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中燦
?
淺談大數據時代個人信息數據安全的新威脅及其保護
◆趙中燦
(安徽省公安廳 安徽 230000)
大數據時代的到來,為人們的生活帶來了番天覆地的變化,生活上各方面技術性的革新,為人們提供了方便、高質、高效、舒適的生活環境,讓人們可以在網絡的海洋里任意遨游。但是,大數據同樣也給人們帶來了危機和威脅,尤其是在網絡上,人們的個人隱私、個人信息是受傷害最重要的部分之一,我們應該及時地發現這些情況并且努力解決,為人們的信息保護提供保障。本文研究了大數據時代個人信息數據面臨的威脅,并且提出了相關保護措施。
大數據時代;個人信息安全;威脅與保護
現如今,全球都處在一個技術高速發展的時期,尤其是互聯網技術更是發達,隨著互聯網、云計算等技術的出現以及發展,人們的生活已經離不開各種數據了,被數據包裹著的感覺固然很好,使自己的生活變得更加有規劃,但是數據時代并沒有大家所夢想的那么美好,它是創造力與破壞力并存的時代。
在2016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人們要更加廣泛的應用大數據。現在所處的這個社會中,基本處于人人抱著科技到處在行走了,雖然有些夸張,但也是事實描述。人們在生活中會在網絡上訂外賣、訂餐廳、訂酒店、訂回家的車票、機票等,也會在手機上運用各種交際軟件來代替打電話、支付現金甚至是刷卡,這么便捷的數據時代,讓人們深深地沉浸在幸福生活中。同樣政府也感受到了大數據時代帶來的便利,他們可以根據大數據定位功能發現人口遷徙情況,從而及時做出資源調配,為政府的工作減輕了成本、節約了時間、也使數據相比人工調查來的更加準確。大數據的便利無處不在的體現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是同樣給人們帶來的威脅也體現在方方面面。人們會在網絡軟件中到處留下自己的個人信息,以便能夠使用這些軟件,從而帶給自己需要的東西,但是這些信息就保留在了各種軟件上,人們的信息就這樣可能會被廣泛的抓取并保存。人們也會把自己的個人隱私也上傳到網絡上,例如一些照片或是身份信息等,例如有的人的照片會被別人拿來惡意制造新聞、制造社會輿論,這就使當事人的肖像權遭到侵犯,人們的隱私權存在被循環利用的威脅,個人隱私權已經突破了原有的傳統保護隱私的范圍,保護人們的隱私權面臨著巨大的威脅。
人們的信息受到威脅主要是由于信息抓取技術的出現,政府、商業機構、甚至是一些不法分子在隱私信息獲取上,利用信息抓取技術盜取人們的個人信息,人們在網絡上進行活動時,個人的身份信息、手機號碼、個人地址、瀏覽痕跡、所在位置、社交活動等都會被數據庫保存下來,這些都是數據庫中一部分,這時政府、商業機構和其他有目的的人就會利用數據庫中的信息并對其進行控制,但是身為信息主人的我們是難以控制這個局面的,也對保護自己的個人隱私無能為力。
在信息的傳播方面,部分公民和媒體運用報刊、電視、廣播、網絡等傳播手段來收集以及傳播人們的信息。在網絡活動中人們會把自己的信息輸入到各種滿足自己需求的軟件中,這些軟件背后的集團便是擁有人們信息的大數據庫。這些擁有數據庫的商業機構會在利益的趨勢下,把他們擁有的數據加以整合,賣給其他的商業機構以便獲取利益,這樣人們的信息就像是食物一樣被人買來賣去,吃完就是垃圾,至于這些垃圾到哪去就沒有原本的食物來的重要。例如美國的“菱鏡門”事件,這件事的主謀竟然是美國政府,蘋果手機廣泛活躍在中國市場上,被中國人民所追捧,使得美國蘋果公司獲取了大部分中國人民的信息,美國政府看到了這塊肥肉,便高價獲取蘋果公司的中國人的數據,以“國家安全”為由侵犯中國人們的隱私,根據人們的社交、消費等推算出中國的實際生活水平,對中國人民的相關數據進行監控,嚴重侵犯了中國的權益。這些黑心政府或是商業機構是侵犯人們個人隱私的主犯。
個人信息被盜取的現象層出不窮,非法買賣、獲取、披露私人信息的情況更是愈演愈烈。大學生運用互聯網最是普遍,一些不法分子非法買賣大學生的個人信息,年齡、性別、住址、手機號等各種信息都被倒賣,于是學生們不斷地收到垃圾短信、電話、推銷短信、電話,詐騙短信、電話,沒完沒了地打擾學生們的正常生活。更嚴重的是,有的人根據信息定位,查到人們當前所在位置,對其進行傷害甚至是殺害,這種事件也是常常發生,讓我們寒心不已。公民的隱私權嚴重受到了威脅與侵犯。
隱私權具有私法性,對個人來說具有支配性和排他性,也就是說個人隱私只能由本人來支配,其他人是不能隨意采用他人信息的,隱私能夠得到很好的保護。可是在現如今大數據時代,人們的隱私權嚴重遭到破壞,公民的隱私被任意獲取、傳播、應用,使人們的隱私權的保護程度越來越低,現在的隱私權反而是“社會性”、“公共性”的了,這是多么可怕的現象。
但是隨著政府對個人信息的需求以及信息數據庫的建立,政府使用公權力對互聯網上的某些商業機構獲取消費者的隱私權,這使得隱私權的被侵犯不僅是社會個體或是機構還有政府共同的作用下形成的。隱私權的保護不僅是局限于社會了。
在大數據時代,人們的隱私泄露主要是在網絡上,所以當人們的隱私權受到威脅時,并不能立刻找到信息泄露的根源也很難找到,這就使公民想要維權時找不到訴訟對象,沒辦法走法律途徑,在廣大的網絡世界,匿名也是原告想要找到被告、維護自身權利的阻礙。相反,互聯網公司有保護網絡用戶的責任,所以不能夠輕易公開泄露用戶的信息,因此協調好二者之間的關系是很重要的。另外,證據的找尋也需要互聯網的支持,這就使得侵犯事件中取證難、舉證難。責任的確認以及賠償問題也存在較大的漏洞。
數據控制者是網絡上的機構以及其他數據庫的擁有者,他們手中攥著眾多消費者的個人隱私信息,在大數據時代,信息到處共享是一個嚴重的問題,而這些問題的主導者便是數據庫的擁有者。應該制定相應的規章制度甚至是法律條文,限制數據掌控者的行為,要求他們管理好消費者的個人隱私信息,不能非法買賣,若是發現違背數據管理的原則或是違法行為的出現,應該給予他們重大的懲罰,以及告誡其他的數據控制者。
個人信息主體就是信息主人,應該賦予信息主人知情權,知道自己的信息將會使用在何處,為何使用該信息,使用完畢之后對信息的處理等;應該賦予信息主人處理權,在個人信息被使用完畢之后,有權要求使用者刪除個人信息,以防信息的泄露,若是存在錯誤信息,應及時與信息主人溝通,不能擅自更改主人信息;應該賦予信息主人自主決定權,在信息被使用完之后,信息主人有權決定自己的信息是否可以被用作二次使用或者被轉讓。
公民應提高個人隱私保護意識,個人保護意識薄弱是導致信息泄露的原因之一,國家應該加大對公民安全意識教育的力度,公民應積極學習并掌握相關法律條例。在信息的使用過程中,對個人隱私要打上馬賽克,當發現個人信息泄露時,例如有詐騙、營銷電話不斷打來時,要意識到自己的信息被盜取,及時運用法律手段進行維權。盡量不要進行位置或是信息共享,避免不法分子鉆空子盜取隱私信息甚至遭到傷害。
大數據給人們帶來便利的同時也給人們帶來了危機和威脅,尤其是在網絡上,人們的個人隱私、個人信息是受傷害最重要的部分之一,我們應該及時地地發現這些情況并且努力解決,為人們的信息保護提供保障。我們要想享受大數據為我們的生活帶來的翻天覆地的變化,生活方面技術性的革新,為我們提供的方便、高質、高效、舒適的生活環境,就更是要學會保護自己的信息,不要讓自己迷失在大數據時代而傷害到自己。
[1]張茂月.大數據時代個人信息數據安全的新威脅及其保護[J].中國科技論壇,2015.
[2]張宇敬,曹瑩,苗志剛等.大數據時代個人信息安全問題與防范研究[J].知音勵志,2016.
[3]張友成.淺談大數據時代個人信息安全[J].網絡安全技術與應用,2016.