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永謙,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國家一級美術師。代表作有《子弟兵的母親》《晴朗的天空》《戈壁花》《采秋》《高原漢子》等。出版《水墨人物——唐永謙》《當代中國書畫名家力作——唐永謙》《西出陽關故人情——唐永謙援疆美術作品集》,多幅作品發表于《美術》《中國美術報》《中國書畫報》等期刊畫冊。
我向往茫茫大漠,向往大漠中行進的駝隊,向往大漠中矗立的胡楊,向往胡楊下飄出的歡笑歌聲……
這些多年的愿望,由于一個特殊的原因得以實現,那就是——文化援疆。
為了響應國家支援新疆的號召,我作為河北省文化廳唯一的援疆文化干部,帶著燕趙人民的重托,帶著一個畫家對天山大漠的向往,于2011年大地剛剛蘇醒之時遠赴西域,來到萬里之遙的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完成為期三年的文化援疆任務,完成一個畫家渴求了解、表現新疆的夢想。
我從未到過新疆,對新疆的認識除了圖片文童,就是王洛賓那優美的歌聲,還有黃胄等畫家表現新疆的優秀作品。雖然不曾謀面,但從心底里喜歡《在那遙遠的地方》《達坂城的姑娘》和“大漠孤煙直”的壯美景象。
有了這個機緣,我開始了解這里的歷史文化,了解這里的山川河流,了解這里的樂曲歌舞,了解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了解這里的一切……
在天山腳下我聽到了關于龜茲古國、樓蘭古城、塔里木河羅布人的故事。仿佛聽到絲綢之路悠揚的駝鈴還晝夜響著,穿過亙古歲月,拂過秦時烽火,領略漢時的觸動;仿佛又聽到號角悄然響起,一對對鐵甲戰馬的嘶吼,那會留下多少戍邊將士的熱血和生命。烽火臺的飛檐還在高高翹起挺拔昂立,讓你無法不感受那種“抬望眼,仰天長嘯,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云和月”的錚骨凜然的民族之魂。
漢代霍去病的“伊吾”大捷就發生在這里,張騫出使西域,唐僧西天取經都沒有跳過這塊土地;昔日繁華的樓蘭古城如今已不復存在,只剩下了古城中的“三間房”和斷壁中裸露的千年不朽的胡楊木。樓蘭古城如何消失的,史書無記載,更讓古絲綢之路上這片荒涼孤寂的戈壁留下數不清的歷史謎團……
在羅布泊通往樓蘭古城的路上你會看到許多尸骨,那是古往今來無數探險者們舍生忘死深入其中的見證,不乏有些悲壯的故事,包括彭加木、余純順,許多人來了再沒能走,留下了累累白骨和謎一般的沉默;許多人走了卻還想來,擋不住荒原那神秘的誘惑……
在胡楊林里你看到的是寸草不生的戈壁荒漠,風沙呼嘯沙礫飛揚,而胡楊卻獨自承接著肆虐狂風,默默無悔的守望,用自己被扭曲了的身體執著地與自然和生死抗爭,它那千年不死,千年不倒,千年不朽的精神像一座座永恒的雕像,用感天動地的悲壯在沙漠中巍然矗立。
我在帕米爾高原與塔吉克人席地而坐,看他們慶祝草豐羊肥,期盼來年有個好年景的歌舞。一聲聲鷹笛一曲曲歌舞,無不洗去一年的辛苦,換來人人喜上眉梢的笑容、朗朗的歌聲、歡快的舞步。有人也會在大風中嚎歌,來發泄一年的坎坷怨氣,他們仰望蒼天凝視雄鷹盤旋飛翔,看翅膀飛行的力量,這個把自己比作雄鷹的民族,希望來年能比今年更強。在這個演繹《冰山上的來客》的地方,你還會看到古蘭丹姆和阿米爾,他們還在續寫著那感人的愛情故事,還在彈唱著那首不知敲擊了多少青年男女心靈的《花兒為什么這樣紅》。
在維吾爾族老鄉家的葡萄架下,哈密瓜、葡萄、香梨鮮美誘人,羊肉抓飯、囊坑肉會讓你食欲大增,遠來的我們無不為這美味佳肴大加贊嘆。月下一曲《十二木卡姆》讓你如癡如醉。維吾爾族姑娘甜美的歌聲,迷人的舞姿,泉水一樣的眼睛,足以讓你夜不能寐,流連忘返。
蜿蜒流長的歷史文化,像條條長河是那樣博大。
豐富多彩的民族習俗,像道道彩虹是那樣斑斕。
雄渾壯美的山水地貌,像顆顆焰火是那樣多姿。
熱情豪放的民族歌舞,像杯杯美酒是那樣純美。
龜茲石窟里的壁畫讓我感動,沙漠的駝鈴聲讓我感動,草原上歡跳的羊群讓我感動,葡萄架下歡快的歌舞讓我感動……所有這些就像月下歌者的手鼓聲聲敲擊著我的心,手心開始冒汗,手中的畫筆有了表現的欲望,那些讓你徹夜未眠的場景,無不讓人為之動容,無不讓人為他們歌唱……
感謝天山,感謝塔什拉瑪干沙漠,感謝千年不倒,千年不死,千年不朽的胡楊,更感謝生活在這片大地上的人們,是他們給了我創作的動力,是他們接納了一個想融入他們生活的人。
可能我的每一張作品并不那么氣勢恢宏,我也不想用我的作品駕馭天山南北的美景和走在古絲綢之路風中的駝隊,也無意成為美術界的黃胄,但我對每張作品的情感真真切切。
我越發喜歡新疆,喜歡這里的一切……
我越發渴望探尋現代“樓蘭”之美……
編輯:劉亞榮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