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龍安志(Laurence Brahm)
如果一個外國人要了解中國的歷史,應該研究哪個朝代?一定要研究唐朝。因為唐朝是中國歷史上非常開放的時代,通過絲綢之路,唐朝和東南中亞、中東、非洲、歐洲都有非常豐富的貿易來往和文化交流。唐朝是一個包容性很強的朝代,特別歡迎外國人到中國來,唐長安城中的外國商人、使者、留學生、留學僧等總數不下3萬人。我認為,未來中國將會發展得比唐代更加繁榮和開放。
“一帶一路”是不是新的絲綢之路呢?我認為,“一帶一路”為沿線國家提供了更多的交流機會,包括基礎設施的建設和投資、通信、文化交流等等。這是非常有意思的時代。
中國的企業走出去會碰到什么樣的問題?我用外國公司進入中國市場的情況來舉例說明。我曾經幫助很多外國公司到中國來,這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如果沒有人幫助你了解政策、法律、國情和市場規律,你可能很難進入這個全新的市場。有些外國公司很聰明,他們把在本行業退休的專業人士請到自己公司擔任職位。這是一個好方法。
中國企業走出去面臨的是同樣的問題,就是如何進入一個全新的市場?中國公司在其他地區設立一個企業并不難,但是怎么掌握這個市場很難。
舉個例子,在尼泊爾一家公司有很多中國員工,委托我們進行了一個工作調查。內容是員工在公司工作有什么問題?員工的回答集中在四個方面:第一是語言問題。第二是透明度不夠的問題——在尼泊爾這個公司工作的員工,都不了解整個公司的發展計劃。第三是流動性不足的問題,員工想要在公司認真工作并發展,希望有機會在不同的部門流動任職,這樣能夠對公司的全局發展有所把握,以后才有可能成為影響公司未來發展的靈魂人物,但是員工苦于沒有這個機會和權利。第四是全球化思維的問題。員工希望公司運用全球化的思維方式來發展,這就涉及中國、尼泊爾兩種文化如何平衡的問題。
再舉個例子,有一個在非洲發展得很好的中國公司,我問在這個公司工作的我的一位非洲同事,你們有什么問題?面臨什么挑戰?他回答我說,第一是語言問題,在公司里主要使用中文。這對于非洲本地員工就是一個很現實的問題。第二是信任問題,他覺得中國公司在非洲對當地的非洲員工不夠信任,導致外籍員工沒有辦法提建議。其實,因為非洲員工對本地的情況最為了解,他們的建議是很有針對性的,卻沒有渠道向公司上級反映。第三是工作沒有長期規劃的問題,外籍員工不能融入中國的發展。舉個例子,在非洲也有很多發展得很好的印度公司,這些印度人扎根在非洲,一代一代人地生活并且把公司經營下去,這需要一種很強的融入感。印度公司會任命非洲員工為市場開發經理,給他權力也給他責任。而在中國公司,經理的位置通常只能是中國人,非洲雇員就會感覺沒有歸屬感以及沒有很好的職業發展。

龍安志,美籍政治經濟學家、律師,曾先后出版了許多作品,如《中國人的世紀》《朱镕基傳》等
中國的企業想要招攬外國人才,不能把他當成一個翻譯,而是要發揮他所有的能力,要讓外國人才有認同感、歸屬感和長遠的發展前景,這樣他才會為公司全心全意地工作。
我在中國生活了38年,眼見中國翻天覆地的變化,我曾經參與過很多國企改革的工作,可以說,我是和中國人一起摸著石頭過河的。我覺得,我在中國生活,這是我的國家。
從18世紀到20世紀,為什么美國發展得非常快?為什么他們吸引了最優秀的歐洲、印度、南亞和中國人才?因為他們的移民手續比較簡單。給他們身份,這些人才就會全心全意地把他們所有的精力投入到國家發展和建設中去。現在你到舊金山、硅谷去看,是誰在為美國的科技公司做貢獻?都是中國人、印度人等等。很多亞洲人拿到了美國的身份,就能一輩子扎在那里安心地發展事業。
在新時代,中國需要吸引最優秀的外國人才,就需要歡迎他們成為中國公民,讓他們能在中國全心全意地工作和生活,讓他們把中國視為第二故鄉。我相信21世紀是中國的世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