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身體出現不適到底是什么問題,去醫院看哪一科?掛號排隊究竟要等多久?預約的專家出診么?檢驗報告中各種符號數據代表什么意思?后續治療有什么注意事項?這些看病難題,想必每一個人都會遇到,如今我們只要輕松地動動手指,無論是智能導診、預約掛號,還是查閱藥品信息、檢驗報告,在一部手機里就能得到專業的解答——這就是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技術與醫療產業充分融合為人們帶來的便捷。
目前,國內醫療人工智能化應用主要集中在北京、廣州以及長三角地區。上海有多家醫院,已成功地將人工智能應用到醫學影像識別、疾病輔助診斷、外科手術、基因測序等方面,成為醫生的“超級助手”。
智能化機器看似無情無義,但診斷起來卻是有理有據,它能夠幫助醫生結合既往病歷,為患者制定出規范化的治療方案。一些患者不必再長途跋涉來醫院就診,只需把相關信息通過網絡發送到機器終端,智能機器會綜合大數據已有的信息進行判斷,并及時把診斷結果反饋給患者。人工智能的先行識別和建議,如同專家會診一般,大大提升了疾病診斷、隨訪和并發癥監控的效率和準確度。目前,影像輔助診斷和病理大數據分析這兩部分的發展比較成熟,兩者結合應用的準確率可以達到90%以上,這大大縮短了疾病的確診時間,有效提高了醫護效率,也為患者減輕了負擔。今后,智慧醫療的普及與應用,有望使邊遠地區的老百姓也能享受到大城市三甲醫院的遠程精準醫療服務,優質醫療資源的覆蓋率將進一步延伸。
利用人工智能技術開發“掌上醫院”,以社區為單位將居民的健康檔案、電子病例等大數據資源全面整合,可以為老百姓提供一站式覆蓋診前、診中、診后的全方位智能服務,還可以針對不同人群提供個性化的醫療和健康服務。社區醫院首診、隨時雙向轉診的靈活就醫機制,引導老百姓形成“小病到社區、大病到醫院、康復回社區”的新型就醫觀念。
智慧醫療不僅能夠為患者提供方便、快捷、及時、準確的醫療服務,還將醫院內大量人力、物力從繁雜的日常運營管理中解放出來,同時不斷革新的技術也將進一步提高整體醫療服務水平。醫生通過終端設備掃描患者的手機,患者的家族病史、既往病史、各種檢查及治療記錄、藥物過敏史等信息就一目了然;在突發事件中,無法與家屬取得聯系的特殊情況下,醫護人員通過識別患者的自帶式腕表,可以快速實現病人身份、病史、過敏史、血液、緊急聯系電話等重要信息的確認,及時完成入院手續,不浪費每一秒的治療時間;在后續治療時,護士通過手持終端在患者攜帶的腕帶上刷一下,就可通過條碼查詢醫囑和用藥流程,并實時上傳各項體征;智能藥柜進出藥品,后臺系統同步更新,自動對藥品的有效期做出預警……這些智能化應用為醫生看診、醫護人員進行查房和護理提供了更加方便高效的移動辦公體驗,突破了時間、地域的限制,大幅度提高了醫護工作水平和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