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雅 王麗娜 俞昌大
(1沈陽建筑大學圖書館,遼寧沈陽 110168;2中鐵時代建設設計院,江蘇蕪湖 241001)
我國高校圖書館正處于由傳統型向現代型過渡的階段,高校圖書館作為我國圖書館的一個重要分支,用戶在圖書館中更加期待的是物質與精神的雙贏,走出圖書館空間設計的范圍禁錮,按照傳統的空間設計理念,僅僅在外型裝飾、空間面積、房間功能等方面進行優化,己經很難真正觸及到圖書館空間革命的本質。本文嘗試以體驗心理為切入點,將體驗式設計引入圖書館。
體驗內容的層次性包含兩方面,其初級階段是物質層面,從古人的建筑最初能滿足基本防御要求即可,到逐漸注重建筑的保溫隔熱、色彩搭配及建筑造型等,即體驗層次的精神層面。
圖書館“第三空間”概念在2009年第75屆IFLA會議以“作為第三空間的公共圖書館”的主題提出。高校圖書館在高校中同樣扮演著第三空間的角色,它區別于學生寢室、教室的學習環境,而從圖書館的使用人群來看,高校大學生具備較高的文化素質,因此,從體驗層面看,他們追求的不僅僅是物質體驗,還有更高的情感體驗。
體驗的本質是內在心理與周圍客觀事物的相互作用,是一種互動關系。這種關系包含兩方面,一是體驗的主動行為,是自發的、可控的;二是體驗的被動行為。例如:在參觀博物館時,可以近距離從各個角度觀看,但觀眾不能觸摸到展品。體驗的過程是主體與客體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影響的過程。
高校圖書館傳統的信息流通是單向的線性傳播,而現今的信息技術發展突破了這一局限,使人、資源、環境之間發生了相互關聯。高校圖書館的設計需考慮高校師生、信息資源與圖書館空間的互動,改變高校師生單一的、被動的信息接收者身份。交互性包括在獲取資源過程中人與人、人與信息、人與空間、人與文化的互動性。
在建筑空間體驗過程中,主體的認知體驗有兩種方式,一是通過既定的思維模式來進行認知活動,即有計劃的、有目的的。如北京故宮建筑群,通過軸線將空間序列表現的淋漓盡致;二是感性的直接體驗方式,即自然的隨性的。如江南私家園林,全憑設計者的匠心,營造出或直或曲的水面,或長或短的飛鴻。前者屬于理性的體驗方式,后者屬于感性的體驗方式。
近年來,圖書館的空間布局和組織結構愈加復雜,當用戶置身于偌大的圖書館時也面臨著找尋困難。因此,高校圖書館需要通過尊重使用者的行為方式、使用習慣、心理感受等,來構建圖書館導向設計系統,讓用戶有針對性的、便捷的獲得良好的路徑體驗。這樣,有助于讀者更快地找到所需資源,提高學習效率。因此,體驗的指向性會促進高校圖書館空間設計的發展。
高校大學生具備一定文化素養和審美能力,他們對于新鮮元素、創意空間的需求尤為強烈。空間新穎性并不意味著空間形式的夸張和結構的復雜,更多強調符合讀者學習需求、符合交流心理的空間形式。汕頭大學圖書館在空間形式上有較大突破,其建筑外形的設計概念源于我國古代的線裝書盒,該館內部涵蓋了我國傳統書院園林的精神理念,結合現代設計手法,打造了功能齊備、流向清晰合理的空間,為讀者提供了學習的精神中樞。

汕頭大學主要空間形式分析
人是空間使用的主體,圖書館空間設計離不開主體的心理和行為。圖書館不僅是圖書保存、閱覽學習的場所,更是人與人之間進行學術研討、思想交流的場所。不同類型的使用者對空間要求不同,有的人喜歡大空間,目的是能夠感受彼濃厚的學習氛圍,有的人則需求私密空間,目的是防止被干擾,追求領域感和高效率。
如今,越來越多的高校圖書館開始注重建設個人學習空間:集體討論室、博碩士研修間、誦讀間、畢業論文室、創客空間等出現在一些新建或改建圖書館中。深圳大學圖書館舊館改造后設置了小組討論室,這樣的集體學習空間帶有一定私密性,配以舒適的沙發、齊全的設備設施,為讀者營造了相對安靜而又溫馨的學習氛圍。

深圳大學圖書館舊館改造空間
高校圖書館經歷了從封閉、到半開放、到走向開放的過程。早期的圖書館僅滿足藏書需求,主要使用空間一般被稱為閱覽室,室通常來說就是我們所說的房間。“古者前堂后室,室,實也,人物滿實其中也”——《說文解字》,從古人那里我們不難看出對“室”的理解是一個較為封閉單一的空間。
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對于空間的需求和認識有了新的定位,圖書館的空間形式逐步走向開放化,空間開放意味著空間的靈活可變、分割重組。基于用戶需求的圖書館空間分為兩類,一類是基本服務空間,主要指交通空間、設備空間、衛生空間等;另一類是主要知識服務空間,主要指藏書空間、閱覽空間、休閑空間等。前者相對穩定,后者隨著時間的推移可變性較大。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電子資源與紙質資源并存共用,用戶需求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用戶需求角度劃分,圖書館體驗式空間可分為:學習研究空間、學術交流空間、休閑娛樂空間、創新創業空間等。現代圖書館的物理技術已經相當成熟,非用戶參與的輔助性用房也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有助于空間體驗氛圍的營造。
高校圖書館體驗式空間基本概念為:以高校圖書館用戶的心理需求、行為活動、情感精神為依據,結合體驗的設計手法而形成的多功能、復合性、交互式的圖書館空間。

未來圖書館發展趨勢
學習研究空間是圖書館主要的空間類型,也是傳統圖書館閱覽空間的延伸。根據用戶學習的性質和心理需求又可分為公共學習空間、私人學習空間。
公共學習空間指圖書館為用戶提供的集體學習空間,包括圖書閱覽空間、聆聽學術講座空間、備考自習空間等,在空間設計上更加強調公共性和開放性。從用戶的體驗角度,更多地考慮了滿足人際距離的桌椅、符合人體工學的人性化的家具設置以及人對物理環境的感官體驗等。近年來,公共學習空間逐漸呈現多元化發展,國外很多高校圖書館增設了寫作中心、繪空間、操作坊、錄音棚等空間。這些空間滿足了不同讀者的心理需求,大大提高了讀者的參與積極性。
私人研習空間主要是針對個人學習的空間類型。在空間設計上注重滿足用戶的私密性、歸屬感、領域性等要求,空間的形成依靠家具的重組、分割設計。

由于用戶行為的多樣性和不確定性,對空間的要求也不盡相同。從讀者的體驗心理角度出發,為了滿足不同規模活動所需的要求,本文在活動交往空間中選取了雙人交談空間、多人交往空間。
雙人交談空間是提供兩個人交往的偏私密性的空間,這也是活動就交流發生層次規模最小的一種。這種行為包含讀者的交談、聆聽、視聽等活動類型。臺灣清華大學圖書館設有可供雙人觀看電影的沙發區,雙人沙發之間用磨砂玻璃加以分隔,這類空間非常適合情侶使用,相互間干擾較小,空間劃分非常人性化。
多人交談空間是在目前國外高校圖書館中常見的一種形式。主要包括小組討論室、集體活動區等。小組討論室是高校師生進行學習交流或者舉行社團活動討論的場所空間,該空間與其他主要使用空間要有所分割。為了鼓勵讀者將這類空間真正用于交流討論而不是學習自修,空間的形式要有足夠的吸引力,從而引導讀者行為的發生。
集體活動空間是活動交往規模較大的一種團體活動,一般用于臨時性的學術交流。這類空間應該具備相對獨立的大空間。

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小組討論空間

瑞爾森大學圖書館——集體活動空間
高校圖書館的休閑空間形式呈現出多層次、靈活舒適化,這表現在高校圖書館服務型的公共活動空間出現了一系列輔助性的服務,如音樂聆賞、誦讀空間、模型制作區等。
生活休閑類空間:主要以滿足讀者平時在圖書館中日常生活的所需的輔助性服務,如增設日常飲品服務、提供WIFI和簡潔餐飲的需求。這類空間考慮了空間的相對獨立性、便捷性。深圳大學圖書館新館一層設有讀者沙龍區,該空間提供了各種非專業性的書籍,讀者在暢談、休閑的同時又可以進行閱覽。空間專設了供讀者休息的咖啡屋,屋內結合燈光、色彩、家具的設計,融入綠色概念使整個空間溫馨舒適,深受讀者的喜愛。深圳大學圖書館的大廳過廊空間內還設有販售區,為讀者提供了各式各樣的商品,文具用品、生活用品、雨傘、插座等,更加貼心的服務讀者。
視聽空間:目前我國大部分高校基本實現了網絡全覆蓋,大學生電腦、手機等電子設備配備齊全,讀者隨時隨地可檢索到自己所需的信息。因此,傳統的電子閱覽空間的利用率降低,其功能逐漸弱化。在這種形勢下,一些圖書館的傳統電子閱覽空間應時而變,注重信息的可視化,注重信息獲取的多樣化,在空間設計上傾向于休閑化和交互性,給讀者全新的信息體驗,增加讀者的直接參與、真實感受和體驗過程,真正實現了從“閱”讀到“悅”讀的轉變,極大地豐富了讀者在圖書館的學習學術生活。
隨著社會的發展、技術的進步,根據讀者需求的變化,高校圖書館增加了創新型空間主要分為高科技體驗區、創客空間、主題空間三大類。
高技術體驗空間:隨著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的發展,計算機以及信息技術滲入到高校圖書館中為讀者提供了多種方式的體驗的可能,用戶的體驗方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國外大學圖書館非常注重讀者的交互式體驗設計,在北卡羅萊納州立大學亨特圖書館,讀者與信息的互動隨處可見,數字化的服務側重了人機交互設計,這種體驗方式已經深入到該校的日常教學活動中,讓學習變得更加有趣。
創客空間:學習知識、經驗交流、知識分享已然成為高校師生使用圖書館的主要目的,培養創新型人才也是高校的主要目標,這一點與創客空間的主旨是相符的,也為圖書館創立創客空間提供了先決條件。高校圖書館用戶需要這樣的空間來激發他們學術、創作熱情。由武漢大學學生自主設計的創客空間與圖書館其他空間相比別具一格,在這里可以自由交流創作,暖黃燈光、木頭桌椅、布藝坐墊、清新綠植、珞珈文化、香濃咖啡加上溫馨的界面設計,使得創客空間成為學生創作和休閑的場所。

武漢大學圖書館創客空間
特色主題空間:指在高校圖書館中有針對性的設置主題突出、功能較為明確的空間形式,這類空間以文化、創作、交流等作為空間主題,吸引有共同興趣的讀者聚在一起。高校圖書館不僅是高校的信息中心,更應突出文化底蘊。圖書館是人流量較大的場所,圍繞中國傳統文化、學校特色文化構建一些主題性空間能夠起到很好的宣傳、推廣、育人作用。重慶大學圖書館的主題閱覽空間——博雅書院,打造了民國風格。厚重的木桌木椅、精致小巧的吊燈、歐式風格的桌燈、古樸典雅的吊頂、落地立式鐘表加上米色舒適的矮沙發,輔以一排排墨紙書刊,置身于這樣的溫馨、安靜的場所,讀者的人格、素養將得到進一步的完善和提升。

重慶大學圖書館主題閱覽——博雅書院
圖書館如何發揮場所的價值作用,圖書館如何重拾用戶依賴的信心,圖書館如何面對技術帶來的沖擊?……因此,圖書館需要滿足人們的精神情感需求,從用戶的體驗心理角度出發,通過關注用戶的真實情感來營造空間,這樣才能吸引更多的用戶到圖書館中來,這也是圖書館未來生存發展的關鍵所在。
〔1〕 黃寧.現階段我國高校新建圖書館建筑設計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04
〔2〕 黃東翔.復合型大學圖書館讀者空間研究[D].北京:清華大學,2012
〔3〕 李小彤.圖書館空間環境體驗設計研究[D].南京:南京林業大學,2015
〔4〕 呂健梅.基于體驗的建筑形象生成論[D].哈爾濱:哈爾濱工業大學,2010
〔5〕 顧建新.圖書館轉型與館舍空間變化[J].圖書館發展聯盟報告,2015(10):38-41
〔6〕 孫澄.當代圖書館建筑創作[M].哈爾濱: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2
〔7〕 陸邵明.建筑體驗—空間中的情節[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