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麗肖



30年前,木匠是一個相當受歡迎的行當。尋常百姓家里的衣柜、茶幾,都是“私人定制”,男孩們的手槍玩具,也都是由心靈手巧、懂點木工活兒的爸爸親手打造;然而到了15年前,最時髦的家具擺在店里,由工廠統一加工,木匠似乎從我們視野里消失了。現在,懷揣木匠夢的80后青年梁凱,以文創的方式,讓木匠這門手藝又回到了我們的生活中……
念念不忘,必有回響
眼鏡、平頭、衣著簡單干凈,從外表看,梁凱和我們心里的理工男形象十分吻合,只有你看到他蹲在地上跟一塊兒木頭較勁的時候,才會發現他的另一面,理工男秒變小木匠。
這個木匠的夢,藏在梁凱心中多年,如果用一種宿命論來解釋,也能說得通,從梁凱的太爺爺開始,祖傳的手藝是木工。“我爸爸就是個木匠,那些年,村里會打家具的人都是男神級別的呦。小時候,我有很多小玩具也都是他做的,當時對他這門手藝就已經是深深地著迷了。”梁凱說,鑿子、鋸、銼刀的聲音伴隨自己從小到大,做一個木匠是一種情結,而且要做一個好木匠。
2001年,梁凱高中畢業,該考大學報志愿了。當時,互聯網時代霸氣初現,他跟很多年輕人一樣,對計算機這種新玩意兒充滿好奇和向往,便報考了電子商務專業。畢業之后,梁凱發現自己依然喜歡木頭,想繼承父親的衣缽,但是,“我爸狠狠瞪了我一眼,沒搭理我。”“然后呢?”“然后就沒有了,那時候當木匠早就不吃香了。”梁凱乖乖跑去創業,辦了個互聯網公司。
創業幾年,梁凱發現自己真正喜歡的還是木頭。2008年,公司掙了點錢,梁凱底氣也足了,終于可以理直氣壯地跟心心念念的木頭打交道了。他用在互聯網掙來的錢,承包了一個家具廠,又憑借自己的互聯網經驗,開了個淘寶店,賣訂制家具。那段時間,梁凱一邊跟工人們研究“地中海”風格,一邊跟老師傅們學木工。車間里無法解決的,梁凱就去書里找答案。在他辦公室的書架上,都是《做一個漂亮的木榫》《木工雕刻全書》《木工全書》這類的書籍。“這時候再跟家里說學木匠的事兒,已經沒有什么阻礙了。我爸會跟我一起去選木料,告訴我哪種木頭適合做什么。木性硬的榆木、槐木、水曲柳,適合做桌腿,木性穩定的梧桐木適合做桌面,不容易開裂和變形。”
從做家具到玩藝術
慢慢地,在家具廠車間玩兒木頭已經無法滿足梁凱,那里環境不好,重要的是,他追求的,并非工廠流水線式的制作,而是更接近于藝術的木工。
他去外地考察了一圈,決心為自己開辟一個木工坊。2014年年初,梁凱的“時光抽屜木藝實驗室”在石家莊西南三環邊上自己的工廠隔壁成立了,他有了一個專心玩兒木頭的基地。
走進這個充滿木頭香味的地方,就走進了梁凱理想中的木頭世界。墻上掛滿了各種工具,還有梁凱親手做的裝飾架,桌子上擺的是各種“試驗品”:木頭手槍、小汽車、卡通人物大白,就連辦公室的踢腳線,都是用小木樁子砌成的。
梁凱花“重金”購進了一系列的機器,這樣一來,一個木質小玩意兒的所有制作流程,在這個工作室里就都可以完成了。“這些機器比工廠用的要更精致,更容易操作,但是也更貴。”
有一段時間,梁凱幾乎要長在工作室里。“經常是不知不覺天就黑了,媳婦打電話喊我回家,我就帶著正在做的小東西和砂紙回去,在家一邊看電視一邊用砂紙打磨。”
每天上午,梁凱都泡在實驗室里,跟他心愛的木頭作伴兒,腦子里不停地在琢磨著做個什么物件兒,或者哪塊兒木頭適合做點啥。可以說梁凱的眼里,全是木頭。有一次在星巴克,他看上了人家的一張大桌子,硬是當場量了量,“嗯,有五米。”
雖然做木工的時候噪音很大,反而能讓梁凱找到心里的寧靜。“當你專心致志去做一件木器,其他什么都不用想,就是想怎么去完成它,把它做到最好,這時候外部的噪音根本聽不見了,內心是一種從未有過的平靜。”
梁凱大女兒的幼兒園有過一個手工作業,他用樹枝給女兒做了一只小鹿,“第二天帶過去,被老師高度贊揚。”這是梁凱可以想到的最早的木藝作品。
讓人們釋放手工制作的本能
“時光抽屜”向對木工感興趣的成年人和少年兒童開放。梁凱說,很多人是帶著兒子過去的,當孩子看著爸爸用鋸、銼刀把一塊木板變成手槍、寶劍時,眼睛里閃爍著光芒,不僅僅有崇拜,還有躍躍欲試。“我們小時候,不也是看著爺爺、爸爸這樣為我們做玩具,然后自己動手做一件玩具的嗎?”
還有四五十歲的中年人過來,親手給自己做了一個手機支架,如今也已經愛上了這門手藝。
“這里和之前所有的創業項目都不一樣,是興趣和朋友推動著往前走,大家都想在這里尋找另一種自己,或者看著孩子在這里成為小時候的自己。”梁凱說,“做木藝的間隙,大家也坐下來聊為什么這么多人喜歡木工。因為木頭終歸是有生命的,或者說是有過生命的。它和鐵器不一樣,它有溫度,冬天也不那么涼,容易讓人親近,還有生命感,一層一層的年輪,每一件木器都有自己的故事。”
“時光抽屜”木藝實驗室成立后,通過微信朋友圈的力量,遠在天邊的人和梁凱產生了關聯。一位云南曾開過木器廠的朋友在工廠倒閉后,專門找梁凱談能不能加盟,在云南做一家;還有一個巴塞羅那的朋友,彼此常在朋友圈互動,居然提出在當地建一個木藝工坊,尋求技術支持。“這是一個新鮮的事物,我去北京上海等城市考察過,大家基本上是以玩為主的,開始時我也沒想著盈利,純粹為滿足自己和朋友的興趣。不停有人提出來加盟,才讓我萌生了做課程,再輸出整店的想法。”
其實,在北美、歐洲、日本,很多地方從小學、初中、高中都有木工課,木工課和數學、語文、英語一樣,是重要的基礎課程,歐美很多住在郊區的家庭,有工具間,到了周末,父親帶著兒子,修補房頂、草坪的護欄,父子之間叮叮當當的,梁凱說,這才是生活啊。
去年4月,梁凱在一個家具商場里開了一家木藝工作室,設置了系列課程,供會員選擇。許多人在這里利用周末時間為愛人做了木質簪子,為自己做了筆筒、書架,為兒子做了木馬、手槍……他還輸出了三家店,其中為一所小學輸出了一個木工教室,培訓了教師,配置了木工課程,“希望所有的孩子在童年都可以有一個動手的場所,為自己做一件有意義的玩具。”
很多高級白領也慕名而來。不久前梁凱組織了一次公益活動,親手挖一只木勺,為“星星的孩子”募集善款。有位企業高管參加了這次活動,花了三個小時自己設計打磨了一只木勺,沒過幾天她又來了,還要再做一個,她說自己很久沒有這么開心了。
梁凱還開發了一系列定制禮物。十二星座木戒、刻著情侶名字的木筆,還有特別定制的木片U盤等,這些小小的物件,以木頭為介質,給人眼前一亮的感覺,這樣的創意,為梁凱時光抽屜品牌帶來了很高的人氣。
母親節的時候,梁凱看到媽媽越來越多的白頭發,突然意識到自己陪媽媽說話的時間太少了,便在工作室里組織了一次“為母親做一把木梳”的活動。“買一把木梳,花不了多少錢,而且可能比自己做的還要精致,但當你看到大家花費三四個小時認真去打磨它的時候,就會明白親手去做的意義。”看到大家對親手做的東西愛不釋手,眼睛里閃著亮光,梁凱突然想到,用手去創造工具,本來就是寫在人類DNA里的本能啊。
編輯:安春華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