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本刊記者 武志軍
一塊沉睡了千萬年的弱堿黑土地;一條奔騰了數百公里的嫩江引水渠;一位立志“讓大米可以放心吃”的農民企業家;在超長年均日照、晝夜大溫差的黑龍江省安達市,竭盡全力只為一粒來之不易的“堿地米”!他就是安達市沃野農業技術開發有限公司(下稱“沃野農發”)的總經理朱建偉。
2010年,朱建偉偶然看到一組大米檢測數據:2008年12月和2009年2月,世界綠色和平組織分別對在北京、上海和廣州隨機購買的常見農產品進行農藥殘留檢測,45個樣品中共有40個樣品檢測出50種農藥殘留,混合農藥的殘留更為嚴重。這組數據深深刺痛了朱建偉的內心,從此,他立志要“種出可以放心吃的大米”。
沒有種植經驗,他就去農業部門請教,并將鹽堿地的土質拿到農業部門化驗,看適合配什么樣的肥料。經過多次試種實驗,朱建偉成功實現水稻從種植到加工的“產業鏈閉環”。
2014年,安達市政府啟動“百萬畝旱改水工程”。朱建偉響應號召,在當地承包了10000畝土地,致力于“堿地稻”種植,并成立了以“水稻種植”為主營的沃野農發公司。
據了解,能夠生產出優質的堿地大米,這和安達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有很大的關系。朱建偉把他的堿地米種植經驗總結為“六好”:

土好,有機黑土養分高。土壤有機質含量越高,土壤肥力水平越高。全國水田土壤有機質分級標準為:一級為40,逐級遞減至六級為6(一級最高,六級最低)。檢測報告顯示,沃野農發未種植水稻的土壤有機質高達51.32,比一級還高出一檔;
種好,寒地黑土優良種。沃野農發聯手黑龍江農科院,成功研發出適用鹽堿寒地黑土的單季優良稻種“嫩江1號”,品種珍貴但產量不高;
水好,嫩江引水無污染。為保證水稻用水的品質,沃野農發直接從“中國兩大未被污染的河流之一嫩江”引水。朱建偉介紹,“2016年4月25日‘洗地’(注:引水泡稻田)時,從嫩江引水渠進田的水中還能看到小魚小蝦的身影。”
管好,“古法種植”生態控。沃野農發聘請八一農業大學和吉林省農科院的專家,嚴格按照生態水稻的標準種植管理,除了放水“洗地”前施一遍農家肥,水稻的整個成長期間不用任何化肥、農藥(注:水稻害蟲很難在鹽堿地環境生存),不噴灑除草劑而全部用人工除草。
光好,年均超長日光浴。沃野農發的萬畝良田位于北緯46°,年平均日照時數為2659小時,比五常大米主產地還要多30個小時。
天好,安達天藍少霧霾。2017年3月,安達市入圍由國土經濟學會推選的“2017百佳深呼吸小城”——即“霧霾接近于0的小城”。呼吸著最新鮮空氣的水稻,才能產出最純凈的大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