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昕鈺
摘 要:美麗鄉村建設的深層難題,與城鄉一體化發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難題一脈相承?!督褰洕匪宫F的深接地氣的個案研究方法、持續的人文關懷精神,啟示人們應充分掌握農民意愿,深化政策研究,從全局高度剖析美麗鄉村建設,跳出鄉村看鄉村,以農民為本推進美麗鄉村建設。費孝通先生在經驗基礎和研究視角上堅持“中國本位”所產生的重大社會影響,不僅對探討美麗鄉村建設帶來深刻啟示,也為強化中國特色的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提供了良好示范和莫大激勵。
關鍵詞:美麗鄉村建設;江村經濟;中國特色社科研究
中圖分類號:F32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7)33-0024-03
美麗鄉村建設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延伸,是農村全面小康社會建設的重要步驟,是農業現代化和新型城鎮化協調發展的重要體現。習近平總書記說,建設美麗鄉村不是“涂脂抹粉”。這就啟示我們,美麗鄉村建設不是簡單的農村環境衛生整治,還有推進農村經濟改革、經營美麗鄉村的深刻含義,因而也是統籌城鄉發展的重要載體[1]。美麗鄉村建設的深層難題,與城鄉一體化發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難題一脈相承。
探討解決美麗鄉村建設的深層難題,社會科學責無旁貸,關鍵是秉持怎樣的理念、采用怎樣的方法,才能實現從科學研究向決策咨詢的優雅躍升。《江村經濟》作為世界范圍內社會學人類學發展史上里程碑式的經典巨著,雖然分析的是20世紀30年代蘇南一個鄉村的經濟衰退和重振努力,但其中展現的研究理念和思維光芒,對我們今天研究三農問題乃至更大范圍內的經濟社會問題,有重大啟發。本文謹從該書對江村饑餓問題的研究加以剖析。
一、以深接地氣的方法研究實事,梳理出農民貧困的兩大主因
費孝通先生說:“正確地了解當前存在的以實事為依據的情況,將有助于引導這種變遷趨向于我們所期望的結果。社會科學的功能就在于此?!盵2]《江村經濟》沒有像一般學者那樣從某種理論出發、靠裁剪事實進行宏大敘事,而是俯下身去關注現實的世界,從當時民眾備受煎熬的饑餓問題入手展開研究。
《江村經濟》的前言和結尾處都提到了中國的農村正站在饑餓的邊緣上,中國農村真正的問題就是饑餓問題。那么,當時的饑餓問題是怎樣在農村中引起的,又該如何消除呢?費先生深入開弦弓村農民的日常生活,詳細考察農民的收入來源、職業分化與勞作日程,創造性地提出要從貨幣和實物兩個方面衡量農民的家庭開支,分析農民收入的兩個主要來源及變化情況,指出在農民家庭的四項開支中,“地租和利息”自己無法控制,且有不斷升高的趨勢;而從收入的兩個來源 “耕種和養蠶”來看,“絲價下跌是農民無力償還債務的直接原因。國內工業的衰落,高額地租的負擔使農民面臨著空前的經濟不景氣?!盵2]這樣由表及里,抽絲剝繭,梳理出農民貧困的兩大深刻原因:
(一)高額地租及其背后的“不在地主”土地制度
在江村,90%以上的農民是佃戶,他們對土地只有“田面所有權”,沒有“田底所有權”,也就是說可以耕種土地,但必須向“不在地主”交租?!安辉诘刂鳌盵2]僅僅憑著對“田底”的所有權,就可以向佃戶收租,成為不勞而獲的寄生蟲。地租“以稻米數量為標準來表示,但以現金交付”,在決定米租折合成現金的“兌換率”上,“不在地主”享有強權,因為,“這個兌換率并不是市場上的兌換率,而是由地主聯合會獨斷專行的?!必氜r必須賣米換錢交租,并且往往正值通常市場上米價較低的時候。“租米和租款的雙重作用更加重了交租者的負擔。”[2]從費老的研究來看,江村農民平均每畝地所交的地租約為土地產米量的40%!從“不在地主”階級來說,他們住在城里,與農業的關系純屬金融關系;他們“對于土地的位置、土地上種的莊稼、甚至對于交租的人都一無所知。他們的唯一興趣就是租金本身”[2]。與此同時,由于農村沒有良好的信貸系統供農民解決生產資金等問題,農民被迫轉向“不在地主”和高利貸者借貸;農村經濟越蕭條,資金便越缺乏,高利貸愈趨活躍,由此形成惡性循環,耗盡了農民的血汗!
(二)絲價下跌及其背后鄉村工業的衰落
如費老所說,蠶絲業是這個村里居民的第二主要收入來源。蠶絲業的衰落極大地影響了農村人民的生活,絲價下跌成為農民無力償還債務的直接原因。“1934年生絲價格跌到前所未有的更低的水平,同樣質量的絲,1934年的價格水平僅為1930年的1/3。”蠶絲業的衰落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技術原因,比如傳統方法養蠶病死率高,傳統手工繅絲粗細不一、斷頭率高,不適合高度機械化的絲織工業的需要。另一方面是外部市場的原因,世界經濟蕭條,絲價下跌,村民生產同樣品種、同等數量的生絲,但從市場上不能賺回同等金額的錢。費老在這里從非常廣闊的視角,聯系世界經濟體系的影響分析鄉村工業落后的原因及出路。他說:“世界經濟的資本主義結構、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斗爭、被壓迫國家的政治地位以及摩登女郎新近獲得的赤腳審美觀等等,這一切都可能直接或間接成為中國農村生產的生絲價格下跌的原因。”重振蠶絲業的出路,固然要改進技術,但要有相應社會組織的變革相配合,即發展合作工廠代替家庭手工業。
找到了原因就找到了措施。在解決農村基本問題的思路上,費老相應提出了兩大舉措:改革土地制度,發展鄉村工業,并認為前者是前提,后者是根本。他說,解決中國的土地問題,“實行土地改革、減收地租、平均地權”等,是必要而緊迫的,“它將給農民以喘息的機會,排除了引起‘反叛的原因,才得以團結一切力量尋求工業發展的道路?!彼l責當時的中國“沒有任何一個地區完成了永久性的土地改革”,從而使農民的境況越來越糟糕。顯然,他認為必須首先進行土地改革。但在根本舉措上,他強調最終辦法“不在于緊縮農民的開支而應該增加農民的收入”,并一再重申“恢復農村企業是根本的措施”[2]。他借由理性的分析而樂觀地預言:“一個嶄新的中國將出現在這個廢墟之上。”費老的預言能否實現?endprint
二、以農為本持續關懷農民生活,推動農村由溫飽奔向小康的兩項變革
費孝通先生的過人之處不僅在于開創了研究中國農村現實問題的科學方法,更在于他展現出的對農民生計問題深切關懷的人文精神。他一生共計28次重訪江村,特別是20世紀 80年代以來,每年兩次到訪江村,安排自己的研究生在此進行長期考察。他一直倡導 “建立邁向中國實際的人民社會學”,始終從當時中國的實際問題切入,在發展鄉鎮企業、推動小城鎮建設等方面提出一系列重要主張。回頭審視近幾十年來農村天翻地覆的變化可以看出,中國共產黨正是依靠土地革命激發了農民的熱情而取得政權,農村改革正是以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小康社會建設正是因為鄉鎮企業的異軍突起而縮小了城鄉差距。從解決溫飽到奔向小康,兩項變革與費老的兩大主張”不謀而合”,使我們切實看到了社科研究對農村改革開放進程的現實影響。
(一)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農民獲得了經營自主權
新中國的改革事業從農村開始。農村集體保留對土地的所有權,按人均分包給農戶自主經營,套用《江村經濟》的話來說,農民有了對承包地的“田面”所有權。這樣,農民由單純的勞動者變成既是生產者又是經營者,在收益分配上,“交夠國家的,留足集體的,剩下的全是自己的?!盵3]這不僅解決了農民的溫飽問題,也使農民手中有了剩余,可以改善農業生產條件。2006年,全國統一取消了農業稅,這就相當于農民不必再向任何”田底”所有者繳納”地租”,農民的負擔大大減輕,為農村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
(二)鄉鎮企業異軍突起,快速縮小了城鄉差距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大批解放出來的家庭剩余勞動力開始進廠務工。各類戶辦、村辦、鄉辦企業迅速崛起,“村村點火,戶戶冒煙”,農民就近務工,“離土不離鄉,進廠不進城”,《江村經濟》中描繪的鄉村工業發展起來。很多企業實行合作制,企業生產中的技術問題也通過附近城市技術的擴散和農村職業技術教育的興起等途徑得到解決[4]。鄉村工業的崛起,使得農民從工業中獲益良多,原本在工農產品價格“剪刀差”格局中流向城市的資金在一定程度上截留到農村,農村由此興起了各類小城鎮。例如,河北省隆堯縣近些年興起的東方食品城(華龍鎮),自民國年間就是一片荒草、土匪出沒的地方,二十多年前開始辦方便面廠(如今麥郎集團),廠子越來越多,相關的餐飲、娛樂相繼發展起來,最后形成了非常繁華的地方。在隆堯縣,這個二十年間發展起來的小鎮,繁華程度僅次于縣城。費老在20世紀30年代對中國未來的期望完全變成了現實,一個嶄新的農村面貌已然呈現于世!
三、精美呈現中國特色社科研究方法,深刻啟發美麗鄉村建設
《江村經濟》在世界范圍內迎來廣泛贊譽。他的導師馬林諾夫斯基在為該書所作的序言中,評價道:“這是人類學實地調查和理論工作發展中的一個里程碑?!比嗣翊髮W原副校長鄭杭生教授說:“《江村經濟》改變了社會人類學者以往那種好古、獵奇和不切實際的單純研究者的學究面貌,而樹立了一種力圖根據實際情況進行社會改革的愛國主義變革者的新形象。”北京大學邱澤奇教授說,《江村經濟》是人類學中國學派的代表作,它把人類學的研究對象從“異域”轉向了“本土”,從“原始文化”轉向了“經濟生活”,為人類學的發展開辟了一個嶄新的、廣闊的領域。一句話,《江村經濟》無論從研究內容、研究視角還是研究方法上,都開創性地展現出了“中國特色”,這對我們加快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借以深入推動美麗鄉村建設,都有重大現實意義。
《江村經濟》在研究方法上帶有鮮明的“綜合分析”和“辯證施治”特征。在形式上,費老采取了“個案研究”的方法,正如中山大學甘陽教授所說,它“以小見大,以中國江南一個村莊農民的‘消費、生產、分配和交換等實際生產和生活過程來探討中國基層社區的社會結構和社會變遷過程,并試圖以此為基礎進一步把握中國社會在當代條件下的宏觀社會變遷過程以及可能的應付之道”。費孝通先生本人說:“對此類農村進行深入的社會人類學調查,對中國經濟宏觀的研究是一種必要的補充?!闭沁@種補充,糾正了西方“分科治學”學術方法的種種弊端及對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發展的不良影響。費先生不是機械地套用社會學人類學的傳統研究方法,而是從現實問題出發,從可能影響問題產生的土地制度、勞動用工、職業分化、親屬關系等因素進行綜合分析,涉及社會學、人類學、經濟學、心理學等多個學科,因而無形中改變了社科研究中“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機械做法,進而做到了對策分析時的“辨癥施治”。費先生后來在談到科學研究時說:“每一門學科的研究,其片面性都是不可避免的。越是專家,其片面性或許會越大?!?[5]這就啟示我們,在對實際問題進行政策抉擇時,不能從本本出發,也不能像學術分科那樣分科治病、分散抓藥,而要注意綜合施治、整體把握。
加快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制定完善相關政策,當然也要以深刻把握美麗鄉村建設的實際難題和深層原因為前提,從全局高度看待美麗鄉村建設,跳出鄉村看鄉村,而后進行綜合施治。美麗鄉村建設的物質基礎是富裕鄉村,是農業現代化和新型城鎮化的統一,是城鄉協調發展,其中涉及很多尖銳的矛盾和問題。例如,如何解決農村土地流轉中的利益沖突,使農村土地流轉與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實現農業規模經營有效結合?如何切實推進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使其與新型城鎮化建設、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銜接?所有這些都需要我們像費先生那樣深入實際,深入農民生活之中,了解他們內心的意愿和想法,了解農民對相關政策的細節感受,使學者的研究更加真實,使政策的制定更接地氣,使農民更加自覺自愿、發自內心地參與到美麗鄉村建設中來,避免出現農民感覺那是“政府的事”“干部的事”,與己無干,甚至發生抵觸情緒。
習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特別強調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的中國特色。為此,我們需要清理并且夯實各門學科的理論假設和研究基礎,使其融入中國的經驗基礎、更加接近中國人的生活實際,更能解釋和解決中國的實際問題,進而在全球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中亮起“中國元素”,發出與我國大國地位相稱的“中國聲音”?!督褰洕芬呀洏淞⒘艘粋€良好典范。費先生在《江村經濟》的序言中說:“社會科學應該在指導文化變遷中起重要的作用?!薄督褰洕烦霭姘耸陙碇袊r村的滄桑巨變,使我們充分感受到一種偉大思想穿透時空的巨大影響。我們當以費老為榜樣,致力于研究真實世界的經濟問題,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奉獻應有的智慧和力量!
參考文獻:
[1] 張亞娥.新時期新階段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路徑探索[J].經濟研究導刊,2016,(1):25-26.
[2] 費孝通.江村經濟[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2-249.
[3] 陶林.改革開放三十年的農村土地制度變遷[J].生產力研究,2009,(6):2-3.
[4] 渠敬東.占有、經營與治理:鄉鎮企業的三重分析概念[J].社會,2013,(1):3-5.
[5] 丁元竹.社會人類學智者費孝通[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15,(6):10-12.
[責任編輯 劉嬌嬌]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