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雅雯
摘 要:19世紀中后期的沙皇俄國,資本主義發展薄弱,農奴制的弊端逐漸顯弱,農奴制逐步走向消亡,民粹主義在此之際產生。民粹主義在俄國存在了近一個世紀,形成了強大的社會政治思潮和激烈的社會運動。到十九世紀八九十年代,民粹主義發生轉型與分裂,最終于20世紀初發展到了盡頭。
關鍵詞:俄國;民粹主義;形成;發展
一、民粹主義的形成
作為一套完整的學說和影響深遠的政治思潮,俄國的民粹主義形成于19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19世紀70年,是民粹主義發展最高漲的時期,在這一時期,它成為了一個空前盛行的革命流派。到了19世紀80至90年代,民粹主義運動逐步發生蛻變,但卻一直延存至20世紀20年代,是在俄國存在了將近一個世紀的強大的社會政治思潮和最激烈的社會運動。
若要追溯其根源,早在19世紀40年代,民粹主義在俄國就處于萌芽階段。那一時期,民粹派的組成形式只是單個的個人或不大的小團體。19世紀50年代,一場激烈的爭辯登上了俄國思想界的歷史舞臺,那就是斯拉夫派與西方派之間的爭辯,這是關心祖國命運和前途的人就俄國走哪條道路而產生的爭辯。這一爭辯對此后俄國的社會思想界產生了不可磨滅的影響,正是因為這場爭辯,著名的革命民主主義者赫爾岑從中深受啟迪,加之對“十二月黨人”事件的反思與總結,赫爾岑最終釀成了自己的一套理論體系——村社社會主義理論,這一理論是俄國民粹主義的思想基礎和思想源頭。
在1853—1855年的克里米亞戰爭失敗后,沙俄帝國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和農奴制的弊端逐漸顯露出來,國內政局動蕩,民不聊生,農民暴動此起彼伏。社會大眾對政府的不滿叫囂呈上,到處都充斥著改革的呼聲。于是,1861年沙皇亞歷山大二世頒布一系列法令,廢除封建農奴制,開啟了自上而下的改革。然而這場改革并不徹底,它并沒有滿足廣大農民的要求與呼聲,反倒使他們落入更悲慘的境地,極度失望的他們只能投身于反抗運動中,農民起義愈演愈烈。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農民所承受的剝削更加嚴重,廣大農民的土地被剝奪,他們的基本生存甚至都受到了威脅。農民們被封建制度和資本主義兩座大山所壓著,這時,一些探尋俄國發展道路的知識分子早已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他們正是民粹主義運動的參與者。這些知識分子大多是平民知識分子,大部分人是年輕大學生,由于大改革后教育的普及,來自農民、市民、工商業者階層的人們也能接受教育,他們造就了平民知識分子的群體[1]。之前,斯拉夫派與西方派之間的爭辯已不能適應現在的情況,他們開始了新的探索:是國家繼續走資本主義道路,讓農民飽受壓迫而淪為無產階級,還是拒絕西歐的資本主義,延續俄國傳統的村社。先前的派別發生改變,民粹主義作為一種更強大的思潮出現在了俄國的思想界,民粹主義運動在19世紀60年代開始爆發。區別于19世紀40年代只是零星的個人和小組形式存在的民粹派,19世紀60年代的民粹派已經由一個巨大的社會群體所組成,并且在社會上有了一定的話語權,更重要的是,他們中還產生了一位思想先驅,他就是著名的尼·格·車爾尼雪夫斯基。他以自己近乎圣者的道德,感召、鼓舞著一代革命民粹主義者一一平民知識分子革命家[1],這些平民知識分子對大改革和資產階級自由主義倍感失望,很快就接受了赫爾岑和車爾尼雪夫斯基的農民社會主義的思想。但沙皇政府于1862年逮捕了車爾尼雪夫斯基,他后被流放西伯利亞服19年苦役,他的門徒和追隨者們對此激烈抗議,也不肯坐以待斃,導致了19世紀60—70年代民粹主義運動,推動了民粹主義的發展。
二、民粹主義的發展
根據列寧的分析,俄國的民粹主義分為革命民粹主義和自由民粹主義兩種派別,19世紀60年代到70年代,民粹主義的派別主要是革命民粹派占據有利地位,主要的思想家有拉甫羅夫、巴枯寧和特卡喬夫,他們都有大批支持者和追隨者。以拉甫羅夫為首的宣傳派的觀點較為中庸,拉甫羅夫認為革命的重心要放在思想上,但目前俄國人民在思想上還不成熟,還不具備革命的條件,“只有當歷史事件的潮流指出了變革的時刻,指出了俄國人民對此做好準備的時候,才能認為自己有權號召人民去實現這一變革……”[2],他主張到農村中進行宣傳和教育活動,啟發農民覺悟,確保農民準備好革命起義。以巴枯寧為首的一派則不認同拉甫羅夫的觀點,他們覺得拉甫羅夫是在勸說人民等待起義。巴枯寧建立了無政府主義組織,他反對一切國家政權,他曾寫道:“為了人民得到政治解放,我們主張徹底地摧毀國家,廢除一切國家制度,包括它的一切宗教的、政治的、軍事官僚的和非軍事官僚的、法律的、學術的、財政經濟的設施”[3]。他主張立即組織人民發起暴動,他倡導革命者到農村去,發動農民暴動,將零星的農民起義總和成大規模的國家性的人民革命運動,以流血犧牲的方式獲得統治,因此,這一派被稱為暴動派。除此之外,還有一派以特卡喬夫為代表人,被稱為陰謀派。特卡喬夫是布朗基主義的忠實信奉者,他認為:“為了建立兄弟般的團結和平等,必須,第一,改變社會生活條件;第二,改變人的自身素質,要對這些人進行再教育。”而這件事情,人民完成不了,必須得由少部分知識分子來完成。他認為不應該將對革命的希望寄托在思想消極保守的人民身上,人民不具備革命的能力,只有通過為數不多的知識分子密謀的方式來召集力量,直至掌握國家政權,直接向社會主義過渡,少數人的恐怖行動既能奪取政權,也使得更多人的流血犧牲得以幸免。以特卡喬夫為首的陰謀派的觀點對之后的民意黨的恐怖行動有很大的影響,雖然這幾個理論派別根據自己不同的認識在如何革命問題上有所差異,但他們都將空想社會主義與農民民主主義相結合,在對俄國發展道路的方向上面是沒有差別的。自19世紀70年代起,拉甫羅夫較為平和的觀點已經不能滿足變得越來越激進化的民粹派青年,他被暴動派所排擠。急于干出一番事業的青年們很快接受了巴枯寧為代表的暴動派的觀點,于是,這些民粹主義者在1873至1874年掀起了一場轟轟烈烈的“到民間去”運動,但結局以農民對他們的告發、沙皇政府對他們的鎮壓與追捕而告終。
“到民間去”運動失敗了,這也導致了民粹主義的分裂與轉型,到了19世紀80—90年代,分裂后的民粹主義中有一些向沙皇政府讓步,轉向自由主義,形成了自由民粹主義,他們在這段時期占據了有利位置。還有一部分思想反動,走上恐怖主義的道路,主張密謀和暗殺,以刺殺沙皇的恐怖主義行動為策略,形成了“民意黨”。他們在1881年3月1日以暗殺的方式炸死了沙皇亞歷山大二世,然而他們瘋狂的行為除了給自己招致牢獄之災外,并沒有使人民覺醒,革命民粹主義運動就此宣告結束,民粹主義的光輝年代至此落幕。最終,隨著馬克思主義的傳入與傳播,很多人紛紛參加工人運動,走上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道路,直至20世紀初,民粹主義的發展終于到了盡頭。
參考文獻
[1]馬閃龍.俄國民粹主義產生的歷史條件和他的主要特征[J].俄羅斯研究,2002,(60).
[2]中央編譯局.俄國民粹派文選[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293.
[3]中央編譯局.俄國民粹派文選[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4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