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家謙
玻璃器皿是最好的伴侶
如果不是親眼所見,很難把眼前這個身穿白色工作服、戴著黑框眼鏡的年輕小伙子和他所取得的技術成就和榮譽相匹配。年僅26歲的他不僅參與了多項國家級重大水項目的研究,而且還取得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研究成果,僅申請獲批的專利就有五項。并于去年一舉奪得了云南省第十三輪職工技術技能大賽污水監測項目的冠軍,今年被授予云南省五一勞動獎章,可以說是一名名副其實的“低齡”技術大拿。
這名年輕的技術狀元名叫潘國強,是滇池水務公司負責水質化驗監測及研發管理的技術專員。潘國強出生于1991年,2013年7月從北京化工大學環境工程專業畢業,于2014年入職滇池水務公司,雖然入職時間也不算長,但憑借著這些年不懈的鉆研和努力,如今潘國強已經成長為公司技術骨干。
“雖然大學時候系統學習過環境工程方面的理論知識和相關操作方法,但真正到工作崗位實際操作的時候才發現理論和實操之間還是存在很多問題,如果生搬硬套只會讓工作陷入一片混亂。”回想起這幾年的工作經歷,潘國強頗有感觸地說。剛入職的時候,他還犯過一些比較低級的錯誤,一次因為操作高壓滅菌鍋不當導致手被燙傷。
既然存在不足就要趕緊彌補,為此潘國強決定從水樣采樣、水質分析測定等基礎性工作做起,遇到不懂的地方就向公司指導老師和同事請教,并主動參與到公司承擔的一些科研課題中去,在此期間獲得了一些外出培訓的機會,也接觸到了很多國內外一流的專家和最先進的技術理論知識。
滇池水務公司和德國相關專家合作創建了一個水環境研究方面的實驗室,實驗室為水污染治理新技術研發配套了一批先進的進口設備。項目合作期間德國科學家在實驗室共同開展技術研究并指導操作。為了能多學到一些先進知識和操作方法,潘國強積極主動參與到項目中。
“除了一流的理論水平和先進的操作方法之外,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德國專家近乎苛刻的嚴謹工作作風,他們每天清晨的第一件事就是提前規劃好一天的工作安排,然后逐條去認真落實。每做一場實驗,在正式開始前不僅要準備好所有的儀器和材料,而且細化到每一件儀器的擺放位置都必須到位。”潘國強說。
在入職的幾年時間里,潘國強不斷地自我加壓并努力積累經驗,所取得的進步也是有目共睹的,這也為接下來的技能大賽奪冠奠定了扎實的基礎。
以賽促學才是目的
在經過初賽、復賽等層層筆試、理論等方面的考核后,潘國強順利晉級到總決賽。
談及總決賽現場的情形,潘國強至今依然記憶猶新,為了充分考察參賽者的專業水平和現場應對突發狀況能力,組委會刻意改變了化學試劑的種類:平時用的是混合了二氯化汞、碘化鉀和氫氧化鈉的溶液,但比賽的時候使用的是碘化汞、碘化鉀和氫氧化鈉溶液。
化學試劑成分改變了,要保證檢驗結果的精確就必然要調整試劑的用量,否則檢驗結果就會有很大的偏差。很多參賽選手就是因為沒有發現這一變化,最終在這一環節被扣了分。幸運的是潘國強不僅發現了化學試劑的變化,并且準確記得應該把使用量從1.5毫升調整為1毫升,這一細節保證了他檢驗結果的精確性。
此外,為了考察參賽者的規范操作水平,大賽組委會在氯化物處理環節將用來過濾的濾紙換為大號的,并且沒有提供剪刀等裁剪工具。按照操作規范,濾紙要緊貼過濾設備的杯壁,并且高度與杯壁齊高,過高或過低都會導致過濾不充分,從而影響實驗結果。一些參賽選手也發現濾紙大小不合適,但考慮到現場沒有裁剪工具只得將就著用,潘國強曾經跟著公司的老師學過快速手撕濾紙的技巧,這些技巧恰好在這次的比賽中派上了用場。
最終,潘國強憑著扎實的理論知識功底和規范的操作獲得了冠軍,并于今年被授予云南省五一勞動獎章。
“能獲得這次大賽的冠軍,除了自身的努力之外,更離不開公司領導和工會一直以來對提升職工技能水平的重視。從初賽到復賽再到決賽,公司都對所有參賽者進行專業的理論知識和操作技能培訓,并注重通過各種競賽來提升職工專業技能。”潘國強說。
滇池水務是云南省污水處理規模最大的企業,處理規模約占全省的45.1%,昆明市的97.2%,因此公司歷來重視職工的技能提升。截至目前,公司已連續承辦了2屆云南省級競賽和3屆昆明市級競賽,通過學、練、賽、用融為一體的競賽方式,發揮職業技能競賽在培養和選拔優秀技能人才中的引領示范作用,職工中3人已獲得“云南省五一勞動獎章”,7人獲得“昆明市五一勞動獎章”,10人獲授予“技術狀元”榮譽稱號,41人獲授予“技術能手”榮譽稱號。公司一線工人人均年污水處理量為130萬噸,遠遠高于全國行業平均水平。
為了城市的碧水藍天
每天早上一走進實驗室,潘國強的工作就被排得滿滿的,要對從主城區11個污水處理廠將近50個水樣本進行監測,在每個水樣本中加入氨氮、納氏試劑后,要在固定的時間內觀察水樣本和試劑反應后的顏色變化,并及時讀取和記錄相關數據,一個上午的時間就在忙忙碌碌中過去了。當天下午又要對這些數據進行分析,并形成監測報告反饋給各污水處理廠,必要的時候還要對他們的污水處理工作提出指導意見。
同時,潘國強也發揮自身專業特長,通過科研項目、課題研究等方式解決了許多現實工作中遇到的技術難題,研究成果獲得了同行及相關部門的認可。在他看來,還城市一片碧水藍天是每一名環保人員最神圣的職責和使命。
第五污水處理廠的廢液泵因為經常發現跑砂現象發生故障,經過由潘國強等人組成的技術團隊改良后,在廢液泵上安裝了一個自己發明的防跑砂裝置,有效解決了這一難題。他還培育出了一種污水處理的優勢菌種,這種菌種能夠高效分解污水中活性污泥成分。
由潘國強發明的一種“高效節水、節約膜組器的清洗方法及裝置”已經于2014年在昆明某污水處理廠投入使用,與之前使用的裝置相比共降低水量損失229.82萬立方米,按照當年1.58元每噸的污水處理價格來計算,共計節約成本350余萬元。
長期的實驗室工作也讓潘國強養成了一些獨特的職業習慣,每當走到一條河流旁邊,大部分人關注的是河水是否清澈,而他則很想取點水樣去化驗一下里面都含有哪些成分;遇到朋友和鄰居對收取污水處理費不理解時,他也會詳細跟他們解釋清楚這筆費用的來龍去脈;平時在家里,他都會說服家人將垃圾分類處理,盡量不要將固體廢棄物排入下水道,否則固體廢棄物沿污水管網進入污水處理廠被攔截在格柵上,這樣污水處理廠工作人員需增加大量時間和勞力去清理格柵。
成為技術狀元和全省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后,潘國強深感肩上的擔子更重了,不管是生活還是工作都要時刻要求自己做好表率作用,同時發揮好自身的“傳、幫、帶”作用,共培訓指導新員工7人,手把手教給他們水質監測方面的經驗和技術,將這份環保的使命傳承下去。
令人欣慰的是,去年9月公布的滇池流域水污染防治數據顯示滇池水質已經由劣v類升為v類,草海水域已達Ⅳ類,這是近31年來的最好成績,這一成績的取得也離不開每一名污水防治工作人員的辛勤付出。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