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冉小鴻

抓發展必須抓質量,如今的重慶,越來越多的企業從產品競爭、價格競爭向質量競爭、品牌競爭轉變,全市從“數量經濟”向“質量經濟”、“品牌經濟”轉變
目前,全球每3臺筆記本電腦就有1臺產自重慶;全國每8輛汽車就有1輛是“重慶造”……
近年來,重慶加快經濟結構轉型升級。鋼鐵、煤炭等過剩產能,在重慶所占比重很小,而汽車和信息已經成為重慶工業目前的兩大支柱。重慶的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為11.7%,發展質量和效益同步提升。
“哪里是產品質量檢測測試中心,哪里就是研發的高地,最終那里的制造業也會更好地發展。”近10年來,重慶市質監局深刻領悟重慶市委、市政府這一要求,率領全系統上下始終秉持這樣的發展共識,強力實施質量強市戰略,著力在筑牢標準、計量、檢驗檢測、認證認可四大質量基礎設施方面下足功夫。
重慶檢驗檢測機構改革隨之啟幕,并逐漸走上一條縱向整合、橫向聯合、立體融合的發展道路,質檢“航母”雛形開始顯現——在全國省級技術機構中率先完成了技術機構整合,成立了重慶計量質檢院,形成了覆蓋全市的“1個院、6個分院、24個區縣所”的計量質量檢驗檢測體系,讓重慶質檢技術機構由“千枝散葉,百花齊放”變成了“一枝獨秀,獨掌乾坤”的新局面,這意味著該院加快打造標準、認證、計量、質量“四位一體”的第三方檢測機構。2015年,重慶檢測認證(集團)有限公司正式成立……通過改革,重慶計量質檢院逐步建立起“市場化運作、企業化經營、精細化管理、一體化服務、集團化發展”的運行機制,干部職工的自身空間得到發展,加快了質檢技術機構走向市場的步伐,為構建基礎牢固、優勢明顯、功能完備的社會公用檢測平臺奠定了基礎。
得益于各方厚愛和期望,重慶計量質檢院被列為重慶市委、市政府重點打造的“三大科技平臺”之一,這為該院加速打造質檢“航母”增添了重要籌碼。
“人民關心什么,我們就服務什么;重慶發展大局需要什么,質監就會主動服務什么。”重慶市質監局黨組書記、局長張宗清表示,每一年的質監工作年度主題及服務重點是什么,完全從“大調研”中來。
2009~2010年,重慶市質監局黨組一班人在走訪一些區縣工業園區時發現,各個區縣的產業集群特色越來越鮮明,隨著待檢的產品類型越來越多,以及國家級質檢中心建設,都對檢測場地和硬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雖然沒有先例,我們也可以做‘吃螃蟹’的人!”在當時召開的重慶市質監局黨組會議上,張宗清擲地有聲,堅定了重慶質監人的信心。
國家質檢基地從概念的提出到設計,再到實施,開啟了波瀾壯闊的篇章。2011年6月,國家質檢總局與重慶市政府簽署了《關于共同加快內陸開放高地建設、推進質量強市戰略合作備忘錄》,國家質檢基地被納入了雙方戰略合作的重要項目;2016年9月,全國首個“國家質檢基地”在渝掛牌,這意味著重慶市質監局10余年來打造的市場監管的技術支撐、企業提質的科研平臺、經濟發展的重要推手“修成正果”,重慶提速建設全國最大檢驗檢測基地,加快邁向西部質量高地;2017年9月,由國家質檢總局、重慶市人民政府、國家認監委聯合主辦的2017年全國檢驗檢測機構開放日啟動儀式在渝舉辦,重慶正式獲批籌建北斗衛星導航產品質檢中心,標志著重慶檢驗檢測認證助力軍民融合取得重大突破。
在“一場、兩平臺、十中心”的國家質檢基地建設框架下,過往10年間,陸續落地重慶的國家級質檢中心,到今天又將有一個規模更大,檢驗設備更加尖端的檢驗“新家”——國家質檢基地,這是目前國內質檢系統建設規模最大、檢測技術集成度最高的檢測基地。
多年來,重慶市始終堅持質量優先發展的理念,抓發展必須抓質量,始終把質量作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核心動力進行戰略性安排。
黨的十八大以來,全市上下始終把質量提升作為產業鏈的核心,遵循“品牌產品—品牌企業—品牌產業—品牌區域”的發展方向,狠抓產品質量、工程質量和服務質量的全面提升,進一步強化質量創新、技術支撐、標準引領和品牌培育,增強質量保障能力,以質量升級改善有效供給,使重慶經濟社會呈現出較快發展,質量、結構、效益同步提升,動力結構、產業結構、投資結構、效益結構全面向好,形成了從樹立質量意識到完善法律法規、健全檢測機構、規范執法隊伍、提升質量培訓、加強質量宣傳的完整生態鏈,使之覆蓋到每個行業、每個企業、每種產品,努力塑造“重慶造,高品質”區域形象,有效助推了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和質量工作水平再上新臺階,推動了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近年來,重慶通過垂直整合上下游產業鏈,并逐步建立起市場化的質量管理機制,上中下游企業之間“環環相扣”,自主形成一個標準化的質量產業鏈條。正是如此,建立在堅實的質量基礎上的產業發展與經濟大廈,既牢固、堅實又可持續。
就這樣,重慶市質監局圍繞“深化創新提質增效”主題,以國家質檢基地項目助推“三大轉變”,著力推動著重慶制造向重慶創造轉變、重慶速度向重慶質量轉變、重慶產品向重慶品牌轉變。
重慶制造業質量競爭力指數連續9年居西部第一、全國前列,進入中等競爭力階段。更為可喜的是,在國務院2015~2016年度省級政府質量工作考核結果公告,重慶由B級躍升至A級,成為全國僅有的5個A級省市之一。
如今的重慶,不管是政府、技術機構,還是大型企業、中小微企業,不管是管理層,還是經營層,“質量”被廣泛地確定為“一把手工程”。越來越多的企業從產品競爭、價格競爭向質量競爭、品牌競爭轉變,全市從“數量經濟”向“質量經濟”、“品牌經濟”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