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1.中車南京浦鎮車輛有限公司,南京 210031;2.中南大學輕合金研究院,長沙 410083;3.航天工程裝備(蘇州)有限公司,蘇州 215100)
攪拌摩擦焊是一種固相焊接方法,通過旋轉的軸肩和攪拌針與被焊金屬之間的摩擦熱及攪拌針的擠壓、攪拌作用,使被焊金屬發生塑性流動,從而形成牢固連接[1]。攪拌摩擦焊具有焊縫成形美觀、綜合力學性能良好、焊接變形小、綠色環保和無需添加焊材等優點,適用于焊接鋁、鎂、鈦、銅等合金,因此在造船、航空航天及軌道交通等領域得到廣泛的推廣和應用[2]。
雙軸肩攪拌摩擦焊是一種新型的攪拌摩擦焊接方式,該技術采用具有上下軸肩的自支撐攪拌工具,在焊接過程中上下軸肩與攪拌針共同旋轉,與被焊材料相互作用而實現材料連接。這種自支撐攪拌工具的使用大大降低了焊接過程中的頂鍛壓力,提高了諸如曲線型、狹小空腔及筒體等復雜結構件的攪拌摩擦焊接的可操作性,同時節省了制造剛性裝置的成本,并從根本上解決了未焊透或根部缺陷等問題[3]。基于上述優點,雙軸肩攪拌摩擦焊在軌道交通等行業極具應用前景[4]。在雙軸肩攪拌摩擦焊時,由于上下兩個軸肩同時與被焊金屬摩擦產熱,因此在相同焊接參數下,其熱輸入較常規攪拌摩擦焊的大[5]。采用較低的旋轉速度和較高的焊接速度可有效降低熱輸入。目前,對雙軸肩攪拌摩擦焊接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顯微組織、拉伸性能、顯微硬度和彎曲性能方面[6-8],在疲勞性能方面的研究較少。而接頭的疲勞性能研究具有重要工程意義[9-11],是綜合力學性能評估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6005A-T6鋁合金型材是軌道交通行業中車身、地板等結構常用的材料,目前針對該種材料的攪拌摩擦焊,尤其是雙軸肩攪拌摩擦焊的研究較少,且未見在較低旋轉速度下實現較高速度(>500 mm·min-1)焊接以及接頭疲勞性能的研究報道。為此,作者對軌道車輛側墻用5 mm厚6005A-T6鋁合金型材在低旋轉速度、高焊接速度下進行了雙軸肩攪拌摩擦焊試驗,研究了接頭的顯微組織、拉伸和疲勞性能,以期對雙軸肩攪拌摩擦焊技術的工程應用提供指導。
試驗材料為6005A-T6鋁合金板,尺寸為1 000 mm×300 mm×5 mm,其化學成分見表1,抗拉強度為285 MPa,伸長率為16%。采用航天工程裝備(蘇州)有限公司生產的二維攪拌摩擦焊設備,裝配自主研制的攪拌工具進行雙軸肩攪拌摩擦焊接,攪拌工具上下軸肩的直徑均為18 mm,攪拌針直徑為8 mm,針長4.75 mm。采用對接焊,焊接過程如圖1所示。基于前期的工藝參數優化結果,確定焊接時的旋轉速度n為400 r·min-1,焊接速度v為600 mm·min-1,在該參數下焊接后接頭的抗拉強度較高。

表1 6005A-T6鋁合金的化學成分(質量分數)Tab.1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6005A-T6 aluminum alloy (mass) %

圖1 焊接過程示意Fig.1 Schematic of welding process

圖2 拉伸和疲勞試樣尺寸Fig.2 Dimensions of tensile (a) and fatigue (b) specimens
按照ISO 25239-4:2011,在焊接接頭上以焊縫為中心、垂直于焊縫方向分別截取金相、拉伸和疲勞試樣。金相試樣尺寸為30 mm×20 mm×5 mm,經打磨、拋光,用Keller試劑(3 mL硝酸+6 mL鹽酸+6 mL氫氟酸+150 mL蒸餾水)腐蝕后,根據ISO 17639:2013,在ZEISS Axio Lab A1型光學顯微鏡(OM)上觀察顯微組織。拉伸試樣尺寸如圖2(a)所示,按照ISO 4136:2011,在CMT5504-5105型電子萬能試驗機上進行拉伸試驗,拉伸速度為3 mm·min-1。疲勞試樣尺寸如圖2(b)所示,按照ISO 1099:2006,在GPS100型高頻疲勞試驗機上進行疲勞試驗,應力比為0.1,采用正弦加載方式,加載頻率為100 Hz,分5個應力等級,應力幅分別為54.05,49.44,45.01,42.75,40.49 MPa,以循環106周次未引起斷裂的最大應力作為試驗合金的條件疲勞極限。根據ISO 9015-1:2001,用HVS-1000型數顯顯微硬度計測接頭橫截面硬度,以焊縫為中心向兩側每隔1 mm取點測試,載荷為2.94 N,保載時間為15 s。用JSM-7001F型掃描電子顯微鏡(SEM)及其附帶的能譜儀(EDS)觀察拉伸和疲勞斷口形貌,分析斷口成分。
由圖3可知:焊縫正面、背面成形美觀,魚鱗紋清晰可見,飛邊較少,表面無溝槽等缺陷,焊縫中無隧道型孔洞等缺陷;接頭由焊核區(WNZ)、熱機影響區(TMAZ)、熱影響區(HAZ)和母材(BM)組成。與常規攪拌摩擦焊接頭不同,雙軸肩攪拌摩擦焊接頭呈“啞鈴形”形貌,前進側熱機影響區和熱影響區分界線明顯,后退側熱機影響區和熱影響區過渡較圓滑,分界線不明顯,這是因為塑性流動的鋁合金隨攪拌針從前進側向后退側遷移,導致后退側鋁合金受到擠壓,界面變得圓滑。

圖3 焊縫表面及橫截面形貌Fig.3 Surface and cross-section morphology of the weld: (a) front surface; (b) back surface and (c) cross-section
由圖4可見:焊核區由細小的等軸晶組成,同時存在大量細小、彌散分布的強化相,這是因為焊核區金屬受到攪拌針的劇烈攪拌作用而發生塑性變形,同時在摩擦熱的作用下發生再結晶;在熱機影響區,由于受到攪拌針周圍塑性鋁合金的擠壓剪切作用,晶粒發生扭曲,后退側受到的擠壓作用更大,晶粒扭曲得更為嚴重;熱影響區距離焊核較遠,只受到熱循環的影響,因此這個區域的組織與母材的相似,但是晶粒尺寸大于母材的,前進側和后退側組織沒有明顯區別。

圖4 焊接接頭不同區域的顯微組織Fig.4 Microstructures at different zones of the welded joint: (a) base metal; (b) weld nugget; (c,d) heat affected zone and thermo-mechanically affected zone at advancing side and (e,f) heat affected zone and thermo-mechanically affected zone at retreating side

圖5 焊接接頭橫截面顯微硬度隨距焊縫中心距離的變化曲線Fig.5 Curves of cross-sectional microhardness vs distance from weld center of the welded joint
由圖5可見,接頭橫截面顯微硬度呈“W”形分布,母材硬度最高,為93 HV,熱影響區與熱機影響區界面處硬度最低,為60 HV,焊核區硬度為65 HV。由于受到熱循環的作用,熱影響區強化相溶解、晶粒粗化,因此其硬度降低;且距焊縫中心越近,溫度越高,硬度越小;硬度在熱影響區和熱機影響區界面處達到最低值。焊核區金屬同時受到熱循環和攪拌針的機械攪拌作用,雖然在熱循環作用下強化相溶解會導致硬度降低,但是在機械攪拌作用下鋁合金發生了動態再結晶,較小的晶粒起到了細晶強化作用,因此與熱機影響區相比硬度又有所增大。
拉伸試驗結果表明:焊接接頭的平均抗拉強度為205 MPa,接頭系數達到71.9%;接頭均在前進側熱機影響區和熱影響區界面處發生斷裂。熱機影響區同時受到攪拌針的攪拌作用和熱循環的影響,晶粒被拉長,發生嚴重變形;而熱影響區受到熱循環的作用,晶粒發生粗化:二者的組織在形態、大小等方面均存在很大差異。這種組織不均勻性導致應力集中,使得斷裂易在熱機影響區和熱影響區界面處發生。前進側熱影響區和熱機影響區組織差異較后退側的大,因此其界面處是整個接頭最為薄弱的區域。
由圖6可見:焊接接頭拉伸斷口中存在大量等軸狀韌窩,為典型的韌性斷裂;在斷口中還可觀察到析出相剝離后留下的細小光滑韌窩,存在沿晶斷裂特征。

圖6 焊接接頭拉伸斷口SEM形貌Fig.6 SEM micrograph of tensile fracture surface of the welded joint
由圖7可見,隨著最大應力S的降低,焊接接頭試樣斷裂時的循環次數N增大,接頭的條件疲勞極限為96.6 MPa。
由圖8可以看出,焊接接頭疲勞斷口上存在裂紋源、擴展區和瞬斷區,裂紋源靠近上表面,擴展區呈現明顯的疲勞條紋,瞬斷區有大量韌窩。在疲勞載荷作用下,裂紋不斷擴展使得接頭實際承載面積減小,最終導致接頭被瞬間拉斷,韌窩的存在表明接頭最終發生韌性斷裂。由表2可知,裂紋源區位置1處含有質量分數為60.27%的碳元素、23.78%的鋁元素和15.46%的氧元素,鎂、硅含量較低,可見該處為氧化物夾雜。雙軸肩攪拌摩擦焊時的熱輸入較大,導致鋁合金表面發生氧化形成氧化物夾雜。

圖7 焊接接頭的S-N曲線Fig.7 S-N curve of the welded joint

圖8 焊接接頭疲勞斷口SEM形貌Fig.8 SEM micrographs of fatigue fracture surface of the welded joint: (a) at low magnification and (b) at high magnification

表2 圖8(b)中位置1的EDS分析結果(質量分數)Tab.2 EDS analysis results of position 1 shown in Fig.8(b) (mass) %
在疲勞載荷的作用下,氧化物夾雜處產生應力集中,形成微裂紋。
(1) 采用自主設計的雙軸肩攪拌工具,在旋轉速度400 r·min-1、焊接速度600 mm·min-1下對6005A-T6鋁合金進行雙軸肩攪拌摩擦對接焊,焊縫表面成形美觀,飛邊較少,無表面溝槽、內部孔洞等缺陷。
(2) 焊接接頭由焊核區、熱機影響區、熱影響區及母材組成,呈“啞鈴形”形貌,前進側熱影響區和熱機影響區分界線明顯,后退側過渡較圓滑;接頭橫截面顯微硬度以焊縫為中心呈“W”形分布,前進側熱機影響區和熱影響區界面處的硬度最小,為60 HV。
(3) 焊接接頭的抗拉強度達到205 MPa,接頭系數為71.9%,拉伸斷裂方式為韌性斷裂,斷裂位置位于前進側熱機影響區和熱影響區界面處;接頭的條件疲勞極限為96.6 MPa,裂紋源為靠近上表面的氧化物夾雜,疲勞斷口瞬斷區呈韌窩形貌。
[1] 王國慶,趙衍華.鋁合金的攪拌摩擦焊接[M].北京: 中國宇航出版社,2010: 1-2.
[2] THOMAS W M,NICHOLAS E D.Friction stir welding for transportation industries [J].Materials and Design,1997,18(4/5/6): 269-273.
[3] 周利,劉朝磊,王計,等.雙軸肩攪拌摩擦焊技術研究現狀[J].焊接,2015(6): 14-18.
[4] 劉杰,鄧鋼,韓風武,等.雙軸肩攪拌摩擦焊技術在鋁合金車體制造中的應用發展[J].焊接,2015(1): 17-20.
[5] 張健,李光,李從卿,等.2219-T4鋁合金雙軸肩FSW與常規FSW接頭性能對比研究[J].焊接,2008(11): 50-52.
[6] 林松,張坤,王衛兵,等.5 mm厚6082-T6鋁合金雙軸肩攪拌摩擦焊接頭的組織與性能[J].機械工程材料,2017,41(8): 67-74.
[7] 侍光磊,張璟瑜,胡豐,等.6005A-T6鋁合金型材雙軸肩攪拌摩擦焊接頭組織及力學性能[J].焊接,2017(8): 21-25.
[8] 蘇斌,賀地求,楊坤玉,等.3 mm 6061鋁合金板固定雙軸肩攪拌摩擦焊接頭的顯微組織與拉伸性能[J].機械工程材料,2013,37(5): 59-61.
[9] 周才智,楊新岐,欒國紅.攪拌摩擦焊接頭疲勞行為研究現狀[J].稀有金屬材料與工程,2006,35(7):1172-1176.
[10] 劉艷,王淮,宮文彪,等.6005A合金攪拌摩擦焊接頭疲勞性能的研究[J].長春工業大學學報,2009,30(1):12-17.
[11] 王希靖,張杰,牛勇,等.焊接速度對7050-T7451鋁合金攪拌摩擦焊接頭疲勞性能的影響[J].宇航材料工藝,2008,38(4):66-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