱷蜥保護區為例,保護區成立于2005年,是目前野外鱷蜥最集中的分布區,野外種群數量400只左右。它的面積只有3780公頃,然而四周都是無邊無際的桉樹,它成為這些桉樹中的“綠洲”。對鱷蜥這種遷移能力不強、對棲息環境要求較高的物種來說,棲息地破壞無疑加大了它們走向滅絕的可能。
面對瀕危的鱷蜥,中國除了加強宣傳保護、不斷提高群眾的自然保護意識之外,還積極開展鱷蜥的各種科學研究工作。此外,通過立法強化對鱷蜥的保護,1988年鱷蜥被列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1996年被寫入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1989年被列入CITES附錄 II,2017年鱷蜥的保護等級進一步提高,被列入CITES附錄I,嚴禁貿易。為加強對鱷蜥及其棲息地的保護,中國2000年建立了廣西大瑤山自然保護區,1998年、2005年、2007年先后建立了以主要保護物種鱷蜥命名的廣東羅坑鱷蜥自然保護區、廣西大桂山鱷蜥自然保護區、廣東茂名林洲頂鱷蜥自然保護區。
當一個物種瀕危時,人工圈養繁殖往往是瀕危物種遷地保護的重要手段之一,而將人工繁育的個體放歸自然以維持和擴大野外種群則是遷地保護的最終目的。通過建立或恢復足夠的棲息地,放歸圈養物種到有效的棲息地中以重新建立或擴大野生種群,使之不斷壯大和恢復,是一條行之有效的物種保護途徑。在這方面已經有很多成功的例子,麋鹿就是一個典范。至于鱷蜥,1978年大瑤山開始人工繁育,2002年、2007年、2010年羅坑、林洲頂、大桂山3個鱷蜥保護區也先后開展了鱷蜥人工繁育。這4個保護區目前人工繁殖并圈養的鱷蜥在600只左右,其中大桂山保護區從2010年開始繁育的13只,已經發展到230多只,并且建立了目前最大的鱷蜥救護繁育基地,占地面積4公頃,擁有157個鱷蜥救護繁育池。2018年5月,大桂山鱷蜥野外放歸方案通過了專家評審,大桂山鱷蜥放歸指日可待。在這之前,2005年大瑤山保護區已經開始對鱷蜥進行半放歸,羅坑保護區也在2009年開始了鱷蜥的野外放歸。這些野外放歸試驗,為鱷蜥種群恢復帶來了希望。
責任編輯/韋榮華 任重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