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作者 姜林燕
在資本狂熱追逐多家企業紛紛倒下后,
不經向2018年打出問號,
共享單車是持續熱度,還是進入冷靜期,
或者說消失殆盡?
“高鐵、掃碼支付、共享單車和網購”被戲稱為中國新四大發明,2017年火了一年的共享單車在多家公司宣告停止業務后,共享經濟領域似乎進入了問題集中爆發階段,甚至“共享經濟”已死的聲音甚囂塵上。不管是哪種聲音,不可否認共享經濟已經成為中國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共享出行、共享充電寶、共享房屋……值得一提的是,共享單車服務發軔于中國,是完全意義上的“中國式創新”,無論是設計水準還是制造工藝,都是“中國創造”“中國智造”的典型代表。有專家表示,共享經濟在中國高速發展,不但經濟規模持續擴大,而且各類創新商業模式層出不窮。
共享經濟作為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下涌現的新業態新模式,正在加快驅動資產權屬、組織形態、就業模式和消費方式的革新。分享經濟在中國呈現出高速發展趨勢,并上升為國家戰略。十九大報告提出,“在中高端消費、創新引領、綠色低碳、共享經濟、現代供應鏈、人力資本服務等領域培育新增長點、形成新動能”。
中國國家信息中心分享經濟研究中心發布的《中國分享經濟發展報告2017》顯示,2016年中國6億人參與分享經濟,市場交易額約為34520億元(人民幣,下同),2016年分享經濟企業的融資規模約為1710億元,提供服務者約為6000萬人。
中國共享經濟異軍突起,部分企業已經走在了市場前列。國家發改委的消息顯示稱,未來幾年共享經濟將繼續保持年均40%左右的高速增長。





而2017年,對于中國共享經濟來說,是最好的一年,也是最壞的一年。投資創業的新“風口”,一年時間,共享經濟似乎就在中國經濟版圖上畫出了一條拋物線。
還記得去年初,無數創業者看到了共享經濟的風口,這使得共享領域迅速聚攏了一批項目,而這其中,讓共享經濟最榮光,摔的最難看的,就是共享單車。
以摩拜單車和ofo為首的共享出行帶動了2017年的投資熱。
公開資料統計,摩拜單車在2017年總共獲得了五輪融資,據不完全統計,總融資在9億美元以上。而對手ofo 2017年也一共獲得了三輪融資,分別是4.5億美元D輪融資、螞蟻金服的D+輪融資和7億美元E輪融資。
在資本的刺激下,共享自行車掀起了“顏色大戰”。悟空單車、町町單車、小藍單車、小鹿單車、酷奇單車等各種顏色的共享自行車被推向市場。資本對共享經濟的追捧,也引來了一波創業者蹭熱度。除了共享單車之外,共享充電寶、共享雨傘等新興項目也走進公眾視野。
在資本狂熱追逐多家企業紛紛倒下后,不經向2018年打出問號,共享單車是持續熱度,還是進入冷靜期,或者說即將殆盡?
“使用而不占用”是對共享經濟的一般定義,共享經濟的概念和商業模式起源于美國,但目前把這個故事講得最精彩的是中國。
據了解,在共享領域從供給的角度基本上分成六大類,包括產品的共享,空間的共享,知識技能的共享,勞務的共享,資金的共享和生產能力的共享。這六大領域還可以細分成很多領域。
如果從需求角度看,從衣食住行到就業,包括將來的養老等,都可以通過共享的辦法來獲得。從目前來看,凡是國際上比較成型的共享模式在中國都能找到相應的業態。而且,國外沒有的領域中國現在也越來越多地出現。那么下一步,比較有發展潛力的幾個領域是:制造、農業、教育、醫療和養老。這五大領域都有一些共同特點,痛點非常突出,需求又非常強大,技術條件基本成熟,但還沒有人做得很好。
這些領域到底怎么干?相關專家表示,這要回到共享經濟最核心的原則,就是通過網絡把資源供給方和需求方給連接到網絡上來。共享是建立在現代信息技術,尤其是互聯網的基礎上,對使用權進行智能化的匹配。
長期以來,公眾對共享經濟的商業閉環存在疑問,對于共享經濟模式公司的追問之一就是“如何賺錢”。共享企業在“輸血”和“造血”中不斷尋找平衡。
在經歷了2016、2017連續兩年爆發式的生長之后,共享經濟各路玩家的狀態大相徑庭,一輪輪融資的背后,是資本市場對共享經濟頭部企業的絕對認可。電商、團購同樣經歷過融資燒錢的階段,共享經濟顯然打算壓縮這一痛苦的階段時長。
窺一斑而知全豹,2017年的共享單車甚至風頭改過了引領共享經濟的滴滴出行,2016年實則為共享單車爆發年開始吸引了大量資本的注入,在2016年下半年大爆發,8月到10月摩拜和ofo相繼進行了5輪融資,涉及到的投資機構達22家。2017年上半年,共享充電寶接替單車成為新熱點。5月份數據統計,在30天內集中披露的融資為9億元,共有22個創業公司與38家投資機構入局。
不過隨著6月13日“悟空單車”打響共享單車倒閉的第一槍后,“陣亡潮”接踵而至,至今已有7家倒閉還積欠大筆押金。自2014年問世以來,共享單車盈利模式尚不明朗,經營現金流持續為負。此外,共享充電寶項目今年一度成為資本市場的“網紅”。據統計,2017年上半年,共享充電寶投資總額超過10億元。然而截至2017年11月,7家企業已走到項目清算階段。
共享單車模式下所謂的共享經濟本質上是被互聯網包裝的租賃經濟,共享單車公司作為直接的服務提供者參與到與用戶的交易當中,顯然與共享經濟的最核心理念和特點不符。業內人士指出,國內共享經濟尚處于迅猛發展的階段,市場良莠不齊,容易導致產能過剩。而難盈利、燒錢、報廢丟失率高等,這些在國內共享單車普遍存在的問題該如何解決。
不只是共享單車,共享經濟如何盈利,實現行業的健康發展,都是投資者和創業者面臨的共同難題。

有媒體報道稱,由于中國業務貢獻巨大,Airbnb去年整年有望首度實現年度盈利。
國內共享范本滴滴也或在逼近整體盈利。早在2016年年中,滴滴出行國際戰略高級總監李子健就在公開場合提到,滴滴已開展業務的400座城市中,有一半已實現盈利。
從2012年第一筆手機叫車訂單算起,到如今國內出行領域的絕對霸主,滴滴用了五年,足見互聯網時代創業企業的爆發力。但是自從收購優步中國獲得壟斷性的地位后,反而因而一系列政策和策略的原因遭到消費者不少的非議,特別是去年來,相比共享單車興起并占據風口的喧囂,引領共享經濟上個潮流的滴滴倒略顯平靜。
除了平臺和網約車的責任分配問題外,亂加價、安全隱患、乘車糾紛以及對司機的變相剝削等問題日益凸顯,經常導致乘客和司機大吐苦水。而隨著2016年下半年,各地開始推出的網約車新政細則陸續開始實施,滴滴的快車等業務受到新政的波及,甚至大幅縮水,不少人開始持懷疑態度。


但是,作為類似于Airbnb的“純共享經濟“的代表,滴滴代表的共享模式和目前以共享單車為代表的租賃式共享仍然有著較大的區別。
一方面,共享經濟作為優化資源配置,提升效率的經濟新趨勢,確實有著龐大的市場需求,不過如何去做好市場的開發和維護依然很重要。當然能不能做,愿不愿做可能是兩碼事。
另一方面,滴滴已經建立起網約車平臺的龍頭地位,定位中長途出行,和共享單車的短途出行是更多體現在互補,而非競爭。包括入股OFO以進一步鞏固出行生態的競爭實力。但是作為互聯網科技公司,如何利用平臺的流量入口和數據的變現價值可能直接決定著其未來能走多遠。
從滴滴來看,智能出行、綠色出行始終是其繞不開的策略方向。4.5億用戶,業務遍布在國內400多個城市,日訂單量超2000萬,這是滴滴的優勢。如出行的剛性需求下,通過平臺可以知道不同區域、不同行業的工作者的工作和生活情況,甚至是城市的教育、醫療資源的情況,其他如乘車需求的精確匹配等。
而隨著其背后的大數據規模以及數據分析、利用等技術創新能力的不斷提升,滴滴可以挖掘的素材依然很多,只是目前在方法上還需改善,可能是除了看到他的快速成長,也許背后快速盈利的壓力也不小。
數據報告顯示,滴滴出行目前占領北京市場70%的車輛,而美團打車北京站的司機端正式開放注冊,意味著共享出行還有市場吸引著資本和平臺的加入,在滴滴出行收購UBER的背后,是叫車越來越難越來越貴的尷尬局面,如同當初對傳統出租車叫車拒載,亂拼不滿從而滴滴橫空出世打入內部一樣,美團的加入是讓出行更市場化,倒逼行業發展。共享經濟并不是行業洗牌,只是更加理性。
2017年年末小藍單車的倒閉,讓據稱最好騎的共享單車轟然坍塌,猝不及防的只剩下ofo和摩拜單車“相殺”,近日來兩家“聯姻”只剩不絕于耳,而摩拜單車于2017年12月29日首批新能源共享汽車正式落地貴州,項目首期將在貴州省貴陽市主城區和貴安新區試運營,覆蓋觀山湖、云巖、南明、花溪等主要行政區及商圈。

在南京一處小區附近的停車場里,各種顏色的單車堆積如山,足足有數萬輛。這個停車場約82米長60米寬,大概相當于12個籃球場的面積
這一動作,讓眾多投資者再次唏噓,共享單車的盈利模式到底在哪兒?
業內人士在此前接受采訪中表示,共享經濟本質是共同擁有,通過整合閑散物品或服務資源,讓用戶以較低的價格獲得產品或服務。對于共享經濟平臺來說,平臺也并不直接擁有固定資產,而是通過撮合來獲得傭金,通過各種技術手段有效地將需求方和供給方進行最優匹配,達到雙方受益的最大化。
目前類似共享單車、共享汽車,甚至包括共享充電寶這類平臺,本質上更偏向于分時租賃,即通過以小時或天計算提供資源,這類平臺偏重資產運營,而開拓市場也需要補貼推廣,所以這類企業本身需要大量資本支持。在共享經濟熱度逐漸減退的情況下,市場將遵循“強者恒強”的邏輯,市場上中小企業的退場屬于正常現象,且不可避免。預計未來行業較有可能走向合并,出現真正的巨頭型企業。
對于共享產業未來何處去的問題,專家表示,未來共享經濟發展除了有望更規范化外,精神資源共享需求會增多,因此共享經濟下一步發展將是“能滿足日常娛樂剛性需求的興趣愛好服務上的共享”,例如攝影、游戲、陶藝等領域上的共享。
共享經濟走到今天,很多行業都已經到了瓶頸期,而原因則是多種多樣的。
一方面,“共享經濟”的特性決定了它們將進入瓶頸期。專家表示,所謂共享經濟是需要規模效應,而要有規模就得依靠生產、流通和服務的規模化。所以在資本驅動下的共享經濟,很多都變成了B2C經濟,這時候資本的意志就變得尤其重要。
另一方面,由于城市規劃和安全的原因,有些領域天然就會遭遇管制,比如電動單車領域。這些領域共享經濟規模天花板很明顯。正是因為這個原因,諸如共享電動單車等產品還沒有火爆起來,就被政府緊急喊停。
此外,由于共享經濟規模效益的特點,導致了一些場景其實不適合、不需要或者不支持共享方式,對此,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分析師陳禮騰認為,部分產品可能注定不能成功,比如共享雨傘,要發展就困難重重。另外,對于共享充電寶的發展,也并不容易,由于無法做到隨借隨還,場景受到限制、自由度不高,發展空間有限。
中國科學院大學教育基金會成思危基金理事長成趙卓在此前接受采訪時表示,2018年共享經濟會從1.0走向2.0。其核心就是從生活資料的共享,走向生產資料的共享經濟。目前,相對來說技術形態就比較簡單了,這種低維的共享經濟形態要走向更加多樣的、更加高精尖的技術應用,然后形成一個高維的共享經濟狀態。中國的共享經濟從模仿跟隨走向引領,不是趨勢,已經成為事實。共享單車領域的摩拜,房屋短租領域的小豬短租,都在進行全球化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