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步兵
開設校內或組內公開課是教育教學的規定動作,是教育教學的常態行為。就目前公開課開設的狀態來看,有兩種基本質態:表演或探究,而且表演占大多數。在現行的教育體制下,評優課作為對教師教學水平的一種評定介質,開課的教師都在追求“好的教學”,甚至把課上成了表演課。但這是在外部力量驅動下的行為,缺少來自教育教學的內力支撐。因此,從本文的視角看,拋開評優課不說,我以為,絕大多數的公開課應該上成探究課。公開課的本真在于探究、發現,否則,就失去了公開課應有的價值。
一、公開課與表演
佐藤學在《教師的挑戰——寧靜的課堂革命》中用“好的教學”來描述表演型課堂,他說,“追求‘好的教學的教師往往通過串聯‘好的發言來組織教學”。而為了串聯“好的發言”,教師往往采取了以下一些做法:答題或展示的多選擇優等生,過度的課前預習,有意避開難點和易錯易混點,提問走簡單路線等等。有的老師為了組織好學生上課時的辯論或討論活動還必須課前彩排,讓學生模仿如何做好“主持人”“辯手”等。這樣的課,臺上的老師與臺下的學生有配合默契的表演,戲演得好,下面聽課的教師看得滿意,心領神會,雙方心照不宣。于是,一節優秀課誕生了。為什么出現這樣的公開課?重要原因在于我們對公開課的評價集中在教學中的提問技術、指導方法的好壞,以及師生的表現等方面。
那么,我們的公開課為什么不應當提倡“好的教學”呢?主要原因在于教師以學生的思考為憑據,將學生的思考區分為“好的”和“不好的”,然后進行選擇性對話。這有違教師的責任。新課程強調促進每一個學生的發展。所以,從教師的責任來看,教師最重要的不在于“進行‘好的教學,而是要實現所有兒童的學習權利,盡可能提高兒童的學習的質量”[1]。
作為教師,要串聯學生的思想,但不只是少數優等生的,不應是為了自己完成教學任務加以選擇。教師要認真傾聽每一個學生的低語甚至沉默,承認每一個學生的思考或者挫折都是偉大的,這樣,教師才能獲得真正的教學起點,“促進每一個學生的發展”才不是空話。從教育教學的意義上看,只有促進全體學生學習的課堂才具有真正的教育意義,基于這一認識,單一的表演型的公開課是有欠缺的。
二、公開課與探究
公開課要上成探究課。從公開課的結果看,一學期就開一到兩次公開課,如果僅上成表演性的“好的教學”,或者是無視研究導向的常態課,受傷的不只是學生,還有后面的同行。因為他們作為專家坐在那里既沒有學到什么,又不能為你的課堂支上兩招,更沒有為你所教的學生提出什么有價值的建議。就兩個字“陪坐”。從上課者本人看,他也失去了一次寶貴的學習機會。所以,我以為,公開課的出發點是問題,貫穿始終的是研究,目標是教育教學的進步和學生的發展。
公開課的出發點是教師或以某教師為代表的教育教學中共性問題的探究。這個問題可以是某教師教學中的煩惱,也可以是某類共性的問題,也可以是某教師即將遇到的困難,或是某一課題的相關問題。通過公開課圍繞問題產生數據收集、問題解決、案例研究、實踐對策、合作路徑以及師生、生生和師師之間的共同構建等內容。
公開課要體現研究的性質。要真正達到研究的目的,其潛在的前提是尊重教師的不同的教育觀,尊重教育方式的多樣性。其次,研究和討論不涉及教師教學的好與壞,只關注圍繞問題進行的教與學的活動的狀態,重在客觀描述教學事件,重在以事件為中心的問題研究,關注問題是如何突破的,突破到哪里,哪里還沒有突破,為什么沒有突破,有什么想法,下一次公開課圍繞主要問題的后續研究等等。
公開課的目標是教育教學的進步。把公開課作為表演課、作為個人特長的展示課,這部分教師的觀點是不正確的。其實,作為同行,某某老師有什么特長和喜好,大家已經很清楚。如果一學期兩至三次都在重復展示和表演,長此以往,同行們對這樣的公開課肯定沒有什么興趣。一方面因為有積累起來的審美疲勞,另一方面是因為學不到什么有價值的東西,所以,我們發現不少學校“教研氛圍不濃”,重要原因在于他們把公開課當成了表演課、展示課。公開課作為教研活動,其重要意義在于它的教師學習的性質。教師學習的目的在于教師的改變和發展,即教師通過努力爭取和妥善把握各種機會,利用同伴互助、信息交流等來豐富實踐經驗,通過融入教師團隊來提高自己的研究能力,并把這些知識、經驗、理念和能力運用到課堂教學中去,進而實現學生學習的更好發展。毋庸置疑,公開課是重要的教師學習的載體,必須承載相關功能。
三、公開課是打造教師成長創造型共同體的重要載體
教學是一種創造性的活動。從這個意義上看,公開課更具有創造性、挑戰性。如何實現這個創造,靠一個兩個教師是不夠的,必須要形成一個團隊,這個團隊就是“教師成長的創造型共同體”。公開課應該也完全能夠成為“打造教師成長的創造型共同體的重要載體”。從問題出發、由內到外的自覺的學習、探究、創造活動,其一般程序是“問題—共識—方法和路徑—上課—反思”。
1.問題的發現和價值的判斷
教學的過程是一個創新的過程,其重要特征是伴隨著教學過程,新的問題不斷出現,因為教學實踐中的許多生成是不可預期的。這些實踐中出現的新問題往往不是我們已有的經驗和辦法能夠解決的。它客觀上要求我們面對新問題,提出新思路,尋找新規律,發現新辦法。作為公開課要研討的問題不能是教學中所有的問題,存在著一個對問題的價值選擇和價值判斷的話題。哪些問題能成為公開課要解決的問題,必須篩選。一是個人教學中的重大問題,二是備課組或教研組的共性問題,三是圍繞學校發展的課題研究中涉及的重要問題。
2.共識的砥礪與聚焦
一個問題要成為備課組或教研組甚至學校層面關注的問題,不是隨意的,它必須是在共識的砥礪與聚焦中形成的。具有共同愛好、興趣、追求的教師坐在一起,圍繞某一問題進行對話、傾聽、反芻,在表達和共享中走向集中,形成共識,明確努力的方向。
3.方法和路徑的突破
有了目標,必須輔之以正確的方法和路徑,否則,研究的突破也是空話。不少學校、教研組申請了省級、市級課題,往往申請了,立項了,然后就沒有下文。并不是他們不想做,重要原因在于沒有合理的方法和路徑。這就是我們常說的“魚”和“漁”的問題。要在公開課的課前圍繞問題進行研究,如問題的載體、呈現的方法、預設和生成、新問題的可能性和方向,再生問題的解決策略等。
4.上課與反思
上課是實施研究的載體。從問題的解決來看,上課是問題探索過程中的一次挑戰。上課者與聽課者圍繞問題可以進行潛在的角色互換,這既是教師日常工作的應有內容,又是教師職業發展的途徑,這一發展主要通過公開課挑戰問題來解決的,挑戰中可能為自己帶來痛苦和困難,但從另一角度看,它又是自我重構、自信重建的機會,更是團隊創新和發展的機遇。課后的反思非常重要。聽課教師以專家身份描述教學事件,重構探索歷程,找尋問題解決的理想途徑;也可以轉換角色,以上課者的身份進行假想的實踐與真實課堂實踐的比照,從共性中找出規律性,從差異中發現優劣,并進行歸因。
以公開課為重要媒介,打造教師成長的創造型共同體,同輩間的合作能為個體展開新的視野,提供解決問題的鏡子;而異輩間的合作能為年紀較大的帶來新的知識、方法和路徑,用外在的力量推動他們與時俱進,對于年紀較輕的能幫助他們少走彎路,彌補他們經驗的不足,幫助他們較快地成長與進步。
學生的失敗不一定與教師有關,但學生的卓越一定與教師有關。教師是教育教學的主導,公開課是發展教師的重要載體,我們期望公開課能體現其研究的特質和本真,發揮其發展教師的功能,通過發展教師推動學生的發展和學校的進階。
【責任編輯 關燕云】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