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超
摘 要:藏品研究和展示是博物館的主要職能。藏品研究成果為陳列展覽的基礎原始資料,發展博物館藏品研究,將更多的研究成果注入展覽當中進行展示,并依據研究成果策劃組織各類思路新穎的專題展,是博物館文物藏品管理與陳列展覽展示互相推動發展,使兩大職能良性循環的有效方法。本文從意識形態角度,提出發展博物館藏品研究的新思路和研究成果在展覽中體現的新觀點,為博物館藏品研究與研究成果的運用提供理論支撐。
關鍵詞:博物館;文物藏品;研究成果;展覽展示
博物館藏品研究是通過對歷史文物和藏品的深入認識和文化發掘來了解人類歷史文明的演進過程。博物館陳列展覽是展示這些因物而得的成果,教化民眾以提高全民思想認識。眾所周知,博物館在社會環境中占據著全民教育與文化傳播路徑的要沖。美國博物館協會在成立時就宣言“博物館應成為民眾的大學”。那么,博物館展示的內容應是易懂易理解的,文物藏品因產生與存在時間和空間上的差異,并不是所有人觀看其形態就能夠理解讀懂的。靜態的文物藏品與觀眾內心之間的距離需要研究和展示這兩種行為去填充。所以,博物館對文物藏品的研究與展示是發現和傳承人類歷史文明的重要途徑。
一、利用博物館藏品的公益屬性發展研究
博物館是公益事業,為大眾提供文化服務,隨著人們文化品位的多元發展,博物館的文化服務也不再局限于單純的灌輸式教育,提倡試、聽、觸等多維體驗,讓觀眾的參觀多了些感受。試想,博物館藏品本是前人生產生活的物證,研究如能不局限于本館及系統內專業技術研究人員開展,發展多學科研究人員參與其中,注重研究發現文物藏品存在的各個學科研究取得的成果,可作為促使博物館文物藏品研究的新方法。
博物館通常用于展覽展示的只是部分成體系、有各種關聯或者是已經被研究出較大價值的館藏,其余仍有大量的文物藏品存放于庫房,與人世隔絕,僅個別保管員接觸,不利于博物館文物藏品研究工作的深入開展,研究的局限直接影響博物館展示策劃思路的展開及展覽的諸多細節。當然,創新發展博物館館藏研究,引入社會研究力量參與到博物館文物藏品研究工作中來,對展示環境和藏品本身都有現實要求。一是需要不同于陳列展覽的獨立研究展示空間,空間滿足各種材質文物藏品的保護需求,易于展示查找每件文物藏品本身形態和已有研究成果。二是在眾多館藏中遴選可供研究的文物藏品需優先以有較高歷史文化藝術價值、能與其他地域類似物件產生關聯或學界熱議為前提。在此思路下,完善研究展示空間的管理和準入機制,使具備研究能力的高校教師、學者、研究生,以及社會各行業具有研究能力的團對或個人共享博物館文物研究權利。這樣以來,博物館藏品的研究成果不再局限于考古發掘、文物博物等專業學科,并涉及藝術學、社會學、規劃學、民族學等,朝著多元化開放化發展。
二、博物館藏品研究成果與展示之間的轉化
(一)藏品研究成果與展覽策劃過程中的把控
博物館藏品研究所取得成果的多少與研究范圍領域直接影響展覽的深度與廣度。研究使人們對文物藏品的認識更深入,對文物藏品所處歷史年代人類文明發展狀況了解更全面,對當時人類思想精神和崇拜的揣測更富邏輯。在展覽策劃過程中,對展品的全面了解和深入認識直接影響到展覽定位和展覽舉辦意義的高度,是激發展覽策劃思路與靈感和展覽重點的有效依據。從參觀者角度逆向思考展覽的參觀感受,各種展覽往往留給觀眾印象最深刻的參觀記憶不是展覽的高度、架構、板塊,而是點狀的記憶,常常為一件文物展品。這點啟發我們:展覽不論大小與形式,策劃過程中要有重點文物藏品,從參觀效果上把它通俗叫做“記憶藏品”。如何準確設置記憶藏品,渠道便是藏品研究,依據是研究成果。
藏品研究成果的豐富有利于各類主題展覽的策劃與舉辦。成果與成果之間產生關聯,形成主題和對比便有了展覽素材,在這些藏品的關聯中我們取得的新論斷將成為展覽的重要看點。與此同時,關于藏品的研究成果涉及多個學科,這些成果的產生也將啟發博物館再度開展文物征集和研究的工作思路,從而有方向地征集文物藏品,在博物館內形成藏品研究與展覽展示之間的良性循環。
(二)藏品研究成果在博物館展覽中的體現
展覽的目的在于藏品真實性的詮釋和解讀,其研究深度將左右展覽品質的呈現。根據館藏策劃舉辦展覽,被展示出來的文物藏品是反映證實展覽主題的有力證據,也就成為了展廳里的“發言人”,而某件文物藏品發言的內容來源于圍繞其開展的學術研究。藏品研究成果體現在展覽中的方方面面。作為展品的文物藏品,它的名稱一定是在研究成果理論支持上命名的,對于展出藏品的注釋同樣如此。博物館展覽中體驗環節的策劃與設計,也是在眾多藏品理論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開展的,講解詞更是以每件文物藏品的研究成果為依據,講解員在與觀眾的交流中無處不體現博物館藏品研究的成果,并且對博物館事業和展覽主題感興趣的觀眾,會仔細品味展覽中展出的文物藏品,與講解接待人員進行深入地交流,交流的過程更充分展現出博物館對藏品研究的深入程度與對學術研究工作的重視。
(三)藏品研究成果與陳展設計形式的關系
文物藏品在展覽中的出現形式和藏品價值研究結果息息相關。展覽中的重點文物藏品往往使用有較大空間的展廳,且在環境布局、裝飾性襯托及燈光等方面都有特殊之處。而圍繞文物藏品精心設計的環境必定以研究成果為依據,如陶器的產生制作過程等場景還原仿真式的設計,其中每個細節均是對文物藏品深入研究、考證的體現。此外,展覽形式設計中空間尺度、觀賞距離的預留大小等都會與文物的重要性和研究深入程度有關聯。
展覽形式設計整體基調的確定也是以展出藏品研究成果為依據的。展覽中的主要色彩基調、輔助展示物品材質選擇、標識注解樣式均是策展人在了解了所有被展出藏品的文化歷史及藝術價值后,在展覽主題及藏品予人之感受上進行的創作設計。展覽形式與展出藏品性質屬性保持風格樣式上的和諧,是展覽特色彰顯的根本。
三、博物館展示的藏品研究成果要貼近民眾
研究是在部分人當中開展的,展示確是面向全社會各個行業和各層面的,兩者性質完全不同,卻又如上文所述有那么多的聯系,從研究到展示中間過程的轉換,是博物館工作的重心。在此視角下,我們要解決的重點問題是讓展覽貼近民眾。
展覽貼近民眾要注重通俗易懂的語言文字。展覽面向全社會開放,觀眾年齡、文化背景、家庭境遇、職業、價值取向各不相同,把學術研究成果轉化為公共文化,首先要在表達表述上做到簡潔明快、通俗易懂,對各學科研究成果中的術語和專業表達要進行轉化簡化,便于大眾理解記憶。
展覽貼近民眾要注重古今對比。在研究成果轉述介紹內容選擇上要聯系人們現在生活,注重藏品背后文化與當前文化的關聯和對比,便于觀眾理解和記憶。
展覽貼近民眾要把握大眾好奇心。展覽策劃初期宣傳時可以適當增加展覽神敏感,用疑問反問修辭手法做展覽宣傳可以吸引更多的民眾慕名前來參觀。好奇心人人都有,結合展示主題時空與境遇的差異,欲蓋彌彰式的開展展覽宣傳和擬定展覽主題,能夠吸引更多想要了解展覽內容的觀眾積極前來參觀。此外,對市面常見文物藏品類型,在展覽講解過程中,適當地引入鑒寶常識,也可吸引觀眾觀看展覽,強化民眾文物保護意識的有效方法。
展覽要貼近民眾,讓中小學生走進博物館不僅僅是了解博物館展示內容,更多的是讓孩子們樹立博物館文化觀念,盡早將這種公共文化、公共科學作為一種社會存在的意識。關注博物館文物藏品,即是關注人類文明發展;參觀博物館陳列展覽,即是體驗人文藝術氛圍。意識提高了、關注度增加了,從而有利于更多的人熱愛博物館、投身博物館行業,促使博物館這一公益文化事業的不斷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