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興開+杜亞芳+李茸+馮海芬+劉峰
摘 要:縣域工業園區既是中小企業發展的平臺和抓手,又是縣域經濟發展的“助推器”和“增長極”,能極大地推動縣域經濟的發展。通過問卷調查發現,延安縣域工業園區總體上發展滯后,服務園區企業發展的作用發揮不夠,進而影響了園區服務地方經濟作用的發揮。因此,緊緊圍繞企業入駐動機,增強園區服務意識和服務能力,在基礎設施和經營條件,特別是在土地、融資、減負、促進企業發展能力等方面做好服務工作,將是延安縣域工業園區今后較長時間的工作重點。
關鍵詞:入駐動機;服務提升;延安工業園區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7)33-0104-06
一、延安工業園區建設和運營狀況
目前,延安市13個區、縣共有17個工業園區,加上延安市區的姚店工業園區共18個工業園區。結合問卷調查了解到,盡管18個工業園區發展狀況不一,但從總體上來看,延安市工業園區建設和運營還處于低水平階段,具體表現出以下明顯特征。
1.園區建設發展整體滯后。從調研情況來看,延安縣域工業園區建設發展水平整體滯后,發展既不充分也不平衡,既有像姚店工業園區(也暫且作為縣域工業園區)、安塞工業園區建設相對較早,運營情況相對比較好的園區(從后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只是相對較好),也有像吳起工業園區、子長工業園區等園區在最近一兩年才開始規劃建設的情況。究其原因,主要是和“資源詛咒”下延安市域經濟發展和縣域經濟發展依靠“一油獨大”局面支撐有關。而近幾年來,在國際原油價格持續低迷的經濟“新常態”下,市、區縣兩級政府才又逐步開始重視依靠中小企業發展來促進經濟發展,而作為中小企業發展的重要平臺和抓手,工業園區建設和發展也才得到了一定程度重視。
2.重復建設特征明顯。目前,延安各區縣都有工業園區,而且從規劃建設來看,盡管各工業園區在具體名稱上各不相同,但基本上表現為若干中小企業的簡單集中重復建設(有些園區直接叫作“工業集中區”就是這個原因),園區建設和運營特色不明顯。
3.實際運營企業數量少。據2017年延安市政府工作報告數據顯示,至2016年底,17個縣域工業產業園區入駐企業394戶,平均入駐企業23.18個。但從調研情況來看,實際留駐和運營企業數并沒有這么多,表現為三方面原因:首先,入駐企業有搬遷出園的情況;其次,有些企業入駐后,由于經營不善倒閉和經營虧損停業的也不在少數;再次,有大批企業正在建設中。也就是說,394戶統計數據應該是全部入園企業數量,而實際留園并運營的企業數量遠沒有這么多。以運營狀況比較好的安塞工業園區為例,共統計入園企業30家,其中非能企業29家,投產的為13家,在建企業就有8家。而投產的13家企業中,實際運營的也就一半左右。其他企業有的只留看門的,有的企業則大門緊閉。而其他園區情況更差,實際運營的企業不過一兩家(如甘泉工業園區)或兩三家(如吳起工業園區)。入駐企業數量少的另一個例證是,園區規劃面積范圍內,大部分面積為空地,并沒有經營性建筑物。
4.運營效果差。表現為企業和園區兩方面都運營效果差,關于企業運營效果差的問題,通過前述分析已經基本明了,不再贅述。從園區運營情況來看,據延安市中小企業促進局報告數據顯示,2015年17個縣域工業產業園區營業收入達到328億元,平均每個園區19.29億元。但事實上,目前全市工業園區的營業收入主要靠延長石油下屬的裝備制造企業實現,其他非能企業實現的營業收入微乎其微。
5.園區產業鏈沒有形成。如前所述,目前延安各工業園區基本上是中小企業的簡單集中,一個園區中不同行業和類別的企業都有,但卻并沒有形成上下游產業鏈,園區企業和園區競爭力基本上談不上,園區和企業發展后勁不足。
6.園區服務企業現狀與企業預期差距大。從調研中發現,園區為企業提供的實際服務較少,不能滿足企業經營發展需要,企業對園區提供的服務并不滿意,甚至很不滿意,有的企業甚至坦言:“入駐園區后,就是自生自滅。”
二、延安工業園區服務企業方面存在的問題分析
從調研情況來看,入駐企業對園區提供的服務很不滿意,具體表現為,有的企業認為園區基礎設施建設有待于進一步完善;有的企業說一下雨廠門口就是汪洋一片;有的企業認為貸款難、貸款門檻太高,園區不能提供貸款擔保或提供融資渠道;有的企業認為園區供水不能滿足需要;有的企業說土地手續一直沒能劃轉;有的企業認為在污水處理環保驗收方面園區不能給予幫助;有的企業認為在員工考級和技術等級認定方面園區沒有作為等等,不一而同。
為了進一步揭示園區在服務入駐企業方面存在的深層問題,課題組通過問卷調查表,對入駐企業進行了深度調查。調查表由三部分內容組成:企業入駐園區動機因素調查部分(也即企業入駐園區獲得預期服務調查)、園區實際為企業提供的服務調查(主要調查企業對園區提供服務的滿意度情況)和企業對園區未來改進服務的建議調查。共對不同園區的35家企業進行了深度調查,其中有效問卷27份。
在企業入駐園區動機因素調查方面,共設計了9個動機因素,并將動機強烈程度劃分為7個等級,分別用1—7分表示(見表1)。
對調查數據進行統計整理,得出統計結果(如表2所示)。從表2中可以看出,平均得分最高和5分及以上統計個數所占比重最高的前三個動機因素都是“獲得較好的基礎設施”“強化企業競爭形象與聲譽”“獲取園區及政府其他支持”,只是在次序上略有不同。
在園區實際為企業提供的服務調研方面,也對應設計了9個服務因素,并將服務重要程度劃分為7個等級,分別用1—7分表示(見表3)。
對調研數據進行統計整理,得出統計結果(如下頁表4所示)。從表4中可以看出,平均得分最高和5分以上統計個數所占比重最高的前三個服務因素都是“給予優惠土地資源”“有安全、環保、交通等完善的基礎設施”“為企業提供產品宣傳或推薦支持”,也只是在次序上略有不同。endprint
在企業對園區今后改進服務的建議調查方面,對園區所提建議歸納如下:提供有關國家扶持中小企業的信息以及其他信息,建立融資平臺和渠道,給予稅收優惠和幫扶,完善土地手續,設立污水處理設施和生產、生活垃圾場,搭建信息資源共享平臺,幫助宣傳和推銷產品,延長產業鏈,解決水電方面的困難并給予給多優惠等等。但比較集中的還是在于解決資金困難、減輕稅賦、建立信息共享渠道、延長產業鏈、給予綜合幫扶方面。
通過分析表2和表4,并進行對比分析,以及綜合企業建議信息可以看出,總體上企業入駐園區動機沒有得到滿足。也就是說,園區提供的服務并不能滿足企業的服務需求。通過進一步深入分析,可以得出園區服務企業存在著以下深層問題。
1.基礎性服務相對較好,但深層次服務跟不上。從表4可以看出,園區在提供優惠土地資源方面,以及安全、環保、交通等基礎設施方面,為企業提供產品宣傳或推薦支持等方面做得比較好,企業滿意度較高。但是,這并不意味著園區在基礎性服務方面都做得很好,比如在稅收減免優惠政策方面,給予水、電等優惠支持方面得分較低,企業并不滿意。即使是在“給予優惠土地資源”方面企業給予分數較高,也不是說企業對此服務項目就很滿意,而僅僅是因為企業在獲取土地資源時沒有政策、征地等方面的障礙。調研中發現,有的企業依然在為土地所有權不能劃轉而感到苦惱,這其實也能夠說明當前企業對政府和園區提供服務的要求是很低的。盡管企業對基礎性服務滿意度較高,但是園區在強化企業競爭形象與聲譽、給予企業貸款支持、技術支持、產業支撐等深層次、真正能促進企業發展的服務方面做得不夠,根本無法滿足企業發展需要。
2.園區為企業提供的服務有限,更沒有新的服務項目。首先,從表4中可以看出,園區為企業能提供的都是基礎性服務項目且比較有限,只能滿足企業一部分基本需求。其次,從表2中企業“錯位”和“矛盾”的動機中更可以看出,園區為企業提供的實際服務較少,更缺少新的服務。所謂企業錯位和矛盾的動機,是指企業在經營中對稅收減免、獲得貸款支持和尋求產業支撐在客觀上是十分需要的,然而企業對這些方面的需求動機卻并不強烈,這種錯位和矛盾恰恰說明企業在實際經營中要獲得這些方面的服務支持是幾乎不可能的,因而“理性地放棄”了對獲得這些方面需求的預期。最后,由表2可看出,企業對“獲取園區及政府其他支持”的動機又很強烈,而表4又顯示,企業對政府和園區目前提供的“相關其他支持”不滿意,這兩方面進一步說明企業在得不到預期的服務需求以后,只好把服務需求寄托在政府和園區今后提供新的服務項目上。
3.園區對企業培訓等服務不足,企業對政府能提供的新服務知之甚少。調查中了解到,園區對入駐企業幾乎不進行有關企業經營以及政府和園區應該提供服務的內容進行培訓,也不組織企業主要負責人與省內外其他園區企業進行交流學習,園區大有為引進企業而引進、引進后放任自流的服務觀念淡漠傾向,園區與企業有明顯的博弈關系,也難怪會出現如前所述企業會說“入駐園區后,就是自生自滅”的現象。入駐企業對政府和園區應該提供的知識匱乏,一方面表現為在企業負責人或高管人員填寫問卷表時,對其中的一些調查項目不知道,通過填寫問卷才第一次聽說政府或園區還有可能會提供這樣或那樣的服務,或者是知道調查項目這個詞或表述,但并不了解具體內容。如大部分企業負責人不知道有過“給予稅收減免優惠政策”這樣的政府優惠政策,有的企業負責人知道,但卻毫不猶豫地說:“早沒有這樣的政策了。”并認為,絕對不可能再享受到這樣的政策了。調查問卷表有關這一項動機調查中出現了幾個空白項就是這個原因。也就是說,他們不知道盡管直接的稅收優惠政策取消了,但地方政府可以通過對部分稅收返還的方式讓企業間接享受到稅收減免的優惠。有的企業則對產業鏈的概念知之甚少,不知道園區內有沒有自己的上下游企業,更對園區內形成產業鏈條沒有信心。有的企業則對獲得政府“相關其他支持”一頭霧水,竟說不出一個內容來。這些現象都最后指向一個問題,就是園區的服務意識還沒有形成或不強,對企業的培訓等服務活動做得遠遠不夠。
三、延安工業園區服務提升對策
從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延安市工業園區服務企業方面存在的問題是多方面的,既有基礎性服務工作不到位的地方,更有深層性服務缺失的問題,既有觀念沒有轉變、服務意識不強的問題,也存在沒有提供能促進企業長遠發展的服務舉措。因此,作為政府派出機構的園區管委會要全方位、多層次,甚至創造性地開展工作,全面做好服務企業工作,發展好園區是促進中小企業發展平臺和抓手的作用,為企業發展和縣域經濟發展做好應有貢獻。
1.園區要轉變觀念和職能,提高服務意識和能力。園區管委會作為政府的派出機構,應該盡早轉變觀念,進而轉變職能,樹立園區就是為入駐企業發展提供服務的觀念,將政府的職能主要由“管”轉變為“理”,也就是處理好政府與企業的關系問題,處理好滿足企業的服務需求的問題。只有園區的觀念轉變了,職能轉變了,才能真正樹立服務企業的意識,才能增強服務企業的能力,為企業發展做好服務工作才能變為現實。
2.扎實開展工作,全面做好基礎性和常規性服務工作。根據調查,盡管園區的基礎性和常規性服務工作做得相對比較好,但依然有如前所述企業不滿意的方面。園區要在樹立服務意識的基礎上,扎實開展工作,首先要全面做好基礎性、常規性服務工作,進一步改善園區基本條件,改變園區形象,為企業生產經營提供路、水、電、安全、環保等便利和有利條件,增強企業入園的吸引力,也為企業生產經營帶來實實在在的“實惠”,既解決企業在路、水、電、安全、環保等方面的基本需求,又降低企業經營成本,提升企業滿意度。同時,園區要組織對企業負責人以及其他經營管理人員進行培訓,提升其企業經營管理能力;園區可以利用其綜合談判能力,為企業在共有服務、產品開發、平臺建設等方面提供優惠支持;園區要建立對外交流機制,定期不定期地組織企業負責人走出去學習先進企業經營管理經驗,宣傳和推銷企業產品,為企業提供實實在在的相關服務活動。endprint
3.成立獨立土地開發運營公司,做好土地開發轉讓工作。根據企業對園區土地面積大小、時間、簡化手續等方面的實際需求,結合園區管委會的意見,建議成立獨立運營的開發公司,對園區土地進行前期開發利用,再根據入園區企業需要,直接、快速劃轉給企業,簡化手續,提高企業入園效率。雙方也可以進行談判,確定雙方都滿意的土地供應價格,費用支付方式,開發公司甚至也可以以土地參股入園企業,進行戰略合作,解決企業投資資金和經營資金不足的問題。總之,成立土地開發運營公司以后,園區與企業有關土地使用方面的管理工作簡化了,企業在土地方面的需求問題得到有效化解,甚至在供、需創新的基礎上,實現供需雙贏。政府可以選擇一兩個園區進行獨立開發運營公司試點,在取得好的運營效果的基礎上推廣到其他園區。
4.多渠道、多手段并舉,解決企業資金需求問題。資金需求難以滿足是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長期以來一直面臨的困難,入駐園區企業也不例外。解決好企業資金需求的問題,不僅能增強企業入園的吸引力,更能促進入園企業的發展需要,提高企業滿意度。園區可以通過多渠道、多手段并舉解決。首先,可以建立貸款擔保機制,為在園區經營時間長、效益有保證、信譽比較好的企業進行擔保貸款;其次,如前所述,可以通過土地開發運營公司解決企業資金不足問題,也可成立貸款公司、擔保公司,建立風投基金,以破解園區投資公司和企業融資難問題;再次,為了促進企業發展,政府可以通過稅收返還的方式間接對企業進行資金支持。
5.培育并延長產業鏈,提升企業及園區競爭力。園區在建設時要規劃好未來發展方向,在吸引企業入園時,要改變過去只要是企業就歡迎入園的做法,要根據園區規劃,有選擇地吸引企業入駐園區,培育和延長園區產業鏈條,為企業發展提供園區生態環境,從而既增強產業鏈條的(下轉187頁)(上接108頁)競爭力,增強企業的發展潛力,也能增強園區的競爭力,真正發揮好園區是企業發展平臺和抓手的作用,進一步發揮好園區是縣域經濟發展的“助推器”和“增長極”的作用,最大限度地推動縣域經濟發展。
參考文獻:
[1] 何壽奎,賀勇,呂俊娜.工業園區融資瓶頸破解途徑與治理——以重慶市為例[J].企業經濟,2016,(6):183-188.
[2] 何小波,王鈞.縣域工業園區土地使用與管理問題及對策分析[J].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12,(5):83-84.
[3] 徐家洪.承接產業轉移園區產業鏈培育研究[J].區域經濟評論,2014,(5):76-80.
[責任編輯 劉兆峰]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