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健
(國家圖書館數字資源部,北京 100081)
隨著社會的進步,關愛殘障人士文化權益的意識日漸增強。根據中國殘聯的相關統計,2010年末我國殘疾人總人數8502萬人,其中視力殘疾1263人[1]。視力殘疾人是一個相對特殊的人群,在信息獲取方面具有極大的劣勢。近年來,黨和國家十分注重殘疾人的文化生活,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中規定:“有條件的市(地)、縣(市、區)公共圖書館設立盲人閱覽室,配置盲文圖書、有聲讀物、大字讀物及閱讀輔助設備。開展殘疾人文化周、殘疾人閱讀推廣等群眾性文化活動。扶持盲文讀物、有聲讀物、殘疾人題材圖書和音像制品出版。繼續建設中國殘疾人數字圖書館和移動數字圖書館,通過建設中國盲人數字圖書館構建盲文數字出版和數字有聲讀物資源平臺。”[2]截至2015年底,全國省地縣三級公共圖書館共設立盲文及盲文有聲讀物閱覽室1515個,共開展殘疾人文化周活動5627場次[3]。從某種程度來說,公共圖書館開展的視障服務為視障人群打開了一扇通往知識海洋的窗戶,極大豐富了他們的精神文化生活。
公共圖書館殘疾人服務研究作為圖書情報領域的一個研究熱點,已有不少殘疾人服務的相關研究綜述,而專門針對視障服務的研究綜述較為鮮見。因此,筆者通過梳理2007-2016年我國公共圖書館視障服務的研究成果,旨在聚焦視障服務,揭示研究現狀,為后續深入研究提供借鑒和參考。
筆者以中國知網CNKI數據庫為數據源,將檢索時間限定在“2007-2016”,以“圖書館*盲人”“圖書館*視障”“圖書館*無障礙”為主題進行檢索,共檢出696條記錄,剔除不相關和重復文獻,篩選出圖書情報領域專門研究公共圖書館為視障殘疾人服務的相關文獻共161篇,統計每年的發文數量(見圖1)。

圖1 我國公共圖書館視障服務發文數量統計圖
由圖可知,我國公共圖書館視障服務研究總體呈上升趨勢。從2009年開始研究逐漸升溫,于2014年達到一個高峰,2015年開始視障服務研究開始稍有回落。
2.2.1 公共圖書館視障服務調研分析
視障服務的調研分析主要面向視障閱覽室、視障讀者、數字資源服務,其中,周堅宇[4]、張革聯[5]和張際[6]分別對廣州市、陜西省和全國范圍內的多家公共圖書館盲人(視障)閱覽室進行調研,分析現狀和問題,并提出了對策建議。吳惠茹[7]、李婉彬[8]通過問卷調研的方式分別對廣州市視障群體和全國范圍內多個公共圖書館視障讀者進行調研,分析視障讀者群的基本特征、信息偏好、獲取信息方式、使用特點、獲取障礙。張冰梅分析了全媒體環境下重慶市視障讀者的閱讀現狀,建議加大信息無障礙和數字文獻建設力度,從主動服務和合作服務方面尋求突破[9]。陳艷偉從數字視障服務的內容、視障專屬網站和數字資源的共建共享等方面分析國內公共圖書館數字視障服務的現狀和存在問題,提出建立視障數字服務聯盟的構想以優化服務[10]。嚴貝妮從資源類型與分布、服務方式與內容以及服務網站建設三個方面全面分析了臺灣地區公共圖書館數字視障資源服務的現狀及未來優化的方向[11]。
2.2.2 視障數字圖書館建設
隨著互聯網和通信技術的飛速發展,建立視障數字圖書館為出行不便的視障讀者提供遠程數字服務成為時代發展的題中之義。張煒介紹了具有業界引領示范作用的國內首家盲人數字圖書館——中國盲人數字圖書館網站的建設背景、服務對象、服務方式、資源建設和無障礙技術應用等內容[12]。江淑潔認為應該從宣傳、網站無障礙建設、建立盲人檔案和讀者反饋機制四個方面提升盲人數字圖書館服務水平[13]。郭智從整體規劃、軟硬件環境、內容與功能等方面提出對公共圖書館視障閱覽室網站建設思路[14]。黃雪琪認為將語音識別技術與語音合成技術應用于盲人數字圖書館,有助于提高視障群體獲取信息,平等參與社會活動[15]。陳艷偉基于視障人士使用網絡的特點,提出從內容設計、輔助配置設計、為非文本元素提供替換文本和借助志愿者力量來建設視障圖書館[16]。高恩澤通過分析中國盲人數字圖書館的服務特點和與政府、業界及社會團體的合作情況,建議從讀者需求、網站優化、技術標準和交流合作等方面進行服務優化[17]。
2.2.3 特色服務案例
近十年來,各圖書館都積極開展了豐富多彩的服務活動,諸如圖書借閱、設備借閱、送書上門等服務都成為許多圖書館服務的標配。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特色服務活動有電腦培訓、讀書會和口述影像。雙偉巍介紹了浦東圖書館的盲人電腦班培訓服務,自2002年開辦至今已有400多人結業,既提升了盲人讀者的信息素養,也增強了其融入社會的自信心[18]。葛穗介紹了金陵圖書館和南京新聞廣播聯合推出的“朗讀者”活動,于2012年開辦,一年一季一主題,圖書館招募志愿者后進行集中培訓授課,由志愿者通過自有的錄音設備進行朗讀、錄音、制作,提交有聲讀物作品,圖書館進行刻錄整理后通過贈送或借閱的方式向視障人士提供服務[19]。劉新菊介紹了重慶圖書館通過自制盲童繪本、每月定期開展盲童故事會、在微信上開展魔法故事會(音頻)、在喜馬拉雅電臺開辟重圖太陽花欄目、送書和設備上門、為家長開展在線心理沙龍服務盲童讀者[20]。方潔介紹了浙江圖書館浙江省視障中心“心閱”讀書會,以會員制的形式連同社會文化志愿者參與的模式來進行。通過擬定閱讀領帶人的方式,注重與視障讀者的溝通協調,充分保證閱讀效果[21]。符藝介紹了深圳圖書館的視障公益影院服務和中國盲文圖書館的口述影像服務,通過招募志愿者和嚴格的培訓,口述影像服務極大豐富了視障用戶的精神文化生活[22]。
2.2.4 國外圖書館視障服務經驗介紹
對國外視障服務經驗介紹主要來自美國、韓國和俄羅斯三個國家,其中,王林軍介紹了俄羅斯盲人圖書館的相關服務經驗,在宣傳方面,通過在各種媒體上做公益廣告、出版盲文文獻、開展娛樂休閑活動、參加閱讀活動和比賽、建立流動圖書館等方式,吸引視障人士利用圖書館[23]。在文獻資源建設方面,根據讀者信息需求采訪文獻,購買盲人文獻,復制平版印刷的圖書,出版盲人雜志和圖書,并不斷加強文獻資源的數字化建設[24]。朱海英概述了國外圖書館(英、美、日、俄羅斯)在法律保證、信息資源保障、推廣數字技術,實現數字化服務、對外合作、閱讀推廣和宣傳等方面的服務情況[25]。劉瑋介紹了美國圖書館視障群體服務的法律設計所經歷的階段及其全面而系統的法律環境,既包括圖書館專門法、圖書館相關法,也包括圖書館行業自律規范[26]。另外,他還介紹了美國州圖書館法的主要內容并建議通過加強交流合作,與國際慣例接軌,逐步完善為視障群體服務的圖書館法律體系[27]。夏亞云介紹了韓國LG數字有聲讀物圖書館,不需要復雜的連接程序和用戶認證,只需通過基于NFC技術設計的移動電話就能利用圖書館系統和信息服務[28]。
2.2.5 《馬拉喀什條約》與視障人士權益保護
2013年6月28日,世界知識產權組織通過了《馬拉喀什條約》,要求締約國在其國內法中規定,通過對版權權利人的權利規定限制與例外來允許復制、發行、提供已出版作品的可供視力障礙人士使用的格式,以此保護視障者獲取信息的權利。從2014年開始,《馬拉喀什條約》逐漸為國內圖書館界重視,相關介紹和研究不斷出現。其中,曹陽[29]認為,為推進該條約在我國的實施,建議我國著作權法明確圖書館的被授權實體地位及其可以享有的例外與限制、所提供服務的受益人范圍等。林敏[30]認為,圖書館應該結合《馬拉喀什條約》對視障者服務帶來的積極影響,通過向立法機關反映圖書館的訴求,研究掌握和正確運用法律規范,不斷提高為視障者服務的能力。王娟娟、吳躍偉[31]通過對國際上針對視障人士的著作權限制與例外情況進行介紹和分析,建議一方面積極推進面向視障人士的版權例外與限制政策方針的建立與實施,另一方面,加強國際之間的合作,確保為視障人士提供更好的服務。
2.2.6 視障服務工作人員
視障服務是一項有溫度的人性化服務,對工作人員的要求較高。目前,視障服務工作人員以圖書館內工作人員為主,以社會志愿者為輔。專門論及視障服務工作人員的研究相對較少,朱海英認為公共圖書館盲人閱覽室工作人員應具有熱心、耐心、責任心,掌握一定的心理學知識,一定的文獻檢索知識、盲文知識,懂計算機,會使用新技術設備,有一定的協調能力[32]。劉曉君認為應通過建立志愿者服務激勵機制,拓寬志愿者服務內容,把志愿者服務納入發展規劃等舉措不斷提升視障服務水平[33]。陳彤結合浙江圖書館盲人圖書館志愿者服務的實際情況,分析志愿者存在人員來源渠道單一(學生為主)、長期服務志愿者較少、以到館服務方式居多、個性化服務欠缺等問題,建議制定并完善志愿者管理辦法、加強志愿者培訓工作、實施志愿者激勵機制、開展多樣化的志愿服務[34]。
2016年9月30日,《馬拉喀什條約》正式生效。從已有的研究成果來看,圖書館界已經開始關注條約與我國法律如何進行銜接的問題,并提出了相應的建議和對策。條約如何落到實處,后續如何開展具體工作,還需要持續關注和研究。只有通過及時跟進國外相關立法建設與研究進展,結合我國服務實際,盡快建立和完善公共圖書館服務的相關法律法規,為視障服務提供強大的法律和制度保證,才能促進視障服務的可持續發展。
現在公共圖書館開展的視障服務大多各自為戰,缺乏有效地交流互動,服務形式千差萬別,服務效果評估缺乏有效標準。因此,應該結合全國縣級以上公共圖書館評估定級的相關標準和國際上視障服務的成熟標準規范,在服務資源、服務效能、服務宣傳和監督評價等方面細化視障服務的具體內容,盡快出臺圖書館視障服務的相關標準和規范,對公共圖書館的視障服務進行規范和指導。
近10年關于國外的視障服務經驗介紹,時間分布為2009年1篇、2011年1篇、2013年2篇、2014年4篇、2015年2篇,其中,具體到某一國家的服務相對研究深入,而將國外服務總體考察的往往流于空泛,可借鑒內容較少。從已有研究成果看,對國外視障服務跟蹤調研不夠,研究范圍偏窄,不能全面反映國外主要發達國家的視障服務進展和無障礙新技術應用情況。比如,面向盲人用戶的智能手機和可穿戴設備(智能腕表、智能眼鏡等),幫助閱讀的智能盲文平板電腦,幫助出行的盲人語音導航系統和導盲機器人,專門面向盲人用戶的口述影像電視臺服務。這些相關無障礙技術應用和服務并未得到國內圖書館界系統地介紹,如何利用日新月異的無障礙新技術提升現有的視障服務研究亟待拓展。因此,應對國外主要發達國家的圖書館視障服務和無障礙技術應用情況開展定期跟蹤調研,及時更新服務理念和技術應用,為國內圖書館視障服務提供借鑒。
視障數字圖書館為視障用戶獲取文化信息、提升信息素養提供了極大便利,為消弭信息鴻溝起到了重要作用。通過建設數字圖書館以提升視障服務水平已經成為國內公共圖書館的共識。2008年9月國家圖書館與中國殘聯信息中心、中國盲文出版社合作共同建成中國盲人數字圖書館,2011年4月國家圖書館與中國殘聯信息中心共同建成中國殘疾人數字圖書館。其后,2011年12月上海圖書館推出上圖無障礙數字圖書館,2014年10月山東省圖書館推出“光明之家”盲人數字圖書館。另外,中國盲文圖書館網站和文化部全國公共文化發展中心的“心聲·音頻館”專題網站的建設都是國內視障數字圖書館建設的有益探索和實踐。已有的相關研究大多是對視障數字圖書館的簡單介紹和提出建設思路,對不同視障數字圖書館服務情況的深度研究還比較少。借鑒數字圖書館推廣工程的成功經驗,在視障服務方面通過資源整合、共建共享和區域合作等機制創新,探索建立視障服務聯盟,深化數字圖書館的服務將會是未來研究的一個發展方向。
以智能手機為代表的移動終端成為互聯網接入的重要接口,而公共圖書館利用手機開展的視障服務還比較鮮見。比較有代表性的是,中國盲文圖書館推出的“掌上盲圖”手機app和“心聲·音頻館”推出的盲用手機客戶端,為視障用戶訪問資源提供了極大便利。公共圖書館應充分利用已有的語音識別技術和無障礙技術,在移動端加強技術研發,通過更符合視障用戶需求的app和客戶端來提供更為便捷的服務,因此,移動端的視障服務也將是未來研究的一個重點內容。
從已有的研究成果來看,實證研究型的文章相對較少,建議對策型的文章居多。基于特定圖書館視障服務實踐,分析服務現狀并提出建議對策,往往流于同質化,從宏觀層面的隔靴搔癢往往不能在微觀層面立竿見影。因此,要從能切實了解視障讀者需求、閱讀心理、信息能力素養等方面開展實證研究,評估公共圖書館開展的面向視障讀者的特定服務的成效,通過探索解決一個個具體的實際問題,真正把握讀者需求的“痛點”,發現已有服務存在的不足,從而為基于用戶需求的精準化服務提供借鑒和參考。
〔1〕 中國殘疾人聯合會.2010年末全國殘疾人總數及各類、不同殘疾等級人數[EB/OL].[2012-06-26].http://www.cdpf.org.cn/sjzx/cjrgk/201206/t20120626_387581.shtml
〔2〕 國務院關于印發“十三五”加快殘疾人小康進程規劃綱要的通知[EB/OL].[2016-08-17].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6-08/17/content_5100132.htm
〔3〕 中國殘疾人聯合會.2015年中國殘疾人事業發展統計公報【殘聯發(2016)14號】[EB/OL].[2016-04-01].http://www.cdpf.org.cn/zcwj/zxwj/201604/t20160401_548009.shtml
〔4〕 周堅宇.視障閱覽室“遇冷”現象引發的思考——基于廣州市10個區級圖書館的調查分析[J].圖書情報工作,2014(16):83-90
〔5〕 張革聯.公共圖書館視障讀者無障礙信息服務的困境與拓展——以陜西省公共圖書館為例[J].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16(7):85-88
〔6〕 張際.公共圖書館盲人閱覽室調查分析[J].圖書館學研究,2012(19):82-85
〔7〕 吳惠茹.廣州市公共圖書館視障群體服務現狀研究[J].圖書館論壇,2009(2):36-38+117
〔8〕 李婉彬,李燕娜.公共圖書館視障讀者信息需求調查及分析[J].圖書館論壇,2013(4):77-81+53
〔9〕 張冰梅,易紅,劉曉景,陳祥娟.全媒體環境下視障讀者閱讀現狀及應對策略研究[J].圖書館論壇,2013(6):127-132
〔10〕〔16〕 陳艷偉.基于視障人士網絡信息需求的視障圖書館建設研究[J].圖書與情報,2012(6):33-36
〔11〕 嚴貝妮,王運.我國臺灣地區公共圖書館數字視障資源服務的調查與思考[J].圖書情報知識,2015(4):55-62
〔12〕 張煒,李春明.積極推進信息無障礙建設 人人共享公共文化服務——中國盲人數字圖書館網站介紹[J].圖書館建設,2009(9):65-67
〔13〕 江淑潔.我國盲人數字圖書館建設概況[J].圖書情報工作,2009(17):64-67
〔14〕 郭智.公共圖書館視障閱覽室網站研究與建設[J].圖書館學研究,2010(13):64-65+70
〔15〕 黃雪琪.關于建立盲人語音數字圖書館的設想[J].圖書館學研究,2011(2):33-35+61
〔17〕 高恩澤,毛雅君,李健.攜手共建信息無障礙平臺 共同推進圖書館文化助殘——中國盲人數字圖書館服務情況及展望[J].新世紀圖書館,2016(6):57-60
〔18〕 雙偉巍.打開視障者心靈的窗戶——以浦東圖書館視障者服務為例[J].四川圖書館學報,2016(1):31-34
〔19〕 葛穗.面向視障人士的公共圖書館服務——金陵圖書館“朗讀者”活動及啟示[J].公共圖書館,2014(3):58-61
〔20〕 劉新菊.淺談重慶圖書館如何保障盲童讀者的閱讀權利[J].農業網絡信息,2016(6):109-111
〔21〕 方潔.視障讀者的閱讀活動初步探析——以浙江圖書館浙江省視障中心“心閱”讀書會為例[J].圖書情報導刊,2016(6):45-49
〔22〕 符藝.口述影像在公共圖書館視障服務中的應用與思考[J].圖書館論壇,2014(8):77-81
〔23〕 王林軍.俄羅斯盲人圖書館宣傳活動的特點及啟示[J].圖書館建設,2013(12):46-49+54
〔24〕 王林軍.俄羅斯盲人圖書館文獻資源建設實踐與啟示[J].圖書館,2014(2):69-71
〔25〕 朱海英.國外圖書館視障服務及其對我國的啟示[J].圖書館研究,2014(5):62-65
〔26〕 劉瑋.美國圖書館視障群體服務的法律環境研究[J].圖書館論壇,2014(9):98-102
〔27〕 劉瑋.基于盲人和殘障人士服務的美國州圖書館法探析[J].圖書館學研究,2015(3):93-96
〔28〕 夏亞云.面向視障讀者的泛在圖書館——LG Sangnam圖書館研究[J].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11(10):103-105
〔29〕 曹陽.《馬拉喀什條約》對公共圖書館服務視力障礙者的影響[J].中國圖書館學報,2014(1):103-109
〔30〕 林敏.新的國際版權立法對圖書館為視障者服務的影響——基于《馬拉喀什條約》的思考[J].圖書情報工作,2014(10):74-78
〔31〕 王娟娟,吳躍偉.國際視障人士著作權例外與限制條約發展現狀研究[J].圖書館學研究,2014(1):78-91
〔32〕 朱海英.談公共圖書館盲人閱覽室工作人員的基本素養[J].黑河學刊,2013(11):189+192
〔33〕 劉曉君.對盲人圖書館(室)志愿者服務的思考[J].圖書館建設,2007(3):83-85
〔34〕 陳彤.圖書館志愿者管理實踐探索——浙江圖書館盲人圖書館志愿者服務站服務現狀的分析思考[J].圖書館研究與工作,2010(4):4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