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燕
摘 要:寫作就是面向一個特定的情境,就某個話題,針對特定的目的和讀者,選擇符合那個場景的語言來構造語篇,并且探究和創造意義并賦予言語形式。寫作的過程為兩大模塊:構造語篇,建構意義,老師在教學活動中對這兩部分都可以施加自己的影響力。
關鍵詞:構造語篇;建構意義;技能作文;活動作文;功能作文
寫作是特定語境中,運用語言文字等手段,建構意義,構造語篇,進行書面表達和交流的活動。換言之,寫作就是面向一個特定的情境,就某個話題,針對特定的目的和讀者,選擇符合那個場景的語言來構造語篇,并且探究和創造意義并賦予言語形式。我把寫作的過程理解為兩大模塊:構造語篇、建構意義。作為老師而言,在教學活動中對這兩部分都可以施加自己的影響力,但是,哪一部分,老師干預的程度更深,效果更明顯呢,很顯然,是構建語篇的過程。事實上,我們大部分老師在作文教學上所做的努力也是在這一部分。
一、如何構造語篇
目前,在我們作文教學實踐中存在比較典型的三種作文教學類型:強調技能訓練的技能作文,先活動后寫作的活動作文,以實現某種語言功能為目標的功能作文。我認為這些都是教師在如何構造語篇上所做的嘗試。
技能作文關注使用各種技能把腦中的想法寫出來。我聽過一節獲得全國小學語文教學觀摩活動特等獎的作文課《賣火柴的小女孩》,教師把課文中的三個幻境提取出來,進行了一次心理活動描寫的作文指導課,教學生用幻境法寫心中的想法,受這節課的啟發,我以小學語文課本中的《窮人》《賣火柴的小女孩》這兩篇文章為依托,設計了人物描寫訓練系列,心理活動描寫之內心獨白法與幻境法,效果比較明顯。我自己也曾經在參加一次中學作文優質課比賽的時候設計過一篇場面描寫案例,其實也是技能作文,利用電影的表現手法,教學生把場面分為全景、近景和特寫,多角度寫場面。我們很多老師在課堂教學中,教學生作文開頭法、結尾法等也都是技能作文。
活動作文是通過設計生動、活潑、有趣的演示活動作為寫作內容,誘導學生完成從思維到文字的轉化。如今的孩子,有豐富的生活,廣闊的視野。他們能快樂地游戲,能看到多彩的世界,然而真讓他們用自己的語言清楚地表述某些內容的時候,卻往往語不達意,顯得蒼白、干癟,甚至搜腸刮肚也寫不出文章來。這種現象的成因之一是學生不會細致地觀察、準確地表達。
功能作文是由特定動機激發,運用語言文字實現某種語言功能的作文教學。如導游詞、建議書、演講稿等應用文體運用得較多。我在進行此類作文教學時會有意識地與我們的生活實際或社會實踐相結合,在教給他們此類作文要求與寫法的同時,也讓他們明白此類作文的實用性。如我校鄉村少年宮開設了小導游培訓班,我就讓班上的小導游們進行了一場別開生面的現編導游詞進行講解的導游基本功競賽。通過這種形式激發了學生寫作的欲望,也掌握了此類作文的寫作技巧。
二、建構意義可教嗎
作文是個性化的創作活動,與藝術創作有相通的一面,需要學生運用自己的觀察、體驗、抒發內心獨特的情感,進行自然的、個性的表達。這是老師經常說的作文的立意,如何建構意義?
我曾進行過一次專門的關于立意的作文訓練,要求是:風,有自然界的,也有人類社會的;有可親可愛的,也有可憎可惡的。請以“風”為話題,說說你由“風”想到了什么,引發了什么思考?結果是不盡如人意的,大多數學生的思考是很淺薄的,只有少數幾個學生的思考讓人眼前一亮,如:一位學生說他由“風”想到一首歌《風箏》,由風箏想到了它的自由,又想到了束縛它自由的線,于是引發了他關于親情、思念與牽掛的思考,從而發出了父母對子女的牽掛就如高飄的風箏掙不脫的長長的線繩的感慨。接著該學生還講述了他和在外務工的父母之間的感人的故事。由此可知該生的這種感慨來源于他自身的生活經歷與豐富的情感世界。這節課后我反思過,為什么只有少數幾個學生的立意比較深遠呢?其實這與學生的課外積累和生活經歷有很大的關系。那幾個思考較為深刻的學生或有著良好的課外閱讀的習慣,或有著不一般的生活經歷。
老師應該教什么呢?提升我們課外閱讀的有效性,讓學生閱讀書籍的深度、廣度得到提升。我覺得加強課外閱讀的指導非常重要。在語文課堂上,由于上課的需要,我們經常會給學生放一些視頻資料,如神州號飛船登月、感動中國系列等,這些讓學生在家中看,他多半不感興趣,但是在課堂上,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生卻表現出了深厚的興趣,參與相關話題的討論也非常活躍。如果在閱讀上能激發學生的自主性,學生廣泛閱讀,勤于積累,掌握更多的文化知識,了解古今中外天下事。我想孩子的眼光應該會看得更遠吧。
面對著眾多作文教學的各種觀點,現在的語文教師多陷于作文教學亂花漸欲迷人眼的困局之中,不知作文課上到底該教些什么,又該怎么教。面對著這種局面,作為語文教師的我,唯有不斷地反思自己的課堂教學,深入學生內心,不懈不怠,走出屬于自己的一條作文教學之路,以走出亂花漸欲迷人眼之困局,撥開云霧見月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